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及供需偏差研究

2019-09-02霍强王丽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满意度

霍强 王丽华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农村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标准。以云南10余个县的农村贫困地区239户家庭的实地问卷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和供求情况的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地区群众使用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频率较低,满意度一般,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贫困程度、地理距离等因素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和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明显的供给偏差、需求偏差和供需错位偏差。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既要从需求入手减少需求偏差,也要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精准供给来提高供给效率以减少供给偏差。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满意度;供需偏差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5-0342-05

收稿日期:2018-1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7CJL021);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编号:ZYDX2017070)。

作者简介:霍 强(1983—),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E-mail:huobox@163.com。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需求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农村贫困地区,满足当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研究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和供求偏差具有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回顾以往对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有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上通常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加区分,聚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视角上基于宏观区域数据的研究较多,基于微观家庭调查数据的研究偏少;三是研究范畴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较多,探索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供需导向的统计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微观家庭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使用、满意度和需求进行测度,探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建设路径和政策方向,以期为新时代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1 理论基础、问卷设计及基本情况描述

1.1 理论基础

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是新时代文化精准扶贫的政策靶向。公共文化服务是生产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活动,一般是指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大体适应、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1]。由于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财政保障,人民群众免费或优惠享受,提倡标准、均等。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具有公益性,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途径。一方面,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的目标偏离、供需失衡、效能不高等精准度不高的弊端而提出的新命题。由此来看,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政策靶向,才可能进一步巩固当前的文化精准扶贫效果[2]。另一方面,随着精准脱贫的不断推进,越是脱贫难度大的贫困群体越需要文化精准帮扶,而文化帮扶应首先着手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建构于此之上的公共文化精准服务。脱贫攻坚进程中人的需求层次会逐级提升,從脱贫到全面小康伴随的正是需求层次的提升,文化功能也应随之变迁升级,需要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化。伴随人的需要和动机向更高层级进化的过程,文化的社会性功能和精神性功能将更加重要,而物质性功能则伴随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重要性将呈现下降趋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3]。

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存在供给偏差、需求偏差和供求复合偏差。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存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性。需求偏差是指贫困地区往往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较为恶劣而致贫,一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贫困地区乡镇、村、组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是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留守贫困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能力低于其总体人口水平[4];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由于在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服务形式、服务的吸引力和适应性上与非贫困地区差异明显,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适应性为例,近年来发达地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需求十分强烈,而贫困地区则基本无差异,甚至在一些贫困的民族村寨,数字化的文化服务无人问津[5]。供给偏差主要包括供给能力有限造成的供给偏差和对需求把握不准造成的供给偏差。前者是指这些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极其有限,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运营维护和人才队伍等指标或条件上均远远低于非贫困地区的平均指标;后者则是指虽然贫困地区财力十分有限,但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前提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看似与财政能力无关,但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把握上存在的偏差同样不容忽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较发达地区是有明显差距的。这不可避免造成在中央政府同样满足支出需要的前提下,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仍可能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上是有偏差的[6]。

1.2 调查问卷编制及处理方法

问卷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满意度、公共文化服务改进措施与需求3个方面。问卷统计方面,多选和单项选择条目上主要采取计算比例的方法,主要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分别按5到1计分。

为了提高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主要采取现场调查方法,访谈了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楚雄州、红河州6个州(市)的10余个县的农村居民,尽可能的反映云南农村贫困地区的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情况。问卷累计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

1.3 受访对象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从受访对象的民族分布看,汉族占比最高,达到受访者总数的38.9%,彝族占比14.6%,傣族占比10.9%,回族占比10%,哈尼族占比4.2%,其他民族占21.3%。从受访对象的年龄分布看,36~50岁居多,占比52.3%,51~65岁占比 19.7%,19~35岁占比13.8%,65岁以上占比9.6%,12~18岁占比4.6%。从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看,初中文化水平最多,占比43.1%,小学占比24.7%,高中或中专占比 15.9%,14.6%的受访者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从受访对象的贫困程度分布看,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34.7%,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65.3%。

