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国“男风”现象之微探

2019-08-30周苑桐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同性楚国

周苑桐

摘 要:本文基于对楚国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审美取向分析,来探究荆楚大地上的“男风”现象,并试图从阶层的划分来窥探先秦时期“男风”现象的广泛性和正常化,且期望以此来为中国性少数群体存在的合理性添一份证据。

关键词:楚国;男风;同性

一、楚国“男风”现象的背景

(一)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

在先秦的地理版图上,楚国处东西南北之中,其东南联接着吴越,西南沟通西南夷,西面与巴、蜀相毗邻,西北面与秦、戎相接壤。一方面,楚国学习吸收北方礼乐文化,另一方面,楚国又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楚国特殊的地理风貌孕育着其诡谲而热烈的性情。其婚恋文化更是受到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不一般的风情。

(二)神秘浪漫的巫文化

在民神糅杂、巫风弥漫的楚国大地上,先楚民族对于神灵的崇仰远非其他民族可以企及。尽管中原大地的神光渐渐因为北方人民渐生的理性而慢慢暗淡,但在南方的楚国仍是神灵四起,巫风激荡。即使楚国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但其遗落的风俗影响着楚国子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婚恋习俗上。

(三)楚人的审美倾向

楚人素来崇尚纤丽清秀的阴柔之美。无论是修长均细、好用饰笔的楚系文字,还是楚人的长袖细腰舞,都体现了楚人对于纤秀柔美的喜好。对于纤细的追求最著名的就是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而且他是好士细腰。虽然文献中没有明确记录指向楚灵王是喜好同性的,但“细腰”作为柔美、瘦弱的偏女性化的象征,这说明楚灵王很可能偏好阴柔姿态的男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楚地男子的审美追求,并可能促使他们往女性化的方向去打扮自己。对秀美的追求也明显体现在屈原的作品中,比如,屈原喜欢使用各式花草来装扮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二、特殊的恋爱风气——“男风”

“男风”即为男同性恋,先秦男风盛行,且整体社会对此都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但先秦的男风现象并非当今所说的纯粹的同性恋,这只是表明当时君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性恋倾向或属双性恋范畴,因为传统家庭制度和一夫多妻制的影响,男性即使拥有了同性伴侣,也依旧可以妻妾成群。在先秦典籍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男同典故,除了著名的“分桃”、“龙阳”,“抱背之欢”,还有其他或明晰或暧昧的记录。我们最熟知的屈原,现今也有学者认为他与楚怀王有超越君臣之谊的感情。上世纪40年代,孙次舟就指出屈原是一个“文学弄臣”,即凭借美色和文采获得楚王宠爱的臣子。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屈原与楚怀王之间存在着同性之爱,但是在《思美人》、《抽思》等作品里,屈原就直抒自己对于楚怀王的思念——“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而且现存有关男风的先秦文献中,楚人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根据阶层来划分,我们可以分为君主男风和臣民男风。

(一)君主男风

在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动乱会动摇最高王权的地位,君王为了建构自己的至上权威,往往会从对女性的占有和掌控开始,但是由于先秦时代各诸侯国的王后姬妾大都是别国的王族,君主同妻妾的相处更多的是两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君主通常很难在她们身上找到绝对的权威感,因此君主渐渐把未被满足的欲望转移到那些对自身没有威胁力且年轻貌美的男子身上。以下是部分例子:

1.楚文王与申侯

《左传》僖公七年载:“……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惟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也焉……”

申侯贪财而不知足,但楚文王却一直愿意无条件地满足他所有要求,这似乎已经到了溺爱的地步。而且在临死前,文王仍关心他今后的去處和着落。从两处的“宠”字也可看出,申侯或许相当于外宠(男性受宠者代称)一类的人。

2.楚宣王与安陵君

《战国策·楚策一》载:“……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悦,乃封坛为安陵君……”

从安陵君与楚王的对话可看出,安陵君也是靠着美貌和甜言蜜语而获得国君的宠爱。而阮籍却赞叹此种感情——“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3.楚顷襄王与州侯等

《战国策·楚策四》载:“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从庄辛的劝诫看,楚襄王因为宠溺州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四人而荒废了政事。那这四人也很可能和申侯一样属于外宠一类的人。

(二)臣民男风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既然国君可以去寻分桃之欢,臣下百姓们也不会甘于清寂。或者反过来讲,只有存在着大的同性恋社会环境,才能有国君的同性恋表现,应是下有所好,上必用之。

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曾记载襄成君与楚大夫庄辛、鄂君子皙与越人的故事。庄辛欣赏襄成君,以下越上,说出了“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而越人舟子也同样是超越阶级,对鄂君唱出心中所爱。在庄辛所处的两个同性的情况下,比拟越人歌所歌颂的爱恋以及鄂君子皙最后暧昧的动作——“行而拥之,举绣被覆之”,大抵也可推测出庄辛对于襄成君的暧昧之情了。而最后,襄成君也“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而且,关于“少壮之礼”,旅美学者康正果在《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推测到——可能“在南方,同性之间的性关系并不严格按照尊与卑的身分来决定主动与被动的角色,人们似乎更重视长幼之别,这就是说,社会也允许仅凭年龄的差别决定主动与被动的角色,社会地位只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因素,但更古老的风俗是成年男子向年少的美男子求爱。”

三、结语

无论是文献中隐晦的记载,还是像一首在特定环境下被印证了的同性恋歌曲——《越人歌》,这都说明当时在楚国境内,男风一事还是普遍存在的,且时人对此也是比较宽容的。同性之间的爱恋,自古就有,其应当作为一种正常的情感而被大众认同。

猜你喜欢

同性楚国
同性极式感应子电机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麋鹿同性爬跨的行为研究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美玉和氏璧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