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摆脱中心控制走向多中心协同发展
——巴黎大区规划演变及启示

2019-08-26刘杰张笑君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区巴黎交通

刘杰,张笑君

(1.兰州交通大学;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 引言

巴黎大区(或法兰西岛大区)是在1976年正式成立的,也可以称作大巴黎地区,由于在巴黎盆地内而且以巴黎为中心而得名,是法国22个个大区中,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在巴黎大区成立之前,巴黎以及周围的城市群也称为巴黎地区。

2 摆脱中心控制

2.1 1934年《巴黎地区详细规划(PROST)(见图1)

从工业革命开始,巴黎的城市经过了急剧扩张的阶段,和其他工业革命的重要城市一样,巴黎同样面临着许多的城市问题,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中心拥堵不堪、居住环境恶化、卫生问题严重。

该规划是法国第一个区域规划,开启了巴黎地区的规划历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奠定了以汽车交通为主巴黎环形放射状的道路结构,以及划定了非建设用地来限制城市郊区的无限蔓延。但该规划在1939年批准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基本没能够得到实施。

2.2 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PARP)》(见图 1)

在二战艰难的重建过后,1956年批准的PARP规划继续了巴黎地区发展的进程。1956年规划几乎沿袭了之前1939年规划,但将交通布局规划加入其中。规划提出积极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企业,郊区建设独立的大型居住区,城市的外围建设卫星城来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在卫星城与主城之间用农田分割,用公路与铁路联系。

这样极具田园城市风格的区域规划方案深受当时规划理论的影响,虽然规划整体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缺乏考虑造成了规划并没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其城市铁路交通连接的倡导下后来建立的RER快速交通系统将巴黎市中心与其近郊连接起来,成为了城市综合交通的主要轴线。

2.3 1960年《巴黎地图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总体计划(PADOG)》(见图1)

1960年规划是1956年PARP的翻版,其一直在强调对巴黎城市发展的遏制,以求地区整体的均衡发展。规划主要利用企业向郊区转移,缓解中心区的压力;改造和建造新的城市极核来重建城市郊区;鼓励巴黎地区周边城市或在巴黎地区以外新建新城,提高农村活力,目的就在于绝对停止巴黎的物质增长。

图1 摆脱中心控制阶段巴黎大区规划演变

巴黎的大区规划策略到此为止还是围绕着限制的话题来进行内部的整理与外部的疏散。在中心的商业城市和以居住为主的郊区之间,在经济发达的西部和低收入的东部之间,巴黎的极化现象仍然十分明显,但是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虽然经历了重要的空间重构过程,但巴黎传统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反而得到了增强。

3 多中心区域协同发展

3.1 1965年《巴黎地区城市规划与整治纲要(SAURP)》(见图2)

与以往不同的是1965年规划反映出规划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兼顾了城市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双重需求。其有意识的在城市聚集区外围地区为新的城市化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规划主要改变之前的中心放射状规划布局,以抑制城市化蔓延的加快。扬弃简单模式英国大伦敦地区的新城模式,以免阻碍外部城市的发展。放弃巴黎为单一中心的建设计划,以免内部交通沦入恶性循环,在大区南北两侧的交通通道上设立两条大区的发展轴线;发展轴线上新建8座平衡性大都市,用于平衡巴黎城市的集聚,加强巴黎甚至整个法国与西欧的交通联系。

规划提出了沿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城市发展轴线的规划策略,使得城市的无序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梳理,虽然城市向外扩张没能够得到有效的抑制,但与之前自我发展的混乱模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1965年规划被称为巴黎地区发展的转折点,地区实现了从“以限制为主”到“以发展为主”的规划策略的转变。

3.2 1976年《法兰西之岛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SDAURIF)》(见图2)

