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现吴瀛洲自撰碑文释读

2019-08-30魏伯河

寻根 2019年4期
关键词:碑文

魏伯河

请人为逝者撰写碑文及墓志铭,在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内容一般包括墓主家族渊源、生平事迹、时人评价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砭俗》中说:“墓志始于六朝,碑文盛于东汉。”当然,这些文字,尤其对墓主的评价,往往是溢美之词,碑文因此被称为“谀墓文”。尽管如此,这些石刻文字仍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内容。墓主的籍贯、家世、履历等一般都是可信的,名人的碑文或墓志,一般要请具有较高功名地位的人来执笔,因而我们看到唐宋文集中有不少此类文字。亦有墓主生前预先自撰者,清代山东宁阳吴瀛洲(1780-1863)自撰墓道碑即其一例。

奇人吴瀛洲

吴姓为山东宁阳望族,明清以来人才辈出。尤以明嘉靖吴孟祺(1498-1568,吴氏迁宁第八代)、万历吴崇礼(1557-1626,吴氏迁宁第九代)最为著名。与之相比,生活于清乾隆至同治年间的吴瀛洲,以功名事业而论,则不啻是一个失败者。他学业深厚,著述颇丰,却失意科场,困顿一生,只能长期以教书糊口。不过,他并非一般的私塾先生,而是一位诗人和奇士。他晚号“剩夫”,著有《剩夫诗草》二十卷。光绪十三年版《宁阳续志·文学》有传云:

吴瀛洲,字二桥,戴村人。增生。家素贫。笃学好古,性孤峭,与人落落寡合。一编静对,寒暑勿间。为文独抒性灵,不肯俯首就有司绳尺,坐是屡试不利,意洒如也。咸丰初,邑侯陈公重修县志,知其才学,延充分纂。覃精编录,于桑梓文献捃摭尤勤,同事咸推重之。年八十四卒。生平著述甚富,有《学庸指掌》五卷,《古今法戒》一百五十卷,《知古捷径》六十卷及《剩夫诗草》《诗腋》《四声对韵》各若干卷,并藏于家。

这篇简短的传记介绍了吴瀛洲的家境、性格特点和文学、学术成就。在传记作者笔下,吴瀛洲一生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参与过咸丰版《宁阳县志》的编纂工作。而其著述有二百余卷,是明清两代宁阳少见的著作家。传记给人的印象,似乎他是一位皓首穷经的学者。然而在民间,他的形象却与传记相去甚远,塾师身份之外,吴瀛洲还是一位特立独行、不偶流俗的奇人。他富有正义感,足智多谋,不附权贵,扬善抑恶,颇有侠义之风。乡间是非纠葛,常待其一言而断。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他与土豪恶霸斗智斗勇的故事。他所居住的戴村位于戴水(今称月牙河)之阳,全村有七座桥,其中有两座经他倡导由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建成,世人因之尊称其为“二桥先生”。“二桥”亦其别号也,传记其字“二桥”,不确。更让人称奇的是,他曾自撰墓道碑,而且在其生前即刻石树立。碑文文采斐然,散行记叙文字之外,首尾部分还穿插了若干首(副)诗、联,因此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览,乃至熟读成诵,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百余年来也早已成为宁阳的历史掌故。直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那石碑还耸立着。后来在“破四旧”的风潮中,石碑被砸断。

热衷于搜集地方文化资料的戴村人王德勇先生,近年从邻村石桥村王士泉老人那里见到了一份珍藏的吴瀛洲碑文抄本。碑文以工笔小楷抄就,全文清晰可辨。根据纸质判断,应为民国期间旧物。王先生知笔者亦热心于乡邦文献,将抄本拍照相赠。笔者拜读之后,叹为奇文,遂将其加以标点整理,公开发布,使之重现于世。

吴瀛洲自撰碑文

吴瀛洲自撰《瀛洲先生墓道碑》全文如下:

鸟语为诗风树琴,一轮孤月结同心。欲观泉下新天地,小别人间剩古今。十八瀛洲凭夜点,三千鬼魅限朝擒。冥中蚤办回澜策,免使来生叹陆沉。

诗中日月酒中天,放浪形骸九十年。踏遍阴阳穷两界,不知何处有真仙。

寐后多成梦,梦成半是诗。不寐更多思,所思尽是诗。精神有几何?呜呼恐难支!坐毙成诗鬼,劳吟亦奚为?

