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营养支持联合体位管理在重症脑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8-26袁艳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6期

袁艳琼

摘要目的:评价个体化营养支持联合体位管理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收治重症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5例(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与观察组45例(应用个体营养支持联合体位管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体格指标、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应用个体化营养支持联合体位管理,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 个体化营养支持;体位管理;重症脑卒中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脑卒中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该疾病发生后,会导致患者劳动能力不同程度丧失,病情发展急、恶化进程快,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尤其是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合并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等,影响患者正常进食,导致患者机体代谢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继发神经细胞和脑功能损伤,影响临床预后。同时,重症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压疮、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并加重社会、家庭负担。因此,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治疗中体位情况,临床提出实施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结合体位管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给予重症脑卒中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联合体位管理,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4月收治重症脑卒中患者90例。(1)纳人标准:①所有患者诊断为脑血管疾病,且经颅脑MRI或CT检查。②人组发病后72h内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③重症监护室内停留时间>8d。④急性生理以及慢性健康(APACHE)II评分15~24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5~8分。⑤获得知情权,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或经常性出现呕吐、腹泻,急性不完全或完全肠梗死。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③心律失常,且生命体征不稳定。④恶性肿瘤,且寿命时间<3个月。入院后根据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5~60岁,平均(47.52+1.21)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30例,合并偏瘫20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33~62岁,平均(47.42+1.16)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27例,合并偏瘫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对照组常规治疗:人院后检查患者,在患者有手术适应证情况下,于病发8h内开展去骨瓣减压术或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实施甘露醇脱水、头部亚低温,并在此基础上行基础护理干预,包括住院环境、肢体康复以及饮食方面常规护理。(2)观察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个性化营养护理干预与体位管理:①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经鼻空肠管或鼻胃管应用短肽型的肠内营养剂,针对碳水化合物不足者,补充机体所需的糊精;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者,调整饮食中的链甘油三酯的比例;便秘者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矿物质与维生素。药物初始剂量为20~30mL/h,之后逐渐增加到100~150mL/h,每间隔4h检测1次胃潴留量。3d后胃潴留降至<100mL,胃肠功能恢复。若潴留量>200mL,则将鼻胃管更换为鼻空肠管,其他营养素与能量经肠外营养(PN)从锁骨下静脉或周围静脉留置补充,肠内营养调配统一营养液,并过渡到全肠内营养。②体位管理:每种体位持续10min。仰卧体位:上肢肩膀上抬,并向前挺,上臂外旋保持伸展,伸直肘部与腕部,掌心朝上,五指分开伸展,上肢全部平放于枕头上。下肢髋部与骨盆前挺,大腿向内侧夹紧,并稍微内旋,患侧腿下垫枕头,并撑起大腿外侧,防止出现下肢外旋,稍微垫高膝关节,微屈曲膝关节,并向内,踝部保持垂直,足尖朝上,防止踝关节跖曲;患侧卧位:前伸患侧肩,肘部伸直,前臂后旋,拉出患肩,避免患肩受压与后缩,张开手指,掌心朝下,微屈曲健腿,并放于体前的支撑枕上,患腿在后侧、微屈膝部、踝关节保持垂直;健侧卧位:将一枕头放于患者胸前,保持患肩前伸,肘伸直,腕关节与指关节伸展,并放于头部,用纸卷或布卷隔开大拇指与其他4指,屈曲患腿向内,放在身前的另一支撑枕上,自然屈曲髋膝盖,注意下肢不能外旋。关节尽量保持垂直,自然随意放置健腿。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体格检查指标水平。测定指标包括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以及上臂肌围(MAMC)。②对比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以及血生化指标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LB)、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③两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对比。④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分析:统计工具为SPSS20.0版本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格指标检查水平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以及血生化指标水平比较,见表2。

两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比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27.25±12.65)d、(85005.55±8606.58)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8.30±10.22)d、(45910.25±4608.26)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95、26.864,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城乡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200/10万,死亡率约为130/10万,患病率为(400~700)/10万。权威数据统计,该疾病为人们第1位的致死病因,现代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是,脑卒中疾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多个科室、多個学科之间共同协调,才可进行有效的防治。

腦卒中是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其中重症脑卒中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指出血处于特殊部位、涉及多部位、梗死面积大的脑梗死。脑卒中处于急性重症时期,会出现脑干与下丘脑功能紊乱,并发应激性溃疡或出血,伤及肠黏膜屏障,影响胃肠吸收功能,导致机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而且预后效果不佳451。

为改善患者的康复以及预后效果,临床提出针对性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早期规范的营养支持,可降低以及对抗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机体最终营养状况。针对重症患者,营养不足会增加致残率以及延长住院时间,而摄人过高热量会增加并发症,并发器官功能障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为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以及热量,营养干预治疗前,首先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选择合理的营养干预模式,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营养供给,促机体蛋白质合成,降低感染发生率与炎性反应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间。此外,针对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临床除营养干预治疗外,还应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患者治疗过程中,仰卧体位患者虽然可保持较高的血氧饱和度,但进食中容易发生误吸,尤其是患者意识不清时,应尽量避免长期仰卧体位,防止发生误吸。健侧体位时血氧饱和度最高,但长期保持一种体位,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因此治疗过程中,可多种体位交替,尽量延长患者健侧卧位时间,若取患侧卧位时,应格外注意,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预防血氧饱和度下降1781。

统计表明,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提高营养干预效果;同时结合体位管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改善临床结局。

研究表明,个体营养干预联合体位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体格,增强身体免疫力。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机体的免疫水平19-10。

综上所述,个体化营养支持联合体位管理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指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应用安全且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白雪梅,李月玲,于培红中国长寿地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生率调查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33(1):5-6.

[2]张新胜,马新安.老年脑卒中营养不良危险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7):950-951.

[3]王丽萍,陈真,李梅,等.我国6省市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17,18(3):97-100.

[4]丁俊丽,贺婕,李兰,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3004-3005.

[5]杜红妍,王丽,刘小晶,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75-76.

[6]凌海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8):99-101.

[7]蒋愈娇,文国强,黄莉.人性化干预管理联合进食体位指导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3019-3022.

[8]覃艳琼,万鸿,万里鹏,等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重症脑卒中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7,21(1):133-136.

[9]张丽华,姚凯锋夏陈云优质营养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疗效观察及对其生活质量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人诊疗,2017,22(1):119-121.

[10]李晓.脑卒中营养风险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3):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