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关爱的“弱者”到伟大“小人物”的阿长

2019-08-27方志宏谢建武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弱者

方志宏 谢建武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十多年不删,整整教育了一代人。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直把它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而教育部审定的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却对它作了不同的处理,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这一大相径庭的安排,初看让老师们有点懵,细细一想,却也是别具匠心,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下面试析之,仅供参考。

一、单元主题的比较分析

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是这样表述的:

上一单元涉及的非正义战争中残杀无辜的暴行,使我们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发出这样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點。

而统编版七下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却是这样表述的: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比较一下两者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编者对阿长这个人物认识截然不同:人教版把阿长定性为“弱者”,她需要鲁迅和我们读者以及社会对阿长们加以关爱同情,借此达成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情操的情感教学目标;而统编版却把阿长定性为“小人物”普通人,但是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人教版的阿长是被关爱的对象,统编版的阿长却是对别人施爱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此阿长非彼阿长也。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拿着老教案对学生照本宣科,就远离了统编版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二、人教版与统编版《阿长与〈山海经〉》的单元整体比较

我们来看一下《阿长与〈山海经〉》在两个版本所处的单元文本全貌:

人教版在这单元后面安排了以“让世界充满爱”为标题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组合在一起的活动。而统编版这一单元后面只安排了写作活动,训练的重点是“抓住细节”。

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教版把阿长放到对职业充满爱的老信客、对落难之人充满爱的老王、对生活、亲情充满爱的父亲们这一组人物群像中,让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都能成为胸中有大爱的人;统编版则把阿长和熟能生巧的民间高手卖油翁、为了梦想奋斗一生的父亲、虽普通却活出至真至纯人性的老王放在一起,凸显小人物不凡精神的伟大。

三、人教版与统编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重难点的比较

翻开本人的老备课笔记,当年教学人教版文本我是这样写的:

课文分析: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教学目标: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在这课的最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局部探究教学环节:

讨论:作者这样同情阿长,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笔墨写她身上的愚昧和落后?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歌颂赞美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做铺垫;阿长身上虽然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但那是封建思想长期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既是对她身上消极落后的东西,更是对造成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的封建统治思想和腐朽罪恶的封建制度!于是我们更应对阿长充满同情。

今年开学,当我拿到统编版新教材,在写教学计划时,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思考了很久,然后重新进行了定位,因为任何一篇阅读文本进入教材就变成了教学文本,它承担了编者赋予其特定的教学内容,一线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把它承载的教学目标实现,让课程内容落地生根。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不样的,从上面的单元提示中我们看得很明显。于是,我又根据统编版教材的单元目标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部分内容如下: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课题激疑: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美女蛇”的故事吗?为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是谁?对了,是长妈妈。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一生没有专门写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那么长妈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跟《山海经》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得到解答,板书课题。

在后面的局部探究教学环节中,我运用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中所体现出的性格纯真美。下面是本人在参考不同名师教学设计基础上,上课时的教学案例:

师: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厌烦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1)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生1:最打动我的句子是:“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理由: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师:大家齐读这一句,请问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理由:一个文盲,一个“我觉得说了也无益”的阿长,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师: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她总是把痛苦留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2)师提问:试去掉“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改为“她回来了”,体验表达效果。

生2:这样的表述,说明对鲁迅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所以才会有下面的反映:“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师: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讨论反馈)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齐读,思考: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夸张吗?

生3:视他为“小友”的寂寞的叔祖由于“疏懒”不去找,父母呢?也许是忽视,也许是不觉得有多重要,总而言之,没有买,自己呢?路太远,没机会,因为得不到更燃烧了他的热望。不夸张。

师: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讨论明确:是对鲁迅视同己出,把他当作自己亲生孩子的那种母亲式的爱让她有了这样的神力,是她的善良、纯朴、对孩子心灵的关注,这才是真正的关心。

师补充例子:几秒钟跑到楼下接住坠楼小孩的妈妈,事后才知这已超越人类的极限;成龙警察故事里那个对孩子严格甚至用上了手铐的爸爸,那个只顾忙自己的,给孩子好多钱的妈妈,这些都不是对孩子心灵的关注,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但是不识字连书名都说不对的保姆却做到了,只有爱才能解释这种“伟大的神力”。

(4)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再次感受阿长人性中的纯真美。

师小结: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的爱好,一个不识字的人却启迪了他的文化取向,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终生感激的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教学文本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像欣赏庐山之美一样,每个游客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看瀑布,或赏云海,或摄山色,或摹文人墨迹……各取所需。

四、人教版与统编版《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的比较。

人教版的课后习题统称“研讨与练习”;而统编版课后习题则梯度更清晰,按难度分“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部分。两个版本比较起来,我个人觉得统编版习题难度更大,对学生的知识素养要求更高了,这要引起一线老师的注意。以第一题为例,人教版是这样设计的:

1.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而统编版则这样表述:

1.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统编版明确提出记叙详略得当的手法,而人教版只提重点,对记叙的详略问题避而不谈。第二,统编版特地在问题的最后追问一句:“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启发学生学习小人物身上的光辉品格,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的教学目标更鲜明。

第二题两个版本同中有异,统编版的高要求体现得更明显,人教版是这样提问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而统编版则改进为:2.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这一題统编版第一次向学生明确提出“叙述视角”这个概念,并且把人教版的笼统的大问题分解为意思清晰的三道小问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不同叙述视角在文本中的妙用。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人教版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

4.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但统编版把它删了,改成下面这题:

5.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这样处理可能是因为人教版把阿长定性为“弱者”,“你怎样看待他们?”目的是唤起同学们对他们的同情和关爱,这已经不符合统编版教材对阿长的定性了,改为引荐阅读《山海经》,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书,读整本的书,这更符合新教材的理念。

总之,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统编版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率先敏锐地捕捉到新教材的变化,以过去的教学理解为基础,调整或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以新教材推动新教学,进而达成新的学习目标,产生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2]教育部审定(2016)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第二版.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弱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夫诸
阿长买《山海经》
弱者
漫画
《山海经》中的奇兽
阿长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