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墨竹工卡县斯布村天然草地健康体系调查研究

2019-08-30孙光明达娃央拉张强

湖北畜牧兽医 2019年7期

孙光明 达娃央拉 张强

摘要: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天然草地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该地区草地健康状况与放牧强度密切相关。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被覆盖度呈现阶梯变化,对照区最高,重度放牧区最低;其次,草地地上生物量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地下总生物量则表现为重度放牧区最低,轻度放牧区最高,对照区次之,表明适度放牧对草地地下生物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总之,天然草地健康体系与放牧强度应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藏墨竹工卡县斯布村;草地健康体系;放牧强度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07-0009-04

草地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业资源[1],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除为社会提供直接产品价值外,其生态功能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草地健康问题至关重要。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能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诊断的可能性、病因学早期警示指标、治疗能力及防治措施。本研究对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天然草地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该地区天然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斯布村平均海拔4 300 m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9 ℃,年均日照时数3 012 h,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7.3%,年无霜期约为100 d。由于地理原因,境内自然灾害多而频繁,常见为冰雹、大雪和冬春季节的干旱。当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2.1 mm,年均蒸发量2 018 mm,降水少、蒸发大,水分亏缺严重。

由于周围多高山,河谷地区被高大山脉所包围,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被山脉阻滞和缓解,更有下垫面热力因素的影响,相比藏北高原而言,冬暖效应明显。目前,粮食作物仍以种植青稞、冬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墨竹小油菜为主,牲畜以牦牛、黄牛、马、山羊、绵羊为主。斯布社区以盛产西藏三大优良牦牛类群之一的斯布牦牛而广为人知。享誉盛名的班禅大师牧场也坐落于此,斯布牦牛作为该牧场的主要畜种数量多达1 600余头。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草地资源的调查  根据墨竹工卡社区草地地形和植被现状,采用路线调查和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植物生长初期(5月份)和牧草生长盛期(7月份)以及牧草生长末期(9月份)取样,样方面积为1 m×1 m,具体测定样方内植物种类、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分种测定鲜重、干重,植物主要种群组成及群落特征,调查草地样方70个,采集植物标本82份,植物样品640个,草样数据117个。

1.2.2  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测定  结合斯布牧场的草地类型,分别测定不同放牧强度草场的草地生物量。利用收获法测定样方地上生物量,分别在不同样地上随机选取4个1 m×1 m样方,齐地面刈割样方内植物,并分种放入信封,在烘箱中恒温70 ℃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并记录[3]。地下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根钻法[4-6],在地上部分刈割完毕的样方内沿着对角线用根钻分别取0~10、10~20、20~30、30~40、40~50 cm的土柱,重复4 次,样品放入0.3 mm的网袋,水洗分离土壤和根系,随后用0.3 mm网筛分离石砾等非根杂质,在70 ℃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后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放牧强度草地植被监测

从表1可见,草原群落因家畜放牧的影响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若干不同阶段的演替系列。由于放牧强度的不同,植物群落随着放牧压力增大形成一个连续变化系列,即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整个样地形成一个放牧系列;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大致可定性地分为对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及重度放牧区。其中对照区位于当地围封的打草场内,割草和放牧干扰强度很小。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呈现阶梯变化,对照区最高,重度放牧区最低。

2.2  不同放牧强度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及特征值

从表2、表3、表4、表5可见,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地上生物量、主要种群盖度、种群密度、重要值等均发生变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家畜的放牧干扰活动不仅会对草地植被进行选择性采食,畜蹄践踏也会对草地土壤的物理形状产生影响,高强度的放牧使草地的表层土壤紧实度增加,对水分和养分的循环产生障碍,这就使得原来群落中草本植物的生存竞争力下降,而上述因素对灌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该草原植物种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植物种数明显减少,根茎禾草以及珠芽蓼、委陵菜等杂類草比例下降,丛生禾草、莎草比例和毒杂草比例增加,反映了不同植物功能群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方式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差。

总的来说,随着放牧干扰活动的加剧,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和各指数的变化都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对照区、轻度放牧区和中度、重度放牧区的植被盖度及其在相同调查时间下的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干扰活动会减小地表植被盖度,尤其在牧草停止生长阶段,会对草地植被的盖度形成质的影响。各放牧强度的地表植被盖度动态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通过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表达出信息,四个放牧强度下群落均在7月底出现盖度高峰期,7月份之前,各放牧强度的植被盖度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中度和重度放牧区的植被盖度增长明显滞后于对照区和轻度放牧区,说明放牧干扰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应尽量减小对这两个放牧区的放牧强度,否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一区域植物的生长发育。

2.3  不同放牧强度地下、地上生物量及相互关系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地上和地下部的生长是有节律进行的,其生长速度的快慢通常是交替变化的。不同时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产量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植物种类不同,群落结构不同,地上和地下部的生产量也不同。多年生草类地上部每年死亡更替,地下部逐年积累,形成宿根,因此表现出地下部生物量总是大于地上部生物量。一年生草类生长前期地下部生物量大于地上部生物量,而生长后期,大多地下部生物量小于地上部生物量,这些都是受生物学特性和生产量的节律变化所决定的。

由表6可见,不同放牧强度地下植物垂直结构,0~50 cm土層内的总根量为轻度放牧区内最高,其次为对照区,重度放牧区内总根量最低。由表7可见,地上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依次递减。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加大,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都有减少的趋势,但地下生物量减少的速度低于地上生物量。对照区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说明对照区系统内部条件适宜植物地上部分生长。地下大部分根系分布在0~10 cm深的土层中,这种分配特征与研究区的气候、土壤特征密切相关:第一,高寒植物对严酷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由于该地区水热同季,植物将大部分地下根系分布在0~10 cm深的土层中,可获取较多热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表层土壤通气条件较好,为地下根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10 cm以下的土层中,土壤温度、含水量和通气性均较差,地下生物量减少。这表明高寒草地根系空间分布的同质性,同时也表明植被地下生物量分配特征与高寒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的关系密切,也显示了高寒草甸植物对严酷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第二,研究区的超载过度放牧导致地下根系表层化。由于植物群落受重度放牧影响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在退化状态下,植物个体小型化,根系的分布范围自然也会随之变小。

3  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斯布村天然草地健康状况主要受到家畜放牧强度的影响。该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种群盖度、种群密度、重要值等都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地下总生物量则表现为重度放牧区最低,轻度放牧区最高,对照区次之,表明适度放牧对草地地下生物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总之,天然草地健康体系与放牧强度密切相关,应做到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 苏大学.西藏草地资源的结构与质量评价[J].草地学报,1995, 3(2):144-151.

[2] 李忠魁,拉  西.西藏草地资源价值及退化损失评估[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2):14-21.

[3] 李愈哲,樊江文,张良侠,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温性草原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 22(1):1-9.

[4] 宇万太,于永强.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27-932.

[5] 宋璐璐,樊江文,钟华平,等.重庆红池坝地区草地群落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格局变化[J].草地学报,2010,18(2):160-166.

[6] 刘凤山,周智彬,胡顺军,等.根钻不同取样法对估算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2):29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