APP下载

林长制 下活安徽生态“一盘棋”

2019-09-02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19年2期
关键词:一盘棋林长林长制

耿国彪

“纳入‘四好农村路建设范围,林区修通了4米多宽的硬化路,不但工作方便了,生活出行更方便。”1月7日,正在护林的金寨县马鬃岭国有林场职工俞洁开心地说,咱们林场基础设施薄弱,林区道路年久失修,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自从实行林长制,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2017年3月,安徽省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创新建设以各级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新机制,推出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

山绿了、林大了,鸟多了、花艳了。截至目前,从省到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全面建成,各级共设立林长5.2万余名;两年新增人工造林169.8万亩,封山育林123.2万亩。

五级林长制体系的建立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率先在全国推行林长制改革。

安徽以问题为导向,迅速确定了林长制的目标、任务、组织体系及保障措施,并将林长制写入了相关地方法规,不断压实责任,迅速推进。自2017年在合肥、安庆、宣城试点实施,不到一年就覆盖了所有地级市,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目前,全省五级共设立林长52122名。

安徽省委书记、省级总林长李锦斌在全省林长制改革推进会上指出:“推行林长制改革,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为指引,最重要的在于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最关键的在于各级党政干部勇于改革、敢于担当。”

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介绍,林长制实施以来,破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方面难题。破解了全社会生态理念淡化问题,形成了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级林长抓督促、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工作格局。破解了各级干部职责虚化问题,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高位推动的良好局面。破解了部门权能碎化问题,从林业部门“小马拉大车”变为各级各部门“同唱一台戏”。破解了施策举措泛化问题,强化了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和示范带动,林业工作更加精准务实。破解了生态功能弱化问题,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释放了林业的多种效益。

五级林长共抓治林兴林,林长制改革为生态保护发展筑起了制度靠山。李锦斌要求全省,要以精准的思路和有力的举措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紧贴“林”这个主题,紧盯“长”这个关键,紧抓“制”这个保障,紧扣“治”这个落点,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林长制释放生态保护的系统活力

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安徽省统筹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关系,全力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促进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整体提升。

长江自江西湖口流入安徽,至和县乌江流入江苏,在安徽境内蜿蜒416公里,“皖江”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

建设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让长江上下游、左右岸绿起来、美起来,是安徽建设长江经济带、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利用的重要抓手。2018年,安徽省发改委、水利厅、国土资源厅和原省林业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长江两岸宜林地植树造林,基本建成沿江绿化带。

各地依托林长制改革,大力推进“建新绿”行动,全面实施生态复绿工程,对沿江绿化空白区域进行补绿,应绿尽绿,打造沿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

2018年,《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发布实施,提出推进皖江8市森林城市群建设,助力打造水清岸绿生态优的长江(安徽)经济带。同年,芜湖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芜湖市将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定为重点生态建设区,实现宜林地段应绿尽绿,全面加强湿地保護。将长江岸线5公里范围定为生态环境严管区,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植被全覆盖,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基本修复。将长江岸线15公里范围定为绿色发展先行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

“你们来之前,我刚在那边的湖滩看到将近300只白琵鹭,去年12月我们在东湖一次性监测到375只东方白鹳,这么大的群体还是第一次见到。”在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候鸟观测点,安庆市宜秀区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何旭东提起近两年的变化兴奋不已。

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属于长江流域,是白头鹤、东方白鹳等的重要迁徙和越冬地。长期以来,湿地内人工围网养殖问题十分严重,水生动植物数量持续减少,湿地功能退化,最严重的时候,夏天都难觅水鸟的踪迹。“围湖养殖涉及多方利益,单靠林业部门根本无法解决。”何旭东说。

2017年,安庆市林长制改革试点启动。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被列入宜秀区林长制改革重点,当年拆除围网4.1万米,安排财政拆迁补偿资金114万元。湿地公园申请专项资金,将原属于周边村集体的水面统一流转,实施退渔还湿。如今,菜子湖湿地已重新恢复水草丰茂的景象,每年前来越冬栖息的候鸟跃升至10余万只。

