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试卷糊名闹出的乌龙事件

2019-08-31

文史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国子监包拯主考官

密封试卷姓名源于唐代。据《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当时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

宋朝时期,曾经有人击登闻鼓投诉科举评阅试卷不公,后来,陈靖(948—1025)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之法,宋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后,开始在殿试中使用糊名法,从此,糊名之法不但成了殿试的定例,还被逐步推行到各级常科考试中,成了古代“高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一直沿用至科举结束。

但是,自从糊名制实行以来,拥护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拿宋代来说,拥护的人有包拯、欧阳修等,反对的人有范仲淹、苏颂等,他们各执一词,述说密封试卷的利弊等。其实,不管反对的人如何攻击,事实证明,用糊名的办法评阅试卷,是古今“高考”最公平有效的方法。

笔者仅举两个宋代笔记中记载的事例,一个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另一个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宋仁宗时,国子监有个学生叫郑獬,非常有才气,但又非常自负,对国子监选拔考生时把他排在第五很有意见。按照惯例,被录取的学生要向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写信致谢,在感谢信中,郑獬不但对自己名列第五牢骚满腹,还把国子监祭酒比作劣等的弩马、挡路的顽石,把自己比作埋没的千里马和巨鳌。国子监祭酒看后非常生气,从此衔恨在心。

皇祐五年(1053),郑獬通过会试后参加殿试,主考官恰恰又是那位国子监祭酒。这位主考官极力要让郑獬落榜,以报其当年的不逊之仇。当他看到一份文笔极像郑獬的卷子时,立即将其淘汰掉了。但阅卷完毕拆封以后,发现那份卷子根本不是郑獬的,而郑獬偏偏中了当年的状元。

既然密封试卷姓名对“高考”如此之公平,范仲淹、苏颂等人又为什么反对呢?他们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就是密封后只能看试卷优劣看不到平时德才。但正像包拯反驳范仲淹的:一个人的实际德行很难核实,何况考官未必都能以公心取人,他们“或缘其雅素,或牵手爱憎,或迫于势要,或通于贿赂”,很容易做出不公的事情,要想维护“至公”的“高考”手段,密封试卷姓名,依然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国子监包拯主考官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参观国子监
包拯智擒偷锅贼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考驾照
考驾照
包拯的人生哲学
艺术院校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