我是无形人,君是有形鬼。不朽德功言,甚勿学九尾。

诗四章,三自赠,四赠客。海内名流过此,伏冀指暇教我。

洲幼聆庭训:我吴姓系本延陵,明太祖定鼎,祖讳敬,自山西洪洞徙宁,为吴氏始迁鼻祖,卜居邑中西南古巷,世守儒业。六代祖讳仲德,钦赐寿官,敕赠文林郎。七代祖讳伟,正德间岁贡,累迁馆陶王府教授。八代祖讳孟祺,嘉靖乙丑进士,诰授中宪大夫,陕西潼关兵备按察司副使。严嵩窃柄,年四十余即卸政东归。二公宦迹载邑乘《合传》。合前六代均葬邑西东和先茔。九代祖讳崇质,廪生,敕赠文林郎,再晋朝议大夫、河南归德府同知,迁茔邑西北之张村。十代祖讳以咨,廪生,早世,附葬副使公墓。十一代祖讳应元,乡贤,奉祀生员,敕赠文林郎、成山卫教授。十二代祖讳士英,增生,敕赠修职郎,壬午守城殉节。十三代祖讳兴,崇祯壬午副榜,任潍县教谕。高祖讳永年,廪生,敕赠修职郎。曾祖讳欲立,康熙乙丑拔贡,任茌平教谕,升青州府教授,赠文林郎、四川昭化县知县。祖讳方昭,奉祀生员,世称南郭高士。以上诸公俱见邑乘《封赠》《孝友》《笃行》《文学》《隐逸》诸传。父讳廷书,不问生产,从伯兄宦游陕,年四十九卒于家。母氏程,古藤山园武生字雪立公次女。仲兄讳钟镐,嫂氏谢,俱从张村茔。

洲生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亥时戊申,九龄就外傅,学名瀛洲,字步唐,号二桥,别号澹人。嘉庆辛丑,年二十有二,迁邑北戴阳之六甲村,依妇翁居。往来奖籍俱不令人知,皆受知师寻源朱老夫子之力也!

明年壬戌游泮,辄弛无检,厌帖括业,神游六孔,与善音同人酣饮高歌,几不知有人间世也。度支莫给,不得已舌耕糊口。五十年九试棘闱,学术短浅,徒令头打矮屋。道光甲午脱名学籍,改号“剩夫”。间与二三同人负囊携,遨游山巅水湄间,畅怀风月,澹如也!

长日难消,纂录《小学增补》二十卷,編次《学庸指掌》三卷、《诗腋》十二卷、《知古捷径》四十卷、《古今法戒》百五十四卷,率皆随纂随录,草草成帙,不合体裁;自著《剩夫诗草》二十卷,丑妇效颦,不免蛆诮。

娶魏氏,育东公次女。妇母氏杨,勤苦作家,爱养交至。子继曾,奉祀生员,娶宁氏,无出;继娶朱氏。孙嗣甄早亡,妇王氏无后;继孙嗣夏,娶闫氏。

今年八十有三,藏身无所,取舍南半里许瘠田中数弓地,权作茔兆;并采西山片石,法龙门自预序立墓南。暇日携杖游,览龙枯朽,不胜死生存亡之感!

洲性疾恶太严,尤怨俗儒,同侪中落落寡合,“五伍醉窝”五联云:爱贤如命,慕义若渴。一生好客,万事凭天。得人无实多违意,好善终年不称心。此日风流成酒癖,前身本色是诗癫。学道敢望颜子乐,勇行追步仲由间。

一生为人,联语尽之。罪过负心,擢发(难)数矣。他年老鬼孤吟,惟终南道人,风流神鬼,衔杯唱酬,雅堪同调。若许大乾坤,无非乐地;愿随纯阳子,协力赞化,遍游人间。弹丸黑子,岂能郁久居此哉!

