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涵义下因材施教的价值初探

2019-08-27廖丽萍

速读·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

◆摘 要: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学原则,在近期受到了一些质疑,概括说来:一是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制存在矛盾,三是因材施教在现实教学中难以落地。因材施教是否真的和当代的教育理念有所冲突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学生主体性

因材施教作为一个传统的教学方法,由孔子后代代相传,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但也受到了不少质疑。学者们大多认为因材施教具有传统性,强调教师权威,重教轻学,没有确定的标准,无法量化处理,与教学效率相矛盾,尤其是在中学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这也集中体现为因材施教作为传统教学原则与当代的教育理念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那么,因材施教是否真的和当代的教育理念有所冲突呢?我们又应该怎样来看待因材施教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呢?

一、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需要提出的是,尽管因材施教可能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不能采取完美主义倾向去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其涵义的不同理解就否定其价值。我想我们更应该通过现代学者们的发问,更好的把握因材施教的内涵,并不断地完善其内涵,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死板的照搬因材施教的说法,或陷入“因材施教”的权威中,不顾现实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因材施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赋予一些新的内容,而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解释。以往的“施教”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生被动地“学”,“教”的过程几乎不考虑“材”的差异,“教”与“材”之间是脱节的。到了今天,随着“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影响,素质教育越来越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施教”必须是学生乐意“学”,“教”是老师的“教”,在教学过X程中融入越来越多的差别对待的理念,强化“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在深入剖析“材”的基础上进行“教”,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对症下药,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存在矛盾

在班级授课制下,有一些学者认为因材施教是不合适的,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发生在非制度化的个别教育时代,孔子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但我们现在是根据课程标准所开展的制度化教育,这也是教学效率的要求。基于共性的班级授课制在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化的学习效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个性化的差异也应该让我们看到因材施教的价值所在。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固定而有限的,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效应和对升学名校的追求,也导致了我国城镇中小学普遍存在班级容量超额的现象,一个班级六七十人较为普遍。这对于教师来说,面对这么大的班级容量,即便想要追求因材施教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其次,教师也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内针对全班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在面对这种困境下,如何来实现因材施教呢?有学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通过家校合作来实现因材施教,“在家长全面深入了解孩子个性特征的前提下,及时与学校沟通,家校合作,才能够真正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發展。”王华女在《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及其具体运作》中提出“因材施教的具体运作关键是在于实施班级授课制下的分层教学和采用‘一般要求加特长办法”。

三、因材施教在现实教学中难以落地

在部分质疑声中,还提到了因材施教无法落地的问题。且不说中小学,普通大学生群体也有相当一部分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是空白的,主要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具备更好的能力。在自己也无法判断资质何在的情况下,教师将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学生所具有的“材”呢?教师可能只能依据不太具有说服力的主观认知和判断去进行差异化施教。而这些教师的个人认知可能存在偏差。

但反过来说,“因材施教”肯定每个人是具有不同特质的,并尊重人的不同特质,相信施教者能判断出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特质,并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如果教师没有对“因材施教”的教学追求,不做出“因材施教”的努力,那情况将更加糟糕。如果是因为教师的判断具备主观性,那医生对于病情的判断也具备一定主观性,是不是说也不应该主张医生来给病人看病呢?合理的做法应该是研究怎么避免失误,尽量减少错判,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判断。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常青在《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从备课、讲课、布置作业、辅导、批改作业、考核、课外活动七个方面,用具体的案例来论证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金玉英则从三个方面来谈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的设计要因材施教;不同年级要因材施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还有学者认为因材施教应该贯彻到历史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提出:“备课时,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学定教,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4种因素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开发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课程资源,为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平台。”

总之,因材施教的实现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应该在解决这些质疑声中让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更好的适应当代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武富丽,赵正.浅析因材施教原则与班级授课制的冲突及其对策[J].传承,2010(2).

[2]王华女.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及其具体运作——兼谈处理教学统一要求与照顾个别差异的矛盾[J].台州学院学报,2004(2).

[3]常青.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4).

[4]金玉英.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新课程研究,2002(2).

[5]王晓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廖丽萍(1995—),女,汉,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