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画像砖兔图像解析

2019-08-30周生霞

寻根 2019年4期
关键词:画像砖新店白兔

周生霞

兔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无论在文字、语言、文学、民俗、绘画中,或是更为广泛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领域,兔的形象无所不在。

敦煌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有魏晋时期的兔图像画像砖数块,它们或蹲卧警视,或回首张望,或曲体弓背,或昂首翘尾,或纵身飞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兔子敏捷、机灵、温和、仁善和勇敢的优秀品性,其纹饰背后蕴含着社会风俗、天文历法、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及政治制度等文化底蕴。

敦煌市博物馆馆藏兔图像画像砖有以下几种:

①魏晋兔画像砖(图一),1991年12月佛爷庙墓群出土,长29厘米,宽15.5厘米,厚5厘米。

②魏晋白兔画像砖(图二),1991年12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29厘米,宽15.5厘米,厚5厘米。

③魏晋白兔画像砖(图三),1995年8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

④魏晋兔画像砖(图四),1995年8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

⑤魏晋带翼神兔墨绘砖(图五),2件,1999年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32厘米,宽16.5厘米,厚6.6厘米。

⑥魏晋四耳兔画像砖(图六),2015年5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29厘米,宽14厘米,厚4.2厘米。

⑦魏晋四耳兔画像砖(图七),2015年5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29.2厘米,宽14.2厘米,厚4.7厘米。

⑧魏晋奔兔画像砖(图八),2015年5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29.2厘米,宽14.4厘米,厚3.9厘米。

⑨魏晋奔兔画像砖(图九),2015年5月新店台-佛爷庙墓群出土,长29.1厘米,宽13.9厘米,厚4.5厘米。

我国很久之前就有了兔崇拜,人们把兔归纳为有六德。一曰“敏”,《论语》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兔子当为典范。兔反应灵敏,行动敏捷,能够聆听到细微声响,迅速反应;二曰“勤”,乐府《古艳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一天到晚兔子总是不停地奔跑,勤奋觅食;三曰“智”,兔子为了保护自己“狡兔三窟,得免其死”,是喻其机敏,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与周密的防范能力;四曰“和”,兔子之间讲和谐,顾及生态环境,隐形潜迹;五曰“仁”,兔子生性温和,处事温顺,心地善良,喜欢干净;六曰“勇”,当其切身利益受伤害时,“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是卯时之神,所以说“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汉代王充《论衡》曰:“卯,兔也。”二者组成生肖的“卯兔”。一日十二时辰,卯时为清晨五时至七时,又称“兔时”,此时为凌晨破晓之时,月之余晖尚未隐退,旭日东升,万物苏醒,充满着无限生机。《说文·卯部》云:“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卯”的本字描绘的是草木萌芽的形象,因此卯兔代表着春意,代表黎明,有生命开启之象征意义。

兔代表着二十八星宿中的“毕宿”,作为“毕宿”的兔纹常常刻于月轮之中,周围群星环绕。兔子还是星宿——水星(辰星)的代称,据吴裕成先生《生肖与中国文化》一书的研究,五大行星之一的水星有多个异名,其中一是小正,二是辰星,辰星又称兔星。兔星的出现,不仅说明兔子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内涵,还是月兔产生的源头之一。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其中兔位居第四,与月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认为“月为阴水,白兔之形”,月亮属阴,是白兔的化身。而月中兔则是月神的化身,也是女性的象征,《隋书·天文志》说:“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也。”兔的个体生存能力差,但种群恢复与生存能力强,所以民俗文化中兔子也有生命繁衍与多子多孙的象征。月亮崇拜与古代女性生殖崇拜密切相关,月亮的圆缺盈亏周期是一个月,周而复始,兔子的怀孕时间和女人月经周期也是一个月,兔子“阴缺”,居住在地穴中,属阴,其豁唇又算一种“缺陷”,月亮为“太阴”,圆时少而缺时多,除望日外也有缺亏,两者均属阴性,缺唇与月的圆缺相合,也是“阴缺”。兔与月的联系正是因为兔的生理、生育特点与月的盈晦周期相应,兔逐渐成为月亮的象征。

古人喜爱兔的另一个原因是兔的奔跑速度快,象征着快速、敏捷,人们对兔寄托了迅捷到达目的地的希望。兔前肢短,后肢长而有力,它的前后肢比例为5:9,善于跳跃和奔跑。“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是兔子长耳短尾的形象。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解字》认为“逸”字表示兔子“善逃”。《说文》载“兔谩善逃也”,所以“从、兔”的“逸”字又表示消失。“免”字的原意是“兔逃逸”,《说文解字·兔部》注:“兔不获于人,则谓之免。”后来经过引申,凡躲过、避开了灾难等不利的事都可以称为“免”。

民间历有“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一兔顶三鸡”之说。从周代起,最高统治者举行的祭祀活动中就用到兔,兔成为朝廷宗庙祭祀的祭品之一,称“明视”。《礼记·曲礼下》载祭品动物八个,“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俪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孔颖达解释说:“兔肥则目开而视明。”兔子能成为祭品,说明兔子对人类有足够的重要性,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含量。

兔子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中,传说它来自“西王母”的身边,它的工作是为西王母捣制长生不死之药。兔子入药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后代本草多载此药。兔子一身都是医书有载的药物。屈原的《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有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有学者认为夜光其实就是月亮,而菟就是兔子。晋代傅玄的《拟天问》载“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则说明玉兔其实就是嫦娥。《续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在神话传说《嫦娥奔月》里,“吸残清霞瑶天晓,捣药长生玉杵奇”的描绘给玉兔披上了神奇的色彩,其伴随嫦娥在冰冷的月宫里遥望人世,在桂树之下日夜抱杵捣药,降福人间,成了健康长寿的化身。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人们对长寿和多子多福的意愿变得更为强烈,此时人们需要一種理想化的图式寄托,寓意长寿、多子和轮回的兔图案便成为不二选择。东晋道学经典《抱朴子·内篇》:“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隋书·经籍志》中的《瑞应图》说兔是瑞兽,“王者恩加首老,则白兔见”,白兔的出现往往被视为祥瑞之兆。

兔,寄托着人类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墓葬里出现“兔”图像,实际上是继承了上古时期先民们崇拜吉祥动物、祈求兴旺发达的遗风,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美好向往,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慰藉、希望和力量。

作者单位:敦煌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画像砖新店白兔
白兔眼睛红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生菜有道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白兔白,黑兔黑
“IKEA”的地铁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