作为1965年规划的延续,1976年规划同样提到了巴黎大区形成多中心格局,摆脱中心放射的原有机构;划定“城乡边界”来限制城市建成区的不断延伸;加强交通道路网的建设,为即将形成的多中心格局提供便利;同时提出了建设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原则。政府部门由于资金紧张的关系,不得不将工作的重心更加侧重于已建成区的改造方面,相比于之前的1965年规划做出调整,人口的预计数量减少了近400万,新城的数量也调整为五个,拉德方斯新区的建设也使得政府的投资捉襟见肘。

3.3 1994年《法兰西之岛地区发展指导纲要(SDRIF)》(见图2)

规划提出了城市综合规模的概念,提出城市综合的整体规模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规划打破了行政边界的束缚,将整个大区与周边城市联系起来;同时,规划也提倡整个大区内的城市空间、环境、自然、交通等多隔层次的平衡发展,仍然强调把“多中心的巴黎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

图2 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巴黎大区规划演变

不断地努力使得几个平衡性大都市发展成为了区域核心,并带动了周边的发展,但在国家层面却仍然遵从着由巴黎地区再到其他中心地区的再分配原则,规划的实质并没能真正的扩展到巴黎城市区域甚至周边的城市群,甚至有学者认为多中心的巴黎城市地区从未实现。

4 新时期的展望

巴黎大区规划历经了75年的演变,6次规划,地区转变为大区,RER快速交通系统与TGV高速铁路系统的建造连通了整个巴黎大区以及整个法国都与欧洲各国联系紧密起来。《巴黎大区战略规划2030》于2014正式实施,其强调应对区域团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的稳定的三大挑战,将加强巴黎大区的功能作为目标,提出了“极化与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

“极化与平衡”实际是对于之前巴黎大区规划中“多中心”发展的更高阶策略。“极化”即是延伸于之前培育城市中心的概念,更多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就业、住房以及交通压力。“平衡”除了1994年规划提出的整个大区在多个层次的平衡发展之外,还包括整个多中心城市各个次级中心、三级中心居民的平衡生活与公平的发展(见图3)。

5 经验与启示

5.1 规划思路的调整

在1965年之前,巴黎地区的规划都是以限制城市的蔓延为主,并没有考虑到城市不断发展是必然的历史进程,只是不断的限制城市的扩张,并且没有提出相应有实质意义的解决措施。1965年规划的颁布标志着大巴黎地区的区域规划由单纯的摆脱中心控制走向了区域多中心的协调发展,使得巴黎“多中心”的区域发展理念在法国规划史上留下了经典的规划策略,也同样推广到了全球的城市规划领域。

5.2 缓解中心区压力

1960年代初,巴黎地区占全国面积的2%,但人口将近占到全国19%,工业岗位占29%。

面对这样的中心压力,规划提出的新建平衡性大都市以及发展RER与TGV交通的理念,建立副中心以及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和效率,缓解了巴黎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交通压力。新建成的拉德方斯新区也给了本来拥挤不堪的古城一丝喘息之机。

图3 巴黎大区2030年战略规划区域结构图

5.3 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我国众多的中小城市要以大巴黎地区的发展为戒,更要有节制,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城镇拓展,切忌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城镇发展的质量。

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发展的内在,而不是只注重城市总体规模的大小。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区域的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在已经城镇化的土地上更多地集约资源,更新公共服务设施与交通系统,挖掘城市自身建成区内部的存量。

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来说,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周边都存在围绕这些特大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巴黎的经验同样需要被这些正在蓬勃发展的都市圈吸收利用,尤其是我国多数都市圈都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都面临城市之间联系不足的问题。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连通发达的交通设施,产业上建立互补的发展模式,发展更紧凑、更高效率的城市,创造地区的城市环境居民高品质的生活、提高整体都市圈的经济潜力和地区影响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品质,保证地区开敞空间系统的连续性,才是大城市都市圈乃至世界城市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大区巴黎交通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巴黎之爱
繁忙的交通
智利第一大区HNX矿区IOCG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巴黎私厨》
小小交通劝导员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巴黎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