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9-08-24谷新吕青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谷新 吕青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建立了扶贫工作,扶贫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着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等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扶贫工作的重要政策。但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实及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其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精确识别帮扶对象及社会支持资源的缺失等,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应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扶貧现状;扶贫政策战略;扶贫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我国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第一是存在于城市中,即无依附性、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群;第二是存在于农村中,即农村的老人、孤儿、寡妇、残疾人所构成的贫困群体。另一类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生活困难;以及由于城市化而在农村地区的困难群体,如无业、无地、无劳动保险等生活在贫困中的失地农民。除了这些存在于城市和农村的绝对贫困群体之外,我国还有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口数量居多且基本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多种原因造成整体性连片的集体贫困,这也给脱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所以我国的贫困现实状况依旧严峻,扶贫工作的难度系数也很高。

1.1 我国农村地区及城市贫困地区的形式依旧严峻

我国的贫困形式依然严峻,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是很庞大的。云南、贵州、广西、河南、四川等省份的贫困人口的人数都是极为多的且农村居多。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整体贫困发生率逐渐下降,但是部分省份贫困发生率仍然在15%以上,如西藏、甘肃、新疆等省份。而贫困人口的分布并不仅仅是分布在以上这些省份和自治区,除了京、津、翼直辖市外,其余省份行政区均有贫困人口的分布,且大多数贫困人口分散较广,分布隐秘,对于扶贫工作真实有效的开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 我国扶贫资金问题的突出

我国的扶贫资金缺失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没有钱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进行帮扶,而是由于扶贫资金的帮扶管理、分配等环节都存在许多的问题。第一,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在投入资金进行帮扶之前没有对贫困地区进行严格的考察以及对分配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与研究,导致了对于一些贫困群众来说,这笔“救命钱”没有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同时也会在此过程中由于错误的行为而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达不到它应有的价值。第二,扶贫资金管理不够严格。在执行扶贫资金发放时,并没有同时建立严格监督检查机构或自检自查的工作。在扶贫项目中还存在着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的现象,如降低扶贫发放的标准、虚报扶贫花费项目等。第三,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满足不了现阶段我国贫困的需求;现有的一些贫困农村地区多在深山,道路不通、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等基础设施比较差的地方,扶贫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贫困的需求。

1.3 我国现阶段的扶贫政策

坚持“两个瞄准”,实行精准识别。第一,瞄准贫困户,认真开展扶贫对象的识别。结合国家扶贫标准,瞄准贫困户,严格按照“七步四公示”(“七步”即自愿申请、初选对象、户籍调查、村级审查、审批公告、规划协助、审批备案, “四宣传”即县、乡、村、村组四个层次的宣传要求。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行为,彻底改变“穷人帽子富人戴”现象;且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扶贫开发目标。第二是针对贫困区域的农村,找出制约发展的原因,根据水(自来水)、电(通电状况)、路(基础公路设施)、气(天然气)、住(安全温馨的住房)、环境改善的“六农”要求和“七四通、三解”的基本标准,找出影响人民生产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追踪已接受帮扶的贫困村庄的有效性,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确保不脱贫不验收达标的工作标准。

2 我国扶贫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中国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扶贫的目标是长远而艰巨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越大,穷人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难度就越大,一些农民会因失去工作而重新陷入贫困。只有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其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把握扶贫工作的过程,继而主动克服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当今的扶贫工作不仅仅是面临着多年来因积累导致而没有解决的表层及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同时现阶段的扶贫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问题及各种挑战。在当下,面对扶贫工作所遇到困难与新的挑战处于无法预料的困难阶段,采用传统的思路和方法,循序渐进,是现阶段所制定的扶贫工作必需任务之一,政府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调整更清晰的思维,制定更精确的措施来克服贫穷带来的种种困难。在面对城市区域的贫困群体,扶贫工作没有做到有更好地就业机会以及政府帮扶政策的有效实施;而在针对另一部分的农村地区的贫困群体,在扶贫资金投入方及项目开展没有做好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基础设施没有迅速建设;第二是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没有根据因地制宜的环境气候及风土人情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农民发家致富摆脱贫困的扶贫项目。

2.1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较难

精确扶贫的概念是为了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对贫困村和贫困家庭没有明确认识而提出的新政策。准确的识别贫困地区的农村及贫困家庭是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关键。精准识别就是通过公开、民主和科学的程序来识别出贫困户,去伪存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而根据现实的情形来看,由于行政主体工作效率的低下、识别程序不规范、贫困人口参与不足、收入估算复杂等现象,导致国家确定的收入标准和基层在民主评议中使用的综合标准差异明显,扶贫过程中出现瞄准偏差,识别出最贫困、最需帮扶的人存在一定的难度。

2.2 未能根据致贫因素采取有效帮扶措施

准确扶贫,在认真辨识贫困人口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精准的帮助环节。我国贫困地区科技教育普遍落后,资金短缺,地理环境差,贫困地区人口的发展需求和各方面的发展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我国扶贫工作的模式大多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扶贫工作期间没有制定地方政策、找出贫困原因以及划分贫困类型;缺乏扶贫工作需要的针对性和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灵活性,使得扶贫过程中出现成本增加,效率低的局面。在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是由于疾病导致的,有的则是由于教育的费用导致的,有些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有些是缺乏资金和技术。在扶贫工作中只有实现扶贫目标、扶贫策略和扶贫需求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出扶贫的效果。

