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沙土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2019-08-30王鼎新窦超银孟维忠延玮辰

节水灌溉 2019年8期
关键词:拔节期水量苗期

王鼎新,窦超银,孟维忠,佟 威,陈 伟,延玮辰

(1.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沈阳 110003)

0 引 言

滴灌具有调控水分、溶质等在土壤中分布的技术特点,通过滴灌技术可以将有限的灌溉水量分布在根系分布层[1],根系土壤长期保持适宜水势;养分通过点源扩散,分布在根系范围内,同时,通过灌溉制度减少养分的淋失[2],从而显著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因此,近年来滴灌技术在高效节水灌溉、面源污染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盐碱地、沙地、高岗丘陵等劣质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中[3,4]。

风沙土土质贫瘠,具有质地粗,蓄水能力低,漏水漏肥严重等特点,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是风沙土地区滴灌技术发挥效益的基础。但在风沙土地区,由于土地生产力低,长期以治沙和土壤修复为主,灌溉尤其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灌溉制度的制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基于蒸发皿蒸发量制定灌溉制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简单易行,并且能够较好的估算出作物的需水规律,如李毅杰通过试验研究表明灌溉量1.0E时可以满足甘蔗需求,得到高产[5];Uzokwe Pauline等研究出干旱条件下,夏玉米滴灌以2/3E为灌溉定额时有利于促进植株生长,得到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6];窦超银等研究推荐在风沙土地区玉米膜下滴灌灌溉水量宜控制在25%~75%E之间,但是,在研究中并未考虑玉米生育期对需水的影响[7]。如玉米苗期处于蒸发量大的春季,仅考虑单一的灌溉系数,灌水量也较大,而此时玉米需水量小,易出现灌水与需水的矛盾,不仅降低水分利用效率,还可能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这可能是文献[7]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远低于其他地区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在基于蒸发皿蒸发量制定灌溉制度时,增加作物系数,考虑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则可提高灌溉制度的合理性[8],因此,本文在前期试验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作物系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水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综合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为风沙土地区玉米滴灌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北甸子村(E122°23′、N42°50′),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征是干燥,风沙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12 mm,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多年平均蒸发量1 781 mm;年平均气温6.1 ℃,平均风速3.7~4.2 m/s,最大瞬时风速达24.0 m/s,沙尘暴天气10~15 d;植物生长期145~150 d,无霜期154 d。试验区土壤主要为流动风沙土,干密度1.69 g/cm3,田间持水率12%,凋萎含水率为1.7%,饱和含水率为16.9%。土壤机械组成以细沙为主,占70%,物理性黏粒和粗沙很少,有机质含量为66 g/kg。

1.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年5-10月进行,玉米供试品种为“辽单535”,根据玉米生长划分为苗期、拔节期、穗期、灌浆期、完熟期等5个生育期,以灌溉水量为试验因素,各生育期灌溉水量通过下式计算:

W=αKci(Ek,5-Pk,5)

式中:Ek,5为第k个5日冠层水面累计蒸发量,逐日实测;Pk,5为第k个5日累计降雨量,逐日实测;Kci为第i个生育期作物系数,苗期、拔节期、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分别取0.45,0.55,1.2,1,0.7[9];α为需水系数,根据试验设计分别取0.6(IR1)、0.8(IR2)、1.0(IR3)、1.2(IR4)。

试验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2个小区。单个小区内有5垄,垄长5 m,小区面积30 m2。玉米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垄距1.2 m,宽行距0.8 m,窄行距0.4 m,株距0.3 m。小区采用重力滴灌,灌溉前计算灌溉水量,注入桶中;追肥前将小区追肥所需肥料溶解,溶液倒入桶中,注水,以水肥一体化形式灌溉施肥。

1.3 田间管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各处理均在春播前翻地,平整土地,施农家肥(鸡粪)1.5 t/hm2,5月11日机械起垄-铺设滴灌带-覆膜-播种-底肥。施肥量参照当地用量,其中70%以底肥施入土壤,30%作为追肥(拔节肥40%、穗肥60%)。5~6叶期定苗,拔节期中耕除草,喷施农药甲胺磷一次,防治虫害。8月24日后由于多次降雨,同时玉米进入成熟期,停止灌溉,9月27日收获。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降雨利用试验站小型气象站监测,在试验区从南到北在冠层上方20 cm分别放置3套20 cm蒸发皿测量冠层水面蒸发,每天08∶00测量一次。灌溉水量通过水表观测。每次灌水前后用TRIME测定土壤含水量,TRIME管埋设在垄中央,相邻两滴头中间,埋深80 cm。每个生育期各处理选9株测量玉米株高、茎粗和单株全部展开叶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用叶面积和与单位土地面积折算求得;收获时在各小区随机取样3株测地上物质重(鲜重、干重)、考种(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并计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植株干重采用地上植株放入烘箱在105 ℃杀青0.5 h,75 ℃下烘至恒质量,采用电子天平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

