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校共建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9-08-24曾建辉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课程

【摘 要】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论述部校共建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要培养全媒体制作、新媒体传播和各类媒体运营与维护的“专一”型人才,应采取文理兼招、跨院系联合等招生方式,设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并着力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实践匮乏、教材缺乏、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地方院校  网络与新媒体  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130-0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形态不断演变创新,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趋势,这推动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持续而深刻的调整与变化。近年来,部校共建新闻傳播学院是当下的中国新闻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潮流和大趋势。2016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与广西11所高校开展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此后又召开两次部校共建项目推进会使“部校共建”工作渐趋深入。作为参与共建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如何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与广西师范大学协同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意图发挥共建各方的优势,共同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适应现代传媒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共建以来,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教学等各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本文拟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实际,对地方院校在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部校共建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目前,多数高校基本上沿用原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可以说符合了新闻传播专业融合交叉的学科特征和中国当前传媒发展的现实。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新闻学、传播学的系统理论和网络传播知识及熟练的技术应用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媒体、专业网站、政府宣传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管理实务及理论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也将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媒介融合、网络与新媒介理论知识、掌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相关实践技能,同时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网络策划、设计、架构及经营管理,能够适应和满足新闻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政府部门、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的新型记者、编导、策划、网管以及其他关于信息采集、生产和传播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人才。

从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还是新兴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无论是全国重点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高校都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应用型人才应是培养的主要定位。因此,作为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应该脚踏实地,结合地方、学校、学生实际,紧跟媒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现实,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确立学生培养上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导向,重视锻造核心能力,构建合理、实效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突出“一专”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定位。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全媒体的内容制作人才。在熟悉和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广电编导与后期等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之外,将重点放在新媒体制作上。要求学生具有高效、高超的新媒体内容制作能力,具有熟练操作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核心技能,能灵活地实现信息内容的选择、策划与制作。其“一专”技能体现在网络信息采访、写作与编辑;摄影;图文处理与合成;音频制作;视频拍摄与制作;动画创意与制作;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新媒体传播人才。这类人才重在“技术”为主。主要培养学生游戏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影视片头设计等应用型技能,还包括新媒体宣传创意与策划、信息产品的包装、发布、策划和推广、信息产品的投放与服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数字出版及应用技术、网络广告设计等。新媒体传播人才要求能够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快捷地匹配用户需求,实现定向传播,迅速回应市场的需要。

(三)各类媒体运营与维护人才。目前,主要培养学生线上线下效果评估的能力;客户沟通与信息反馈的能力;数据报表的制作与分析能力等,包括的课程有传媒经济学、网络信息管理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等。

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势必要求改变既有的招生方式和课程设置。

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招生方式的改革

过去,新闻传播类是典型的文科专业,但传媒发展的现实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文理”分离的招生方式。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大学期间大量的设计类、统计类、经济类、信息类课程,学起来也相当吃力,达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招生方式进行必要的革新,特别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典型的文理交叉的学科,为了实现培养新媒体制作、传播和运营维护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改革以往的招生方式,从生源上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招生时实行的是文理兼招的方式,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比例各占一半,并且文科生的高考分数要求达到广西重点线之上。同时严格控制招生人数,一般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40人。文理兼招的方式可以保证大量的涉及理工类知识的技术类课程能够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并且理科生和文科生相互帮助、相互渗透,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成长。另外,在入校一年的学习后,实行在全校范围内的一次扩招,人数不超过20人,重点是艺术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到新闻传播类专业学习。这些新招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原来的学科基础,进入本专业学习,既学习网络知识和传播理论,夯实理论基础,又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提升。经过三年的有意识的“一专型”的分类教育和培养,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专业技能技巧水平的媒体人才。新的招生方式从生源上有利于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未来还可以试用突破院系限制的跨院系联合招生的方式。基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科互涉的性质,可以与艺术设计专业、信息科学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实行院系联合招生,进行联合培养。共同管理、共享师资、实现师资力量、资源供给的跨学科整合和跨专业配置,为培养具备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用型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和直接平台。大学教育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设置。因为这是学科专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支架,并关系到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未来,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多为三段式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它注重课程体系的逻辑性、课程安排的层次性和课程评价的简易性,对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但重记忆、轻理解;重整体,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岗位脱节,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完全否决或废弃通行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沿用,但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革新。

基于此,广西师范大学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做了较为深刻的变动。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第一,在不突破专业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下,将原有的“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改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闻传播学作为应用型专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首先是基础课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思想教育、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语文、心理健康等公共课程;二是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调查统计学科基础课程。基础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打好基础,重在传授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认知到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方法、视野、理念和逻辑,开启基本的学科意识。其次是将一些与核心课程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很紧密的课程列入拓展课程。如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全球化与传播、传播伦理学、广告史、Access数据库、VB程序设计等。最后是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即主干科目,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对当前的新闻传播专业来说,主要包括数字化信息内容的制作与发布、全媒体传播功能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人机交互技术及应用、全媒体内容策划与上线管理、全媒体广告、媒体产品管理、新媒体终端与运营、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体广告与营销、媒介数据分析和应用、媒体调查方法、电子商务、移动新媒体等。

