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翻译中动与静的转换

2019-08-27魏轶林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静态红楼梦动态

魏轶林

摘要:英语是屈折语,动词的使用受到种种限制。一个英语句子通常只包含一个谓语动词,常用非谓语动词、抽象名词、介词等,因而英语语言呈静态特征。而汉语没有屈折变化,动词没有时态和人称的限制,使用起来较为灵活方便,所以汉语多用动词,且有重叠、兼语和连动等类动词,因而动态优势较强。本文摘取了红楼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分析了原文本中动词的翻译情况,探讨了汉语动态化语言译成静态式英语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动态;静态;动词翻译;《红楼梦》

一、引言

从古至今,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白话文,汉语的遣词造句均热衷于使用动词。汉语动词的使用没有人称变化、时态变化等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相当灵活、简便。在与名词相比较之下,动词显示出强烈的动态感,因此汉语动词的高频率使用使得汉语句子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倾向。而英语动词有屈折变化,动词需要随着人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英语句子中,动词的受限造成了名词的频繁使用,介词常与名词“结伴而行”,因而英语中也不乏出现过于堆积介词的情况。另一方面,强势动词也常常弱化或虚化成弱势动词,上述几类情况既大大减少了英语动词的出现频率,又削弱了动词的动态感,因而英语句子呈现明显的静态倾向。

二、汉语动态倾向的特点

(一)动词的连用

汉语不仅大量使用单个动词或者动词词组,也常常使用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句型。这些句式都包含了多个动词,把字句和被字句也兼用其中,因此一个汉语句子结构中,充当谓语成分的可能会有多个动词或动词词组,这种多动词谓语句大大强化了汉语句子的动态特征。

如:老师喊他去教室打扫卫生=老师喊他+他去教室+他打扫卫生

短短一句话连用了“喊”、“去”、“打扫”三个动词,足见汉语句子动词使用频率之高。汉而语动词及动词词组,除了可以作为谓语使用,还可以充当主语成分,也可以充当宾语等其他各种成分,如:“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好成绩”。“努力学习”这一动词短语在小句中充当主语成分。

(二)动词的重叠和重复

汉语动词使用频率非常高,且经常重复或重叠使用,构成形式各异、数量繁多的动词形式。叠字构词是汉人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法,汉语中动词重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动词重叠的基本形式有看看,合计合计等。与之相关的排比、对偶等句式也大大增强了动词的使用频率,进而增强了汉语的动态感。

三、英语静态倾向的特点

(一)名词的大量使用

英语动词受到形式和数量的种种限制,一个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英语善于堆积名词,造成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连淑能,1993),英语的许多动词都是由名词转化而来,一些词语甚至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种词性,不需经过任何形式的转换就能够作为名词使用。一些抽象名词被用来表达动作、状态、品质等概念,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思想内容可以借助于名词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行文造句较为灵活自然。除此之外,一些含有行为意义的普通名词被用来替代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基本上都保留了原词根动词的意义。除此之外,英语句子中的强势动词还可以由弱势动词结合其相对应的抽象名词替代。现代英语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追求简洁,造成了名词连用的现象,用来修饰名词的不仅有形容词,名词和名词之间也可以互相作为定语进行修饰限定。如此种种特点,都使英语句子或主观或客观地大量使用名词,句式结构紧凑严谨,隐藏了句子的语气和情感,因此英语句子整体呈现客观抽象的特征,也使得语言失去活力,降低了动态感。

(二)介词的大量使用

英语句子里介词也十分常见,因而英语也被称为“介词的语言”。介词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之前,前文提到,英语善堆积名词,因此必然也要多用介词,介词优势也便显而易见。在英语中,介词还可以替代动词使用,并且大量动词和介词搭配而成的短语也常见于英语句子中。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连接也需要借助大量的连词、结构助词和介词。介词优势和名词优势的层层堆积,使得使叙述迂回曲折,动词的使用和意义大大削减,句式抽象凝滞,大大增强了英语的静态感。

四、选例分析

《红楼梦》是白话体小说,十分口语化,用词讲究流畅通俗,原文本的动词使用频率很高,而在英译本中,动词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再一次有力证明了英语是名词占优势的语言。因此,在进行汉英翻译的活动中,把汉语的“动”转换成英语的“静”是非常适用的一种方法。

动词翻译成名词是很常见的现象。如“读书不成”的动词“读书”被译为了名词“scholar”,“生得又美”译为“good looks”。“素习交好”也简洁明了地译成了名词“friend”。由于汉语的动词分工细致,用法各有要求,而英语动词数量和用法都有限,很难找到如此具体的对应词,因此译者选择了用相应的名词来译动词的方法。“鸳鸯诧异道:‘我并没有听见”一句的译文为“This is news to me”。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这个小句的结构做了调整。主语由“物”来充当,加上弱势动词“is”,“听见”的对应语信息为“news”,词性由动词转化为了名词,再借助介词,语气也从肯定变为了否定,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和表达方式。

因汉语动词过于堆积,连动式和兼语式使用频繁,而英语没有此类用法,因此在翻译成英语时也会有动词合译的现象。如“是故今日请来作陪”一句动词的翻译是“had been invited”。“请来作陪”是兼语式的用法,几个动词连用,使得短短的小分句也呈现出强烈的动态意味。为了表达地道,把此句进行了合译,既清楚易懂,又通俗达意,使读者一目了然。

把汉语的动词翻译成英语的形容词、副词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如“素性爽侠,不拘细事”一句的英文翻译为“frank, chivalrous and unconventional…”,此句中的“拘”字被翻译为形容词“unconventional”。译者没有把“拘”译成相对应的动词,为了保持结构的一致,找到了其相对应的形容词,不仅贴切达意而且生动传神。

汉语动词有时还译成连词。如“不想酒后别人犹可,独薛蟠又犯了旧病”的“不想”一词被译成了“but”,因为在汉语里,有些动词有时候表达的是一种逻辑关系,“不想”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转折关系,所以译成了英语中的转折连词。

汉语动词也会被译成介词。如“说着,一径去了”一句的动词“说”译为“With that…”。作为一个非常明显的实义动词,“说”被译为了介词。随着汉语的动词优势转成了英语的介词优势,动态意味也转为了静态意味。

“作日老爷见了揭贴生气,把芹儿和女尼道等都叫进府来查办”一句的动词英译为“…was angry over…had…brought…for an investigation”。此句中“见”、“生气”、“叫进来”、“查办”等数个动词连用,但是翻译的方法却不尽相同。“见了”和“生气”合译为动介词组,“叫进来”实为一组兼语词,译文用词组“had…brought”来表述,“查办”则动词名词化,使用了含有动词词根的抽象名词,但是名词无法与前文衔接,所以还需借助介词。此句中的动词或弱化,或虚化,或转化,无论转译成哪种形式,皆减弱了动词的意味,加强了静态感。

五、结语

通过对《红楼梦》选段和其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介词,将动词译成名词是汉英翻译的普遍现象,如此行文,译文更为地道自然,更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也不乏根据文意将动词译成形容词、介词或连词的情况。汉语的动词优势转为了英语的名词和介词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译英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的过程。

參考文献:

[1]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Penguin Books,1973.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静态红楼梦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猜猜他是谁
别样解读《红楼梦》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