2.3 缺乏扶贫长效机制

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是扶贫对象脱贫后返贫现象并非个别现象,尽管并不排除贫困群体对被扶贫的某种合算性留念,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扶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脱贫,更好脱贫的标志是扶贫对象具备了在市场条件下自主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与内生能力。为了实现脱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不应对眼前的结果感到自满;如果不解决贫困的根本原因,扶贫的结果可能是短暂的。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富民,培养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造血功能和内源性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帮扶对象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与内生能力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不仅要巩固扶贫成效,并且还需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2.4 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缺失

社会力量是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新力量,这场反贫困的斗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鼓励和有效引导多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实现双赢。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大多是从上到下进行的,主要由政府作为扶贫的主体,但是现如今社会中各界参与到扶贫工作的主体还是比较少的,在扶贫工作中缺乏工作后期的监督以及问题反馈机制。扶贫工作的开发不但需要政府在各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更加需要社会中某些主体的协调帮助,充分调动起扶贫工作各部门的积极性。要达到高质量有效果的扶贫脱贫效果,就要充分的发挥着市场的作用,动员起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并运用起来广泛的投入到扶貧工作中,从各方“单打独斗”到资源整合,构建政府治理的工作模式及市场与社会协调发展。

3推进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创新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第一是调整相关的扶贫标准,不断进行识别机制(扶贫对象机制)的完善;在转型期之前,按照其收入标准对贫困对象进行确定识别,采用多种贫困标准(家庭收入或个人收入、资产、消费、卫生、教育等)对其建立档案、信用卡,提高前期识别贫困人群的质量。其次,行政人员的工作素质与能力也需提高,要严格遵循鉴定指标体系和程序来工作,并通过大力宣传提高贫困家庭的认识率和参与度。第二,多元化扶贫资金使用,探索新的贫困群体受益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从监控系统投入,监管扶贫资金的使用流向,发挥其最大价值得到效率最大化。准确的脱贫不仅需要全面而有区别的援助策略,而且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发展,解决贫困家庭经常面临的技术、金融和市场问题;采取长远发展导向的精确扶贫措施,从而中断贫困代际传播。

3.2 鼓励多主体参与精准扶贫

精确扶贫是在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前提下,扩大到多方参与、坚持综合治理、强调扶贫、促进长效发展的“协调运行”战略。构建科学的社会扶贫模式,极大地提高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参与不仅可以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扶贫开发的下一步,而且可以激发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完善我国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以领导、村干部、企业、志愿者参与为重点的多主体联合扶贫机制,倡导社会参与扶贫的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精准的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实现根本意义上的扶贫。

3.3 培育良好的精准扶贫环境

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深远的任务,其实施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发挥各种因素的积极作用,使整体社会的大环境与贫困区域的小环境相互协调,从而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做好扶贫的宣传工作同时,要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实施方式。

准确的扶贫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资源配置、群体冲突与利益博弈过程,可能会出现贪污腐败风险、贫困地区及群体依赖扶贫的社会风险。它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工作,需要政府及社会扶贫机构、扶贫期间的工作策略、执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密切配合。从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灵活运用资源,明确贫困人口、贫困成因、扶贫成效,确保扶贫工作真正准确。

4 结论

整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工作成果还是很显著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坚决战胜贫困,让贫困区域的农村及贫困群体与全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调动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准确扶贫,准确脱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地区性贫困问题,真正摆脱贫困。从国家的视角分析,自上而下的扶贫政策还是很精准明确的,那么为什么在贫困工作过程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导致了扶贫成果不显著呢?

近些年来,我国在针对过往扶贫工作中不断总结,得出更多的完善扶贫机制。乡村旅游是我国近阶段的创新扶贫政策,根据一些贫困地区的地势地貌开发有针对性的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特色,这些案例还是比较成功的。还有就是政府通过与高校的教授和当地科研所合作开发出很多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并且通过网络销售这个大平台来盈利实现区域性的整体脱贫。

政府部门在帮扶脱贫的过程中要进行实地调研,哪些人或地区真正的需要帮扶,精确的了解其收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政策帮扶。如无锡某社区的贫困残疾人群的帮扶,该社区不是通过一味地困难户资金的发放来进行帮扶,而是通过将有劳动力的残疾人集中起来在社区中进行简单的手工品的加工来赚取薪酬,同时也避免了扶贫帮扶资金去向不明等资金问题。

我国的扶贫工作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在政策变革之下,让越来越多大贫困人群和地区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有一种真实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扶贫斗争中,必须坚持统筹省、市、县的中央政府工作机制;加强党政总责责任制,坚持落实大规模扶贫模式;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脱贫实现全国性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龙.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扶贫工作[J].科技创月刊,2006(10).

[2] 贾文平.浅析我国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7(3).

[3]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

[4] 罗清.浅谈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0).

[5] 莫光辉.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价值之维与实践突破——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五[J].改革与战略,201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