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美学思想中的感觉理论研究

2019-09-02陈细义

新疆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触觉味觉

□ 陈细义

马克思说人类的所有知识和学科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包括艺术在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如果能从美学角度系统地整理一下艺术中的感觉理论,将为艺术的基本理解以及未来虚拟现实艺术、增强现实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感性基础。

因此,艺术美学理论对于感觉的思考和论述非常多,也存在着很多争论。根据艺术理论历史分析可以看出,有关艺术感觉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类感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中文中的“审”,有审查、审核、审视,都带有认真检验和仔细查看的意思。这就涉及到美学史上一个普遍现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味、嗅、触则受到刻意贬低。这标示出视觉和听觉在审美领域中独特的优先地位。人们一般认为人有五种感觉,也就是与人的五官一一对应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在西方美学思想中,视觉和听觉被称为理论性的感觉,而嗅觉、味觉、触觉被称为实践性的感觉。视觉和听觉被认为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主要来源。这种优先性不仅是在理论和认知中,在艺术中同样存在。

视觉和听觉之所以具有此种优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视觉和听觉的有效距离最远。广义的视觉距离是无限远,所以我们能看到漫天的星斗,也能看到几十公里外的山峰。听觉的距离虽然其范围受到了巨大限制,但依然是非常可观的。与此相比,嗅觉、味觉、触觉就差多了。在梅兰芳的代表作《贵妃醉酒》中杨贵妃为了嗅到牡丹花的香味,做了一个卧鱼的动作,虽然嗅觉并不需要像味觉和触觉一样直接触碰、接触物体,但是有效距离几乎接近于零,因为嗅觉的获得需要带有气味的微粒借助空气被吸入鼻子之中。感觉的有效距离越远则感觉获得的经验的范围就越大,物体就越能在大背景中显明自身,从而也就更具有明晰性和确定性。

其次,视觉和听觉的优先性还因为可度量性和可传达性。对于视觉的物象来说,首先可以用长度度量其尺寸大小,其次可以用色度确定其颜色深浅;而对于听觉的声音,则有度量响度的分贝值。而嗅觉味觉触觉都是很难度量的。虽然不是不可能,但这些可能的度量方式就是视觉化,比如触觉温度的高低,是通过转化为视觉对象(温度计)而实现其度量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现代的技术中,图像与声音以及二者合一的音像,都已经可以通过照相术、录音术以及摄像术加以保存,并实现了远程无线传送(或通过电视,或通过电脑),而其它三种感觉还是无法做到。目前,不管是传统艺术,还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影视艺术、数码艺术、电子艺术,都是视觉和听觉的。VR 技术能够模拟人的感觉,但是也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其他感觉仅凭虚拟无法实现,必须借助于现实干预。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最后,视觉和听觉的优先性还在于非消耗性。由于有效距离的存在,所以视觉和听觉在作用于物体时不需要实际地全部消耗或部分损耗物体本身。“它们让形象和声音保持自身,而不占有它”,而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需要感官直接占有气味、味道和物体。”鉴于此,传统的西方思想“将感觉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的,如视觉和听觉;另一种是实践的,如嗅觉、味觉和触觉。”而且认为,前者是文化的高级的,事物在前者的形象和声音中能够显明自身的全部本性,他们是可以看到和听到的,也是可以看出和听出的。“同时人的视觉发展成洞见,人的听觉发展成倾听……于是理论的感觉被认为是真正人的感觉,并因此是审美的感觉。”①因为认为视觉和听觉才是审美感觉,故而历来的审美活动也就是听觉活动、视觉活动,或者听觉和视觉的综合活动,从而艺术也就可以据此划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综合艺术三种。

二、艺术:感觉愉悦和审美愉悦

虽然有以上如此有力的依据来将视觉和听觉作为真正的人的感觉、作为实践的感觉、作为审美的感觉,但是我们发现,这种做法主要是西方哲学美学中的智慧观、科学观和审美观的产物。“审”作为动词,“美”只是它的宾语;而“鉴”和“赏”却是并列的两个动词,他们要么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方面,要么是两个层次,总之是有差别的;相对于“鉴赏”所标示的两个方面或层次,“审美”只标示出一个;“审美”并不是因为只有一个才只标示出一个,而是将另一个暗含在作为对象的“美”里了,这样一个做法暗示:它只审“美”,即自明为美或被判断为美的那些。

这样一种观点表明:“美”乃在于事物自身,美是固有的客观的、离了人的“鉴”和“赏”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人所要做的就只是“审”,也就是仔细观察、仔细查看而已。所以在这里,“审”是一种认识活动,或者至少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到某事物中的美或是判断某事物就是美。但是西方哲学家中没有称审美活动为认识活动,因为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审美活动(实际上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其它认识活动有着很巨大和很明显的差别。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这种“没有称”称为“不愿承认”,那么这种“不愿承认”似乎是故意的;而可能的原因,或者在于他们把审美活动抬得很高,故而不愿屈审美活动而就认识活动,或者在于他们强调审美活动的非科学性而不愿让它升到具有科学性的认识活动中来(他们最多只是承认审美活动中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总之,审美活动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活动,由此而来的审美体验也从一开始就被当成一种特殊的体验。对于审美体验的特殊性,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列举了六个方面:1.这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2.它可以使人的意志中断而专注于眼前对象,可称为陶醉;3.它有各种强度差别,适度的中庸的强度才会使人愉快;4.这种经验是人所独有的,因为动物的快感来自于嗅觉或味觉,而人的愉快则来自于听觉和视觉感受的和谐;5.虽然这种经验源自于感官,但又不能仅仅归之于感官的敏锐;6.这种愉快来自于对对象本身的感觉本身,而非来自于它所引起的联想(这也是因为:能由联想带来快乐的是味觉和嗅觉;视觉和听觉的愉快则主要来自感觉自身)。②