以安庆市为代表,安徽将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督查指导工作纳入了各级林长职责范畴,对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进行考核。

“湿地保护率首次与森林保护一同列入全省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真正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安徽省林业局副局长吴建国说。

淠河湿地是六安市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与下游数万亩稻田、40万亩生态公益林构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为实现统筹治理,六安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市级层面建立淠河湿地林长制功能区,由副市长担任功能区林长,将淠河干流第一道山脊全部列入重点公益林保护区,对沿淠河流域河堤路网、宜林滩涂全面绿化。市级林长与各区(县)林长上下联动,完善湿地保护联防、巡查和湿地规划维护机制,对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排查梳理,建立整改清单,实行盘点销号。

林長制实施以来,全省首次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森林公园违法违规问题全面排查整治,共排查违法违规问题663处,已整改566处。省财政设立了湿地保护专项资金,仅2018年资金总额就达到1700万元。目前,全省湿地保护地总面积达48.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37.3%,约80%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1月6日,气温骤降,天气预报说一场雪即将抵达合肥。但在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的官亭林海里,安徽省武警总队的官兵正在冬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官亭镇林业站站长张志松冒着严寒来到现场,巡查林场是他的职责所在。林海周围,竖着几块醒目的“林长制公示牌”,上面公示市级、县级、乡镇林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官亭镇林长办”联系人张志松和其他护林员一目了然。

“这里原来是一片丘陵,现在已经变成了6万亩林海,春天到处是粉红的樱花和紫红的红叶李,秋天一山头都是红枫。”张志松说。

官亭镇虽紧邻合肥,却处在江淮分水岭的脊背,常年缺水。“得三级提水才能种田,收成还不好。”从2015年开始,这个镇实施整村推进,把居住在岭上的居民迁至整体规划建设的新村,通过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兴建官亭林海生态公园。

“农民用原来的平房置换住进新楼房,几乎不花钱。土地流转给公园后,每年还有租金。公园里有活计时,村民骑着车就去上班。”官亭镇党委委员赵琼算了一笔账,一个村民平时帮公园栽树挖坑,一年收入不少于2万元,修剪打药一天70元,一年也有不少收入。

“挖着自家田,还能挣到钱。”这就是如今官亭人的生活写照。

2016年,这个生态公园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公园,2017年3月顺利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的游客量达30多万人,即使是冬天,来冬训和拓展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2017年3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官亭国家生态公园成为肥西县林长制的重点项目。按照林长制的规定,不但要建立“一林一档”“一林一技”“一林一(护林)员”“一林一警”等服务平台,肥西县每年还要新建不少于20公里的生态廊道,抚育山林不少于1.5万亩。

“林长制改革一年多来,安徽党政齐抓共绘‘一张图,部门联动下活‘一盘棋,各自探索本地‘一招鲜,工作推进实现‘一体化,较好解决了林业生态建设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等五化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安徽省委书记、省级总林长李锦斌说。

林长制让生态和富民实现双赢

林长制改革是安徽的独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聚焦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个生动实践。

林长制建立一年多来,安徽省有16个市、99个县(市、区)出台林长制工作方案,设立各级林长2.5万多名,仅2017年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48万亩,相当于平均每天增加4000多亩人造森林。

按照林长制规定,省、市、县、镇、村五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本级林长,协调各方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障林地经营权顺畅有序流转,强化林业投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山有头、林有主,有问题、找干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优势不断凸显。

“林长制改革,虽然借鉴了河长制的经验,但更充分遵循了林业自身的规律。”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说,林长制改革,首先着力解决理念淡化问题,让各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切实增强了。

1月6日,合肥植物园扩建工地上,一群工人正在栽培植物群落。在市级林长协调下,久拖未果的合肥植物园扩建项目和大蜀山森林公园提升项目顺利推进,投资额分别增至7亿元和1.63亿元,开工3个月就完成30%工程量。

