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梵高:从生命高度理解经济学

2019-09-02赵晓

中外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练习场牧师灵性

赵晓

有许多东西,是需要走近,才能真正理解和喜欢的。

比如:高尔夫球。在中国时,我也曾被人请到练习场去试挥杆,但从无兴趣。直到我来到新西兰,不是在练习场而是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比赛场第一次陪着孩子打了一场球,我才一下子爱上了高尔夫球,视之为人类最完美的运动:是既要用功,更要用脑、还要用心的身心灵合一、内外兼修、男女老少咸宜的最佳户外运动。

再就是梵高。早在1980年代上大学时,我就听过梵高绘画的讲座,此后梵高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身边也不时会有朋友谈论到梵高,但我从未真正地理解和爱上过梵高。直到前几天,我來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参观了梵高博物馆,才一下子感觉理解和爱上了梵高。

梵高的生命特质一:朴实

艺术家和其他知识分子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装”。但大知识分子和真正的艺术家恰恰相反,总是返璞归真。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画农民且对农民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如他的作品《吃马铃薯的人》,人物虽无佳形美貌,但充满生命活力与家庭温馨)。他画静物,则打破常规地将自己最熟悉的向日葵入画。他更不将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自陈:“我从早到晚全神贯注地作画,我的工作和农民没有什么不同。”欣赏梵高的画,我会感受到他心中那份真挚与朴实,那份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生命、人世的挚爱,甚至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泥土与乡间气息。

梵高也爱他的家人,他与弟弟相互间的关爱就是佳话。他弟弟的孩子出生时,梵高高兴地借鉴日本的浮世绘,马上创作了一幅画。画上春光无限、希望无限、爱意无恨。而梵高去世不到半年,他弟弟也去世了,令人唏嘘不已。

梵高的生命特质二:灵性

以前,别人谈梵高或者介绍梵高,总是将他与现代画,特别是表现主义连在一起,或者喜欢大谈他的癫痫病以及割耳朵、自杀等异于常人的“病态”。似乎艺术家都是怪人甚至是病人,病态和古怪才能成就艺术家。

但其实,梵高的画都是恢复健康时创作的。不仅如此,梵高对灵性有极高的追求。他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牧师。他自己也曾作过助理牧师,去宣教并服侍当时最穷苦的人群——矿工。为此,他几乎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物质全部给予出去,甚至将他在点心店租的屋子让给了一个流浪汉,而自己搬到贫民窟里居住,每天睡在草垛上,让自己不仅是精神,而且肉体上也与这些矿工同在。

直到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起因则是1880年8月梵高再度前往屈埃斯姆,和一名矿工一起呆了两个月,令他开始产生画下周围环境的念头。

然而,从这儿开始,在他仅37岁生命的最后10年间,却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作,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博物馆里有一幅画让我动容:画中心是一本厚重、古旧、珍藏的圣经,旁边则是一本左拉的小书,清楚表现出不是人文主义作家,而是信仰在这位画家生命中的重要影响与地位。

我由此读懂了梵高,并爱上了这位悲剧性的艺术家。当他不能用宗教的方式去接近,他就选择了用艺术的方式去接近。梵高一生特立独行、贫苦潦倒,有过软弱和跌倒;他内心经常痛苦至极,他弟弟西奥说他的遗言就是“痛苦永存”(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可以想象,如此一颗孤苦的心,是多么地需要光明与拯救,梵高的画因此才会出奇地明亮、激情、充满动能、感人至深。因为,他给你看的不只是画,而是他无比渴望光明与永恒的内心世界。

灵性梵高对经济学的启示

这与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人不仅是理性的人,也是灵性的人。理性的人权衡利弊得失,灵性的人追求意义与价值。而只要是人,就必定有灵性的追求,人不光要活着,还要明白为什么要活着,以及从有限、有死、有罪的生命中找到通向无限、光明与永恒的道路(参看2018年电影《梵高:在永恒之门》)。

经济学,若不能理解人类的灵性行为与追求,就不能从“贫乏”与“幼稚”的校园毕业。

猜你喜欢

练习场牧师灵性
谁是真牧师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对唐山市室内高尔夫练习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江汉大学高尔夫学院练习场草坪草的养护与管理
江苏省高尔夫练习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阅读理解Ⅰ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
牧师与会友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