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对德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9-02陈伟

科技视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高校

陈伟

【摘 要】德国高校与企业的成功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示范效应,而中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在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德语专门人才这方面,迫切需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因此,需要对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德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剖析,并相应地给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育人;德语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0-015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0.068

Enlightenment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on German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CHEN Wei

(School of Western Languages,Anhu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1201,China)

【Abstract】Successful cooperation between Germa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has a demonstrative effect in the world,while Chinese universities,especially applied universities,are urgently in need of in-depth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raining German-speaking professional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of German talents train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giv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Education;German talent training;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經贸合作是中德两国关系主轴

中德两国建交之初的贸易额仅为2.74亿美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攀升到1805亿美元,增长了658倍。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德国对华出口达988亿美元,中国已是德国第二大的进口来源国,同时是德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近年来,中德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确立了两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德,用300多个项目具体绘制了中德间深化合作的中长期路线图;2015年10月,默克尔总理进行了第8次访华,尤其是她在李克强总理的陪同下,参观了在国内最先开展应用型大学研究的合肥学院。2018年5月,默克尔开启了任内的第11次访华。中德两国之间已经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共生关系: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在华德企已超过6000家,中资企业在德设立的公司已超过1000家。

中德两国自2002年4月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以来,国内已有超过300所高校与德国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1]这为两国的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相互交流和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目前德语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据德国工商大会调查,43%的德国企业有意愿将海外投资地点选在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很多德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这也为国内德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诱人的就业前景。[2]据国家文化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5-2017年,每年来华的德国游客均超过60万人,而中国公民赴德旅游人数每年已逾45万人次,这同样迫切需要大量既会德语,同时也了解中德两国社会文化的导游、领队专门人才。但通过对我校2011级、2012级两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来看,德语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在总共89名毕业生中,除去考研、出国留学3人外,在国内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人是从事与德语相关的工作,占全部德语毕业生的不足5%。这也揭示了德语人才培养的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德语人才“过剩”,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收不到满意的德语人才。而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原因造成了德语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脱节:

1)办学定位尚待明确

国内应用型高校有不少是新建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尚待明确,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涵要加以清晰界定,人才培养方式更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有些应用型高校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即混淆了应用型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这种办学定位,不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学生毕业后也往往是“半成品”。

2)双能型师资队伍急需扩大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在师资方面存在着短板,主要在年龄、职称结构上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别是双能型教师更是缺乏。大部分教师往往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却缺少具有行业背景的职业技能或从业经历,对学生的技能知识的传授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更是缺乏实操性训练和指导。这样的师资状况与不断发展的学生新状况、新需求和行业新业态、新技能不相适应。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尽管不少应用型高校都把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偏向于“研究型大学”,这直接导致了德语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只具备单一的德语语言知识,不具备职业技能和行业基本常识,加之知识面较狭窄,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3]这也说明,企业与高校在“协同育人”上没有形成合力,仅仅依靠高校单方面“盲人摸象”式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导致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下降,企业抱怨学生的培养质量。

3 德国校企育人的成功经验

德国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堪称典范,其主要特点是: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这与国内的校企合作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企业承担了职业培训的大部分经费和主要责任,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4]进入校企协同育人阶段的学生,每周在企业实习3-4天,1-2天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立即消化学到的书本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理论指导。而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可以直接进入生产。[5]笔者在德国进修时还注意到,学生可以在企业不同部门轮转实习,学生不仅能结合自身兴趣与能力,更准确的定位要从事的岗位,而且也能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寻求到某岗位的合适人选,大大提升了育人的效率和质量。德国政府为调动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系列法规,明确企业、学校和有关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此外,还通过税收减免、政府拨款、建立协调机构、统一标准、给予教师优厚待遇等措施来保障校企育人的顺利开展。

4 “校企协同育人”是问题解决之道

“校企协同育人”必须引入的另一方——企业,只有企业深度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才能改变高校独木难支的窘境。“校企协同育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定位,深度合作

应用型高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向社会培养、输送“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层面,并据此来安排、设计四年的课程,配备、充实相应的师资。企业也应改变仅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单纯提供短期实习的被动做法,而要在学业初就深度参与,配合学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知识和理论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

2)改造教师队伍,校企师资双向进入

应用型高校应创造条件对现有单一型教师队伍进行提升改造,鼓励教师拥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进修,甚至可以直接聘用合格企业人员担任实习教师。同时,企业也有义务选派能胜任课堂教学的企业员工,担任学生现场实习指导教师。

3)合理设置课程

应用型高校应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例如,我校德语专业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减少德语语言学、德语文学史等偏重于研究型的课程,加大文化类课程(德语国家概况、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和实践类课程(德汉翻译、德语口译)的比重,增设一些技能型课程(旅游德语、德语外贸写作、德语外贸会话)。

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潘亚玲教授提出:通过传授学生对中国和德语国家文化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有效的跨文化行为能力。[6]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方法,主动增加德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跨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仅具备应有的德语语言知识,而且拥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工作后,能较快地理解并适应德企文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育人”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力,才能切实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个方面有所作为。当然,仅仅依赖几所高校和几家企业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就迫切需要发挥以合肥学院为龙头的“全国应用型高校联盟”这个平台的指引作用,率先打造出“合肥学院模式”并以此作为示范。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相关的配套改革也应同步跟上。比如,通过立法,把企业参与育人作为一定规模企业的法定义务;对相关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或減免;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人员、场地、设备的经费投入可以计入企业的产品成本等等。

【参考文献】

[1]万云慧.就业视角下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3(5)109-111.

[2]史健,雷蕾.高职德语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平台创业的探索[J].经济管理,2015(6)259.

[3]董坤.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培养德语专业人才的职场能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80-81.

[4]普峰.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3-74.

[5]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66-67.

[6]潘亚玲.我国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与途径—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与建议[J].德语人文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高校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校企协同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