同治改元,岁在壬戌,三月七日清明节,戴阳二桥、六好堂、五伍醉窝、八十三岁老人剩夫自撰,自立于天长地久处。

末注“儒学生员畹香刘儒兰沐手书丹”。

碑文的第一部分(自“鸟语为诗风树琴”至“伏冀指暇教我”)是自作的四首诗,分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前三首为自赠,第四首为赠客。自赠三首,回顾一生,抒写怀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沉溺诗章,看破红尘,看似甚为达观,实则不胜沧桑悲凉之感。赠客之“客”,谓读碑者,亦即当时后世之人。“我是无形人,君是有形鬼”,是说人鬼界限并不遥远,彼此只差一间,所有人最后都将成鬼。“不朽德功言,甚勿学九尾”,劝人要像圣贤那样努力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而不能像九尾狐那样多变媚世,只图眼前欢快。“九尾”,古代传说中有“九尾狐”“九尾龟”之属,早期曾被当作神兽、瑞应,后来则被视为多能善变的妖邪,且偏指女性,如殷纣王的爱妃妲己就被说成九尾狐的化身。诗中显然是用其后起义。似此以诗开篇,在碑文中极为少见。看来他不仅在科考中“不肯俯首就有司绳尺”,就连自撰碑文也是不拘既定程式的。

碑文的第二部分(自“洲幼聆庭训”至“俱从张村茔”)自叙家世。通过他的追溯,我们可以知道,吴氏自明初由山西迁居宁阳县城西南巷,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宁阳望族,至吴瀛洲已是第十八代。而列祖列宗之中,多有进士、拔贡、廪生等科名和仕宦履历者。其實,碑文中没有提及的吴氏闻人还有不少,典型的如迁宁第八代吴崇礼为万历十四年进士,曾任兵部和刑部尚书,入祀宁阳乡贤祠,清《山东通志》《兖州府志》《宁阳县志》有传。但因其对吴瀛洲来说已属于旁系,故未提及。就他提到的直系先人来看,也足以说明吴氏是诗书传家、簪缨相望的。作为传统社会文人,他显然是以之为自豪的。而且碑文体例也要求溯本追源,所以这一段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三部分(自“洲生乾隆四十五年”至“岂能郁久居此哉”)为自述生平、后世及自撰碑文的原因。通过碑文,我们看到,吴瀛洲本非戴村(今属宁阳县伏山镇)人,他是出赘到戴村的,而其所以出赘,应该与其家贫有关。他婚后长期赖以维持生计的来源是做私塾教师的束,自然也不会宽裕。他饱读诗书,但不喜做科考的八股文,而颇好音乐。五十年间曾“九试棘闱”,即九次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但每次都落榜而回。他自谓“学术短浅”,显然为自谦之词,实则是他的文章不拘程式,难得考官认可。到了道光甲午年(1834年),他已55岁,干脆不再参与科考了。这样一位被科举制度淘汰了的读书人,并非真的学问不济,他一生中编撰的书籍有《小学增补》二十卷、《学庸指掌》三卷、《诗腋》十二卷、《知古捷径》四十卷、《古今法戒》一百五十四卷,加上诗集《剩夫诗草》二十卷,竟多达二百四十九卷,可谓著作等身了。(这里所列书目、卷数与传记不合,应以此碑自述为准)这些学术著作和诗歌创作成就证明,他并非是一味纵情山水、诗酒怡情的,他的教读生涯也应该是很敬业的。可惜他的这些著作生前无力刊印,身后手稿亦未能传世。

吴瀛洲是饱学宿儒,而绝非冬烘先生,不仅表现在他著述之丰,还可由他的学生证明。在他的碑文抄本前面,有他的几位学生写的挽诗和挽联。学生、庠生吴继汾挽诗云:“水西流戴水东,英英尚有古人风。清魂不远前身在,明月三分满太空。”学生王泽远挽联云:“砥柱在中流,刚方直如矢;一代高士风,萧萧白杨里。”学生吴钟了挽联云:“千秋万岁名,悠悠常在耳。”这些诗、联只是侥幸留存下来的吉光片羽,但却足以证明,他在学生中的形象是很高大的。如果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敬仰,学生们是不会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之词的。