玉米生育期内各处理0~6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均呈周期性变化,降雨和灌溉后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随着土壤蒸发和作物消耗,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玉米生育期内,IR1,IR2,IR3,IR4处理0~60 cm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分别占在田间持水量的78.9%、83%、69%、76.5%,在玉米适宜含水量范围内[10],各处理灌后土壤含水率较灌前分别平均增加1.8%、2.3%、2.8%、3.6%,即灌水量越大,土壤蓄水越多。IR1和IR2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较为平缓,IR4处理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这是由于灌水少时,土壤含水量未高于田间持水量,深层渗漏发生几率小,且玉米在灌水少时根系吸水可能受到抑制,土壤水分消耗少;灌水量大时,灌后土壤含水率平均达到12.8%,高于田间持水量,易发生漏水现象,同时,土壤水分充足时,玉米消耗水量增加,从而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较大。IR3处理土壤含水量一般在70%~100%田间持水量之间变化,在此区间玉米无明显受旱胁迫,土壤水分有效性高,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这与同样保水性差的砾石土质滴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相似[11]。

图1 玉米生育期内各处理0~60 cm土壤平均含水率动态变化

2.2 不同灌水处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2.1 株 高

玉米生长期内株高变化如图2所示,随着生长期的进行,株高在苗期~拔节期迅速增大,增幅平均达到239.0%,拔节~穗期株高持续增大,但增幅减小,平均为40.7%,穗期后,株高趋于稳定。各处理之间,苗期株高接近;拔节后,玉米株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完熟期灌水量最少的IR1处理株高仅194 cm,IR2和IR3相差不大,分别为202.8和207.8 cm,IR4处理条件下株高最大,达到228.0 cm。方差分析表明,苗期各处理株高差异不显著;拔节期~灌浆期IR1显著矮于IR4处理,IR2、IR3与IR4差异不显著,完熟时,IR1、IR2和IR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矮于IR4处理。说明拔节期后灌溉水量是影响玉米株高生长的关键因素,增加灌水量促进株高生长,或拔节期水分胁迫对株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当灌水量相差较大时,可显著影响植株高度,此外,灌水量大可延缓植株衰老萎蔫,完熟期时株高变化较小。

图2 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期株高变化 注:同一生育期各处理无相同字母代表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2.2.2 茎 粗

各处理玉米茎粗变化如图3所示,随着生长进行,玉米茎粗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苗期到拔节期茎粗增大较明显,平均增长40%,拔节期~灌浆期茎粗变化较小,完熟期茎粗减小约19%。不同处理之间,苗期茎粗差异较小,苗期后,灌溉水量越大,茎秆越粗壮,在茎粗达到最大的穗期IR1处理茎粗最小,只有29.5 mm,IR2、IR3、IR4处理分别比IR1粗2.2%、12.5%、14.5%。方差分析表明,苗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拔节期时,IR4处理显著粗于其他处理;穗期~完熟期IR1处理显著小于IR4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是茎粗形成的关键时期,灌水量作用显著,有利于获得粗壮茎秆;在水分不构成胁迫时,拔节~穗期玉米茎秆会持续生长,但如果长期灌溉水量小则可能抑制玉米茎粗生长,这与“由于需水关键期的短期轻度水分胁迫后具有部分补偿效应,长期胁迫后补偿效应不足”[13]结论类似,在风沙土地区要获得粗壮茎秆,灌水量应达到IR3处理水平。

图3 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期茎粗变化

2.2.3 叶面积指数(LAI)

玉米LAI变化如图4所示,LAI随着玉米生长先迅速增大,在穗期LAI达到最大后持续减小,苗期到拔节期的LAI增幅最为明显,涨幅达到近10倍,拔节~穗期增长减缓,约增长35.4%,穗期LAI平均为3.5,穗期~灌浆期时LAI开始小幅下降,约为10%,完熟期LAI衰减速度加快,下降20%。不同处理之间,苗期叶片少,LAI值都较小,差异不明显;拔节期灌水量较多的IR3和IR4处理LAI明显高出灌水量少的IR1和IR2处理;拔节期后,LAI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IR4处理分别高出IR1处理27.0%,37%和40.5%。方差分析表明苗期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拔节期IR1处理显著小于IR3和IR4处理;穗期~完熟期,仅灌水量最大的IR4处理显著大于灌水量最小的IR1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说明灌水量对LAI影响明显,增大灌溉水量可获得较大的LAI,这是由于高水处理水分充足,作物吸水容易,有利于叶片生长和减缓叶片衰败,而低水处理,因水分胁迫抑制叶片生长并加快叶面衰败[12],灌溉量达到IR3处理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叶片枯萎,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14]。试验LAI值与其他文献[15]相比偏小,这是可能土壤瘠薄,植株整体偏小,同时种植密度小,单株玉米占地面积较大导致。