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海报

亚里士多德的描述到目前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因为他的描述乃是在强调:审美经验与生理快感的区分,将审美愉悦规定为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和深刻的人所独有的心理愉悦状态。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他三处强调审美感觉只是视觉和听觉,而明确排除了味觉和嗅觉(提也未提触觉)。其次,他强调陶醉于对象本身,审美愉悦来自于对对象本身的感觉,从而排除了意志和联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单个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其产生有四个原因,也即四因说;其中的形式因是根本原因,决定了每一事物是其所是,是“这一个”;也正是这个形式因,保证了亚里士多德强调审美经验来自于审美对象本身,实际上就是来自于事物的形式(因)。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事物的形式就是该物的实在,而且一般形式就是实在或现实存在。”③他强调:“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④

这样一来,“美”既然是事物所固有的形式,而“亚里士多德坚持形式在自然有机体中的实在性”⑤,那么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就不是创造者,而是发现者和摹仿者;审美活动也就不是独特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而只是一种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活动。同时,这其中也包含这样一种观点:美就在对象之中,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只要拥有相同的健全的感知认识能力,其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就应该是一样的。

滕守饶《审美心理描述》封面

亚里士多德《诗学》封面

三、艺术: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

亚里士多德意图描述审美经验的特殊性,他也的确将审美经验与生理快感作了较为成功地区分;但是这种成功区分的基础,乃是将审美经验作为认识经验,以认识活动来理解审美活动。所谓“中断意志”、“关注对象自身”,就是一种“审”的状态,其目的乃在于自我的满足,而且“这种‘满足’是一种区别于生理满足的精神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⑥故而它是一种“沉思”:“这种活动是对科学与哲学真理的沉思,而远离任何将这些真理应用于实践的尝试。”沉思作为“最为自我(精神)满足的活动”和“我们作为理性生物与诸神分享的那种理性活动”,保证了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幸福。“因此,亚里士多德假设,如果我们没有其它欲望(甚至)没有肉体而是纯粹的理智,那么沉思就是我们全部的善。”⑦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⑧

这样看来,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审美愉悦和生理快感,却不但没有区分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而且模糊了二者的区分。那么,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区别究竟何在呢?为什么会有二者的混淆呢?

“纯粹的认识活动仅仅从因果等逻辑关系中探求事物的本质,而审美活动却是外向活动和内向活动同时进行的——首先是对事物外部形态和特征的集中注意,然后又转回到人类内部生活,内部和外部在多次回返中达到同形,最后使内在情感得到调整、梳理、和谐,产生愉悦的情感感受。”⑨

可见,两者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两者目的不一样: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探求真理,在于阐明事物本质并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显明物之为物;审美活动的目的则在于达到内心情感的和谐,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体验物之为我。其次,两者方式不一样:前者乃是“以物观物,性也”,客观、旁观、实用性地和技术性地看待事物性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后者则是“以我观物,情也”,主观、相融、非功利地和表现性地注意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形式特征。最后,二者的表述(也就是活动的结果)不一样:前者既可以通过逻辑和概念将活动结果归纳为公理、定理和理论体系,作为理论知识,又可以对实验过程和观察事实进行客观而详尽的描述,作为事实资料,总之,“性也”;而后者则只能用个人化的语言做支离破碎的感受性的心理描述,或者甚至就是不可言传的,也即:“情也”。

与人类感觉息息相关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粹的认识活动”;因为,所谓“纯粹”,是认识活动一种普遍化、绝对化要求,也就是力求使自己的理论脱离个体、具体、历史和地域,使自己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抽象性和包罗万象的普遍性,以及无可置疑的必然性。而这些,不能说是审美活动所反对的,至少也是审美活动所“不愿承认”并部分背离了的。

感觉能力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最基本的能力,影响到生存的问题,也影响到艺术的问题。人类对感觉的思考虽然多,但依然存在非常多的争论。厘清这些争论背后的理论内核,才能够为未来艺术发展提供依据。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在更大程度和幅度上开发人类感觉的审美性,使人类获得更高意义上的审美愉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①彭富春著:《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7-158 页。

②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2 页。

③[ 德]爱德华·策勒尔著、翁绍军译:《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7 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7 页(与此词句不同,大意一样)。

⑤[英]特伦斯·欧文著、覃方明译:《古典思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6 页。

⑥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 页。

⑦[英]特伦斯·欧文著、覃方明译:《古典思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0 页。

⑧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3 页。

⑨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 页。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触觉味觉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船内船外
VR新技能:虚拟味觉技术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