“五伍醉窝”应该是吴瀛洲的起居之所。其中的五副联语,他自谓“一生为人,联语尽之”,可知是其精心之作。其中“爱贤如命,慕义若渴”“学道敢望颜子乐,勇行追步仲由间”两联表现的是他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而“一生好客,万事凭天”“得人无实多违意,好善终年不称心”“此日风流成酒癖,前身本色是诗癫”三联则显示出他的无奈和达观。

碑文的最后是落款。时间是同治元年三月初七,时值清明。清明是祭祖、扫墓的节日,吴瀛洲选择在这样一个日子为自己预撰碑文,应该是有深意的。“自立于天长地久处”,是指处于阴阳两界之间,有打通生死间隔、虽死犹生之意。后来人读其碑,思其人,文字俱在,音容宛然,似乎还能与之息息相通,默默交流。一年多之后,他也就与世长辞了。

自撰碑文本就少见,自撰碑文而能如此不拘一格、率性为文者更是寡二少双。字里行间,吴瀛洲一生八十余年概略可见,其孤傲的人格、深刻的感悟更是跃然纸上,值得反复吟诵欣赏。惜乎原碑被毁,人们再也不能手抚石碑,发思古之幽情了。

吴瀛洲其他诗文

光绪十三年《宁阳县志·艺文》保留了吴瀛洲的少量诗文。包括诗五首、文一篇。

五律《登三台山》:“傍午浮空翠,登临了俗缘。渐从黄叶路,转上白云巅。树影遥分寺,钟声近度泉。凌风飘欲去,眼底正茫然。”五律《雨霁登佛山》:“坐卧孤峰上,清和四月时。一天新抹翠,百道乱交丝。寺压松阴冷,风梳麦浪迟。山灵还有约,未许外人知。”五绝《雨后小憩白云山中》:“大小白云山,两峰净如洗。古柏风嗖嗖,泉鸣深涧底。”七绝《东池晚眺》:“七桥(注:戴村有七桥)三角(注:溪名)镇相宜,近岸人家总不知。万点浮萍秋水阔,柳条红到夕阳时。”七绝《自杏山至乱石崖口占》:“闲云送我夕阳边,驴背寻诗懒着鞭。才转山头身入画,一村红树一村烟。”这些诗作都是歌咏宁阳山水的,可知他所说“间与二三同人负囊携,遨游山巅水湄间,畅怀风月”之言不虚,也体现出他对桑梓山水的深情厚爱。三台山、佛山(今称伏山)、白云山(通称云山)、杏山等均系宁阳当地山峰,植被丰茂,风景秀丽,经诗人揽入辞章,更见风采。其中“柳条红到夕阳时”一句颇值得玩味:柳条本为绿色,但在夕阳映照之下,却呈现出一抹红色,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大自然之美的瞬间展现,妙手拈来,顿成佳句。而“近岸人家总不知”的“七桥三角镇相宜”妙趣,也有待于诗人慧眼之发现。“一村红树一村烟”,则传神地写出了杏山一带柿林的美丽秋景。

吴瀛洲保存于《宁阳县志》的文章为表彰孝子的《杨磊运传》。此文言简意赅,只用四百余字、几个细节,就刻画出了一位感人的孝子形象。吴瀛洲在最后还附有评语:

论曰:养子以人合,非天属也。虽然,收之沟渠之侧,育之襁褓之中,其恩殆与父均,则所以事之,不容与子异也。若磊运者,可不谓孝乎哉?吁!天下之为子者众矣,即美岭亦自有子也,顾其事父者,视磊运何如邪?

他主动撰文表彰,显然是为了弘扬传统美德。在杨磊运孝子形象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士形象。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碑文
浅析现存碑文中建筑修缮的历史沿革
黑田氏碑文研究
明代碑刻兴福院寺碑考究
从《永宁寺记》碑文语言文字体系中探究女真拟声语演唱语汇
《安养院记》中的人性善良
皇清诰封奉直大夫刘府君宜人祖姓孙太君“万古流芳”墓志碑
安庆万寿宫考辩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关于辽代翰鲁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