从受访对象的地理分布看,与村委会的地理距离上,59.8% 的受访对象在2.5 km以内,32.6%的受访对象在 2.5~<5 km,7.5%的受访对象在5~<10 km。与乡镇政府的地理距离上,33.1%的受访对象在5~<10 km,32.2%的受访对象在2.5~<5 km,18.8%的受访对象在2.5 km以内,15.9%的受访对象在10~25 km。与县政府的地理距离上,36%的受访对象在10~25 km,28.9%的受访对象在5~<10 km,21.3%的受访对象在25 km以外,13.8%的受访对象在2.5~<5 km。

综合来看,受访对象在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贫困程度、地理距离等因素方面具有较均衡的结构,能够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现状满意度评估和需求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

2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1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三馆”)是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设施,通常每个县政府或县级以上行政辖区均设有公共文化服务三馆。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1)显示,46.4%的受访对象几乎从未使用过公共文化服务三馆,34.3%的受访对象极少使用,15.1%的受访对象偶尔使用,仅有4.2%的受访对象经常使用,没有任何受访对象频繁使用。可见,贫困地区群众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三馆的比率非常之低。

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三馆的群体多为在读学生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众,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者的选择中,普通群众更倾向于参观博物馆,而文化程度相对高的群众更倾向于使用图书馆,文化館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贫困地区群众由于各种原因,对本县或以上级别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所在位置和功能大多并不了解。这可能说明,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供需脱节是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三馆使用兴趣不大的最直接原因。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来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在于建设的多么高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贴近需求、方便易得。这客观上是因为贫困地区群众闲暇时间较多,但通常就近选择,喜欢更为通俗易接受、贴近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接下来的分析研究将聚焦乡镇及以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流动文化服务。

由表2可知,对于经常性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305%的受访对象的第一选择是民族文化广场,26.8%的受访对象的第一选择是体育健身设施,棋牌室占比17.2%,老年/儿童活动室占比14.2%,公共阅报栏占比7.1%,农家书屋占比4.2%。第一和第二选择的合计结果也基本相当。

由表3可知,对于经常性使用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272%的受访对象的第一选择是免费送地方戏,24.7%的受访对象的第一选择是免费放电影,集体性节庆民俗活动占比19.2%,免费文艺演出占比18.8%,10.0%的受访对象很少参与或没有参与其中。第一和第二选择的合计结果则是免费放电影、免费送地方戏、免费文艺演出、集体性节庆民俗活动基本均衡。

由表4可知,对于经常性参与的地方性或民族性文化服务,33.9%的受访对象的第一选择是参与民族文化活动或寺庙教堂活动,29.7%的受访对象的第一选择是地方性戏曲、歌舞、文艺演出,民族语言电视、广播节目(含翻译)占比 10.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1.7%,23.8%的受访对象很少参与或没有参与其中。第一和第二选择的合计结果基本相似。

由表5可知,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均值为3.91。具体到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9个维度满意度得分按照均值的降序排列依次为公共广播、电视、报刊服务内容和形式满意度(4.24),公共娱乐设施、体育建设设施建设满意度(4.22),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态度(4.21),组织教育培训活动满意度(4.03),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满意度(4.01),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满意度(3.95),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距离、时间、途径)(3.56),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科技化、丰富性(3.52),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宣传满意度(3.32)。

总的来看,云南贫困地区群众使用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频率较低,受访对象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与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关联关系

云南农村贫困地区受访群众的基本特征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情况及满意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从受访对象的民族分布与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关系看,各民族都有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而言使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般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比率略低,使用民族文化广场、参与民族性节庆活动等差异化的地方性或民族性文化服务的比率远高于汉族。

从受访对象的年龄分布与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关系看,年长群体更偏好于娱乐休闲性公共文化服务,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会相对多的选择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

从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与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关系看,贫困群众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非贫困群众,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基本上呈现正相关关系。更为深入、具体的访谈发现,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文化程度越低则更倾向于选择纯娱乐性文化服务。