图4 玉米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

2.2.4 地上物质重

玉米完熟期地上部分物质重如表1所示,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IR4处理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分别为694.42、245.1 g,鲜重比IR1、IR2和IR3处理分别高50.6%、16.8%和4.3%,干重分别高出61.7%、25.7%和10.2%。其中IR1处理鲜重与IR4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IR1处理干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IR2处理干重与IR4处理也达到显著水平。即增加灌溉水量有利于玉米营养生长,对地上物质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 不同灌溉处理地上物质重和SPAD值

注:同一列数据无相同字母代表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2.2.5 叶绿素(SPAD值)

由表1可知,叶片SPAD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总体趋势,在穗期时叶片的SPAD值达到最大,平均为63.5,分别比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多出16.6%、17.6%、13.8%。不同处理之间,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各处理的SPAD值也逐渐增加,苗期~灌浆期IR1平均值分别比IR2、IR3、IR4处理低5.5%、10.7%、13.2%。从方差分析上看,苗期没有显著性差异;拔节期灌水较少的处理IR1和IR2处理显著低于灌水较多的IR3和IR4处理;穗期时IR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即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对水分感应较为敏感,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水分越充足,叶片SPAD值越大,但随着作物生长,叶片成熟,灌水量引起的差异逐渐减小,这与宫亮等研究结果相一致[16]。此外,梁哲军等研究发现SPAD值下降速率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降低[17],试验中穗期~灌浆期SPAD值下降速率具有相似规律,由此可知,灌溉水量越多对作物叶绿素积累越有利。

2.3 产量与WUE

玉米考种指标、产量和WUE如表2所示,穗行数随灌水量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其他各考种指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IR3处理各指标值最大,各处理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IR1处理穗重仅243.3g,比IR2、IR3和IR4处理分别少26%、33%、32%;各处理穗长在18~22 cm之间,灌水量引起穗长变化幅度约15%,IR1处理穗长较其他处理短2.84、2.84、1.77 cm。穗粗在49~52 mm之间,变化幅度更小,约4.8%。IR1处理平均每穗17行,每行35粒玉米粒,其他处理平均16行,IR3处理每行玉米粒数43粒,比IR2和IR4分别多14.6%和10.7%,由于玉米穗行粒数变幅大于穗行数,其乘积穗粒数变化规律与穗粒数接近,因此,IR3处理穗粒数多于其他处理;除穗粒数量多外,IR3处理粒重也高于其他处理,IR1、IR2、IR3处理粒重接近。考种结果表明灌溉水量越大,玉米穗越长越重,当灌溉水量达到1.2KcE时反不利于穗的生长;穗粗受灌水量影响较小,灌水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籽粒生长发育,籽粒偏小,粒重减轻;小粒可导致穗行数增加,但并未增加穗粒数。

表2 不同灌溉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试验因素水平范围内,处理之间产量和WUE差异均不显著,但随灌水量增加均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IR3>IR2>IR4>IR1,IR3处理达到最大为13.2 t/hm2,分别高出IR2、IR4、IR1处理4%、6%、27.3%,灌溉水量低于IR2处理时,产量下降明显,IR1较IR2减产24%。WUE从大到小顺序是IR2、IR3、IR1、IR4,除灌水量最小的IR1处理因明显减产,WUE为2.1 kg/m3外,WUE总体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大而减小,IR2处理WUE达到2.4 kg/m3,IR3和IR4处理较IR2处理分别减少7%和21.7%。这表明灌水量低至IR1处理时,因为长期水分胁迫导致减产,当灌水量高于IR2处理时,增加灌水量可提高产量,但灌水量过多则会造成减产,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8]。WUE受玉米产量和灌溉水量双重作用,在灌水量少时仍可获得较高的WUE值,但牺牲了产量,经济性差;增加灌溉水量可提高产量和增大WUE,但随着灌水量等进一步增加,产量增幅减小,甚至减产,WUE大幅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7]。因此,综合考虑灌溉水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和WUE的影响,在辽西北风沙土地区,玉米膜下滴灌灌溉水量宜控制在0.8KcE~1.0KcE。

3 结 语

(1)增加灌溉水量有利于玉米营养生长,玉米茎粗,株高,叶面积,干物质,叶绿素等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低于0.8KcE时,玉米植株生长受阻。

(2)灌水量过多和过少均不利于玉米生殖生长,玉米穗重、穗长、穗行粒数、穗百粒重等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穗粗受灌水量影响较小,穗行数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减小。灌水量0.8KcE~1.0KcE时,产量构成性状良好。

(3)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灌水量1.0KcE时,产量最大,13.2 t/hm2;灌水量0.8KcE时,WUE最大,2.4 kg/m3;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的经济性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辽西北风沙土地区,玉米膜下滴灌灌溉水量宜控制在0.8KcE~1.0KcE。

猜你喜欢

拔节期水量苗期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大同市朔城区:开展辣椒苗期田间检疫工作
蔬菜苗期发生猝倒病怎么办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茄子苗期怎样蹲苗,需要注意什么?
微重力水电解槽两相热流动与水量分配数值模拟
玉米苗期注重管 丰收高产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