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上的伤痕怎比得上心里的痛

2019-08-27白云霞

心理与健康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伤痕心理疾病

白云霞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有自伤行为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美丽的装扮下藏着一颗“玻璃心”,长长的衣袖下遮盖的是密密麻麻刀割的伤痕。他们大都会有人际关系不良、内心缺乏安全感、很难相信他人的特点。情绪也极其不稳定,前一刻还兴高采烈,下一秒就可能暴跳如雷。他们总是害怕被他人“抛弃”,总会设置一些难题试探自己与别人的人际关系是否稳定。周围的人与其相处过程中总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为此十分辛苦。

小米(化名)第一次来心理门诊就诊,来的原因是不想上学,老师认为其平时行为奇怪让家长带她看看心理医生。小米说不愿上学是感觉处理不好与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她回忆说,最初是因为跟同桌闹着玩,用笔在对方身上画,闹着闹着就觉得对方有些过分,但自己一向脾气好就忍着,后来感觉忍不住了,就从书包里拿出削笔刀扎对方的腿。老师知道后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老师认为一个女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而且被叫到办公室也没哭,非常不正常,所以就说她有“心理疾病”。

渴望温暖的寂寞心灵

小米说在班级里根本没有知心朋友,为了跟同学玩常常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每日也很辛苦。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她跟爷爷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时常饮酒,喝醉了有时会打她,不喝酒的时候也很少关心她。平时很少能看到妈妈,并且爷爷、爸爸时常辱骂妈妈,说妈妈不好,不让她与妈妈联系。她感到自己非常的孤独,这个世界上好像没人能理解她,没人需要她,自己非常的多余。因为孤独,害怕被别人抛弃,所以要讨好亲人,讨好同学。然而过度的讨好并没有换来知心好友,反而是同学的欺负与看不起。对父亲的讨好仍然换来的是平时的冷漠与醉酒后的殴打。小米时常感觉自己的情绪波动较大,有的时候挺开心的,但大多数时间是不开心、寂寞、孤独的,时常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知道为什么就发脾气,以至于过后又要低三下四地去讨好别人,赔礼道歉。当她内心无助、绝望、烦躁时,就会忍不住用刀割自己的手臂。她大方地向我展示她的左前臂,密密麻麻的都是刀割的伤痕,有的是新伤刚结痂,有的则已是瘢痕。她说每次特别难受的时候唯有疼痛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知道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我问她,“这么明显的伤痕,爸爸没发现吗?”。她笑一笑说:“爸爸看见了,我还正想怎么撒谎说这个事情,我爸自己就说这是猫抓的”。小米笑容的背后透露出对父亲的失望与伤心。小米描述自己还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感觉旁边有人看着自己,在自己特别伤心、孤独、难受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人抱着自己,尤其是躺在床上这种感觉更强烈。她说如果这个人是真的就好了,时常看着我,关注着我,抱着我,安慰着我,可我知道这是不真实的,可我需要这种感觉。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将与小米类似情况的人群产生的症状归纳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具体为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表现为下列9项症状中的5项(或更多)症状即可诊断。

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慢性的空虚感。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短暂的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裂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會在目标即将实现时出现自我毁坏的模式(例加,毕业即将来临时辍学;在讨论治疗进行得如何好之后出现严重退行;当关系可以明确地继续进行时将它破坏)。有些个体在应激下可以发展出精神病样症状(例如幻觉、体像扭曲、牵连观念、临睡前的幻觉现象)。比起人际关系,该障碍个体可能对过渡性客体(例如,宠物或某种无生命的物件)感到更加安全。该障碍个体,尤其是那些与抑郁障碍或物质滥用障碍共病的个体,可能因自杀而过早死亡。自虐行为或自杀未遂可能导致该障碍个体的躯体残疾。反复失业、教育中断、分居或离婚很普遍。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引发家庭暴力、工作效率下降、性瘾、赌博、自残、犯罪等等。躯体和性虐待、忽视、敌意的冲突、早年父母丧失,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童年时期较常见。边缘型人格障碍还饱受其他心理疾病的困扰,常常与抑郁和双相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贪食)、创伤性应激障碍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心理疾病共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人群内心的苦楚和身心的煎熬鲜为人知。公众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没有足够的理解,这一人群遭到长期的忽视。但该障碍对患者本人及他人的影响、破坏性因未对该疾病认识也未及时得到干预与解决而持续存在并加重。倘若您遇到类似的境遇,或您发现您的孩子身上有不明伤痕、淤青时请到心理门诊就诊寻求解决的办法。该文中的小米,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自伤行为已消失,情绪也有改善,但如何让她相信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内心有安全感,不再怕被抛弃仍需要更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来修复和改善。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伤痕心理疾病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灯自己是伤痕 [外一首]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A hole in the board
大画微博
刻板的强迫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