从受访对象的贫困程度分布与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关系来看,建档立卡贫困户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比例略低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表6)。

从受访对象的地理分布与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关系看,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明显受到地理距离的制约,与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县政府距离的远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频率直接相关,距离越近使用频率越多,距离越远使用频率越低。

综合来看,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调查受访对象的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贫困程度、地理距离等因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3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情况分析

3.1 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供给调查结果分析

由表7可知,当地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供给的制约因素中,43.5%的受访对象认为现有文化服务不符合需要而缺乏吸引力,41.0%的受访对象认为文化活动场所距离远、交通不便利,8.8%的受访对象认为政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67%的受访对象认为场所落后、设施陈旧不好使用。第一和第二选择的合计结果基本相似,但第二选择突出了政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的因素。宣传力度不够大、不了解选项并未进入前2位的选择。

可见,因循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视贫困地区群众的真实需求是未来相关部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工作的重点。相反,简单的依靠政府加大投入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如何精准获得贫困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要比简单加大对一般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更为重要,但这并不否定贫困地区应当加大一般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重要性。

另外,受云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应至少落脚于乡镇和村以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考察贫困地区群众所在的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要加强的方面的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42.3%的受访对象认为应提供更加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28.9%的受访对象认为应组织更多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度,20.1%的受访对象认为应修建更多文化场所设施、加大开放的力度,6.3%的受访对象认为应增加文体设备、加快更新图书、报刊等,2.5%的受访对象认为应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人员技能。第一和第二选择的合计结果显示,提供更加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占据第1位,修建更多文化场所设施、加大开放的力度占据第2位,组织更多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占据第3位。

综合来看,要提高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应着眼于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修建和服务供给,其中:提供更加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最为重要,修建更多文化场所设施、加大开放的力度,组织更多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同样不容忽视。

3.2 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由表9可知,云南贫困地区群众对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具体细分需求按照均值的降序排列,组织本地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活动(4.80),修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民族文化广场)(4.72),组织送地方戏曲和文艺表演下乡(4.67),组织送电影下乡(4.65),修建公共体育设施(锻炼场所)(4.49)位居前5位;接下来依次是制作播放民族语言或地方特色电视和广播节目(4.47)、修建娱乐设施(棋牌室、电子游戏室)(4.24)、组织非物质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4.23)、修建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4.15)、组织专家讲座(4.11)。

总的来看,云南贫困地区群众对于使用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十分强烈,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位居需求得分前3位的分别是:组织本地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活动、修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民族文化广场)、组织送地方戏曲和文艺表演下乡,可见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加强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的精准服务是提升精准扶贫效果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

4 结论和建议

以云南10余个县的农村贫困地区239户家庭的实地问卷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供求情况的结果表明,云南农村贫困地区群众使用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频率较低,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一般;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贫困程度、地理距离等因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情况和满意度具有明显的影响;要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应着眼于乡镇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修建和服务供给,提供更加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修建更多文化场所设施并加大开放的力度,组织更多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度;云南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明显的供给偏差、需求偏差和供需错位偏差。

基于上述结论,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既要从需求入手减少需求偏差,也要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精准供给来提高供给效率减少供给偏差。应按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振興战略实施为抓手,以文化精准扶贫为主线,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因地制宜采取精准措施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精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精准、识别精准、建设精准、管理精准,实现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相结合,为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 蕴,马 春. 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 图书馆杂志,2016,35(9):4-8.

[2]祁述裕,曹 伟.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119-123.

[3]何星亮. 文化功能及其变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5):33-41.

[4]贺海波. 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J]. 社会科学,2018(1):75-88.

[5]王 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昆明市32个乡镇69个村的实证分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7):96-99.

[6]周 强.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农户满意度研究——基于全国267村4 078户农民的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2):135-143.

猜你喜欢

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汽车快修连锁满意度高于4S店
基于公立医院改革下的患者认知与满意度探讨
相对收入、收入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医院满意度调查
高校学生工作绩效满意度测评的范式依据与实践选择
创新患者满意度调查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