“林长制改革,让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难题直接进入总林长视野,啃下了很多硬骨头,破解发展瓶颈,让经营主体更省心省力,更有动力,激发了生态保护新活力。”合肥市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王朝晖介绍,市县两级林长纷纷到自己负责的重点区域展开调研,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目前,该市共落实林长制重点项目199个,3年投资100亿,实施项目面积占全市森林资源的65%以上。

“将国有林场道路建设纳入政府整体建设规划,这是零的突破。”安徽省国有林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按照首次出台的《安徽省国有林场林业专用属性道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省100个国有林场规划3年新建林区专项道路2600多公里,总投资约9亿元。

“湿地保护率首次纳入林长制考核,与森林保护一起列入全省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真正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安徽省自然保护管理站负责人介绍,这一制度,变过去林业部门“一对多”为现在林业工作“多对一”,方方面面齐抓共治,打破了制约湿地保护发展的瓶颈。

包河发源于河南省,流经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4个乡镇。“过去,河道狭窄,两岸堆满生活垃圾。现在,我们收回集体土地,拓宽清理后统一流转给亳州万农花木农场,栽植观花、观果树木,将其打造成集观光、休闲、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河道。”亳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孙杰介绍,“围绕主干河流、主干道路、城镇周边建设森林生态廊道,是亳州市林长制造林绿化的一项主要任务。”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林长制改革,着眼制度建设这个根本,聚焦跨部门协作体系不健全,加大制度供给力度,为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从村庄蜿蜒而过,马路两旁是大片油菜田,丘岗上套种着油茶树与牡丹,蓝莓正在开花,茶树正在冒着新芽,透露着磅礴生机。很难想象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庄,连水泥路都没有。“以前的荒山现在都变成了茶园、果园、林木园,未来还要打造百果园,蓝莓、核桃、樱桃都有,让大家都来我们村采摘、游玩。”安庆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村支书汪爱斌说道。

随着林长制的推进,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也让村民腰包更鼓。

2018年底,慈湖村建立了以村两委为核心、各村民组长为骨干的责任体系,全村共设林长、副林长、分林长45名。专职护林防火人员3名,全面建立责任体系,包干到片区山头,压实各分林长责任。

“村里面有专门的防火人员配合林长工作,我们还有交叉巡查、定岗管理,既有防火队员在看山头,还有我们的巡查人员相互管理监督,保证了零火灾。”汪爱斌介绍,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专管,责任到人,对各片林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打击,有效遏制乱砍滥伐行为,提高森林防火等工作强度,保护林业产业发展和林长制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我们注重林业,特别是特色林业发展,包括林下经济、特色养殖产业。今年我们村流转的土地也接近千亩,都发展得很好,有的已产生效益了,有的还是雏形,再过两三年以后,这就是一个绿色银行,到时候我们的村庄美丽了,经济也富裕了,老百姓更快乐。”汪爱斌说。

慈湖村按“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要求,做大做强油茶套种薄壳山核桃产业,鼓励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经营,扩大油茶、山核桃产业发展规模,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加快对全村低产林、杉木林进行更新改造,重点发展油茶、山核桃特色经济林,加快推进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进森林旅游发展。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慈湖村村民的共识。这几年,随着村庄自然生态的逐步恢复,旅游乡村、文化慈湖的名气也渐渐响亮起来。目前,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

林长制实施一年多来,安徽新增街头绿地游园400多个,新增改扩城镇绿地82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全省城镇常住居民每人新增3平方米的绿色小院。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2017年林业总产值达到3611.87亿元,净增近420亿元,全省新增10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全省聘用1.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护林员,人均年增收6000元至8000元,保障稳定脱贫。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安徽省探索的林长制改革,正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一盘棋林长林长制
下活经济“一盘棋” 再创杭州新辉煌
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和五项配套制度
岚县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
达川区
甘肃省举行全面推行林长制情况新闻发布会
我省举办林长制改革专题培训班
与高考下一盘棋
长汀推行三级“林长制”
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
“内方外圆”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