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9-08-27谷秀杰

速读·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健康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谷秀杰

◆摘 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途径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为此,我们要大胆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通入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等。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四、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如下: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2.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锲机,创造教学环境,積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7).

[3]孙爱霞.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2(1).

[4]何振强等.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猜你喜欢

健康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