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后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CT表现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9-08-27余蓝刘文飞沈晶陈影影伍建林

放射学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腹水平滑肌腹膜

余蓝,刘文飞,沈晶,陈影影,伍建林

图1 CT平扫示腹腔巨大占位,密度较均匀,局部可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箭),CT值25~41HU。 图2 增强动脉期图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其内可见走行僵直的血管影(箭)。 图3 增强延迟期冠状面图像,显示腹腔、盆腔巨大占位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各病灶强化方式相似,腹腔内肠管明显受压移位,病灶边缘可见少量腹水(箭)。 图4 增强延迟期矢状面图像,显示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3个肿瘤病灶的强化方式相似。

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因发现腹腔巨大占位入院。7年前因“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既往月经规律,绝经年龄43岁。入院查体:腹部略膨隆,腹部可触及一巨大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尚可,边界欠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CA125为85 U/mL(正常值0~30.2 U/mL),其它肿瘤标记物(CA153、CEA、CA199、AFP)均在正常范围。入院后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1~4):腹腔和盆腔内可见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密度欠均匀,最大截面大小约10.5 cm×19.0 cm,平扫CT值为25~41 HU;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不均匀结节状明显强化。动脉期肿块内可见多个僵直的血管影,腹腔肠管明显受压变形、移位;腹腔和盆腔内积液,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CT诊断:腹盆腔肿瘤,恶性可能。术中所见:术中见腹腔内约200 mL澄清腹水,共探及3个肿块,其中两个位于腹腔,较大者位于上腹部、大小约15 cm×15 cm×25 cm、呈肉粉色分叶状、形态不规则、表面较光滑、边界清、根部与大网膜相连、周围可见肿瘤供血血管迂曲增粗;稍小的肿瘤起源于空肠上段,根部与空肠相连;另一个肿瘤位于盆腔(图5),根部与残端宫颈相连。病理检查:HE染色显示肿瘤内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图6)。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SMA(+),desmin(+)。根据HE染色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

讨论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LPD)是一种罕见的平滑肌起源的多中心、同源和非转移性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绝经前生育期女性,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医源性、激素水平、化生和遗传因素有关。LPD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以腹部隐痛、腹胀、便秘、肠梗阻和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就诊。

LPD的术前影像检查多误诊为恶性肿瘤。主要超声表现包括腹腔、盆腔多发实性不均质肿块,局部边界可不清晰,肿块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主要CT表现为盆腔、腹腔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块,密度接近于肌肉密度,肿块可较大,但坏死和腹水少见[1-2]。本例患者发现3个巨大肿块,密度欠均匀,坏死区相对较小,肿块占据腹腔及盆腔的大部分,邻近结构为受推挤改变、未见明显肿瘤侵犯。本例中肿块压迫下腔动脉可能是其产生腹水的主要原因。良性者几乎无腹腔淋巴结肿大,提示肿块为良性,本病例符合上述表现。当较小的LPD位于盆腔血管周围时容易被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少数病例可伴有肝转移及脾脏侵犯[3]。恶变肿块内坏死及腹腔肿大淋巴结相对常见。术前MRI检查对病变良恶性的判断极为重要。主要MRI表现[4-5]: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与子宫肌瘤的信号相似,合并出血、坏死等恶变征象时信号可不均匀;在DWI上良性肿瘤呈低或等信号,恶变者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明显强化。本例患者在动脉期可见病灶内可见有多条走行僵直的血管影,三期图像上肿块均呈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延迟期强化范围最广。综上所述,LPD是罕见的良性疾病,少数可发生恶变。本病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预后较好,但少数肿瘤可复发及恶变,故建议患者术后随诊复查。

图5 盆腔肿块的手术切除大体标本,可见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 图6 镜下示肿瘤内为纵横交错的梭形平滑肌细胞(×400,HE)。

猜你喜欢

腹水平滑肌腹膜
肉鸡腹水咋防治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