第二,强化实践课程,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新闻传播学属应用型专业,它区别于理论型教育,强调“应用”,要求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媒介发展现实,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技能训练。在整个的课程设置中,应体现专业特性,重视专业应用能力提高的技能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的共识,这样让“所有成年学生都能够通过工作锻炼来发展他们的关键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因为“雇主看重的是有工作经验的、能在工作中明确表达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生”。广西师范大学在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除了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加大比例,努力接近与理论课程1∶1的比例,更突出的是利用实验实训室实行“工作坊”式的实践教学。主要做法是以由大三、大四的学生组成团队主体,以数字多媒体实验室(包括摄影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电视综合演播室、录音与播音实验室、影像数据库与作品分析室)为实践场所,并由本专业教师作为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验的项目。如动画创意与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创作、网络电视直播综合实验等。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的弊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做项目,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有机会与社会中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或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或在各类新媒体产业中扮演各种工作角色。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实践能力上的锻炼,提高就业能力,而且可以找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吸引新媒体精英人士参与专业的教学工作,通过实践教学带动专业教学的创新突破。

四、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一)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与对策。如今的新闻传播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综合了信息传播技术、新闻、文学、艺术、商业、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涉及技术学科、艺术学科、管理学科和传播学科等多门类学科,这就给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国高校中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院系能够涵盖如何之多的学科,而且学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比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媒介现实联系更紧密,与业界的互动显得更迫切。从目前来看,新闻传播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出身中文、艺术等非媒体专业的教师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而很多新闻传播类出身的教师则缺乏媒体工作经验,很多是直接从课堂到课堂,理论功底虽深厚,但与媒体现实脱节。另外,大量的实践课程需要外聘媒体从业人员,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一方面是本身这方面高层次人才较少,地方院校对这类人才缺乏吸引力,引进乏力;另一方面是目前高校教师的招聘学历层次一般是博士,而业界人才往往囿于这个限制,无法引进。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容易产生因师设课的现象,专业课程质量无法保证,课程体系散乱,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师资力量的不足,不仅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也会让学生对学校和专业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满足业界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媒介从业或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二)专业实践匮乏问题与对策。在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十分缺乏。首先,新闻传播包括新媒体教学使用的实验实训室投入巨大,一套非编系统投入就达百万,教师还需要系统培训。地方院校因为资金不足,根本无法配备,因此实验实训室很多最新的设备无法更新换代,普遍使用盗版软件,这都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其次,地方院校所处的环境也造成了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机会的匮乏,地方媒体规模小、业务少、观念陈旧、设备落后,学生在其中实习的质量不高。同时,地方媒体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理论和实践水平难以保证,甚至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新闻传播专业很多专业核心技能都来源于职业化的实践,针对学生专业实践缺乏问题,相关院校应提供校园媒介系统如电视台、广播台供学生进行日常的媒体实践,同时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推荐学生进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实习和兼職,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职业化实践经验,不仅丰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水平。

(三)教材缺乏问题与对策。由于新闻传播学与媒介现实联系紧密,教材内容每年都在不断地随之媒介发展而变化,更新速度太快。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包容各类媒介的专业教材。各个高校普遍的做法是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点、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确定自己使用的教材。在一些重点大学很多是教师自编教材,但地方院校则难以做到这一点。一般的做法是使用原有新闻传播类传统教材,然后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和专业侧重,开设选修课程,这就造成了对教材的选择比较混乱。因此,当务之急是组织有关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尽快出版一套高水平的通用的核心课程教材。

(四)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问题与对策。因为新闻传播教育的生源多元化,学科背景、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以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对待同一门专业课,有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有的则难以理解。文科出身的学生相对理论水平较高,但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理科出身的学生则轻视理论,阅读文献少,学习态度一般;艺术类出身的学生则文化基础差,课堂听不懂的时候很多。面对这种新情况,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要摸索出一套适合网络与新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国外新媒体教育中常用的案例式课堂教学法和“工作坊”式的项目教学法值得借鉴。

(五)评价标准单一问题与对策。目前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参考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但这与新闻传播教育“重实践技能”的倾向相悖。一个成绩好、理论水平高的学生并不表示工作能力就强,具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实际上涉及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比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毕业考核,除了使用传统的论文形式外,能否还能采用其他方式如App产品应用设计、网站策划与设计、调研报告等考核?这样无疑更有利于突出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培养方向。这方面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更具适用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创新思维和能力不够,与其硬性要求写作“创新”论文,不如改变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院系及专业介绍[EB/OL].(2018-07-20)[2018-12-24].http://zhaosheng.cuc.edu.cn/WSM/shownews.aspx?id=1227#gg_03

[2]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广西师大本科生培养方案[S].2014:59

[3]Harvey L,Locke W,Morey A.Enhancing employability,recognizing diversity:making link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of work[J].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2)

[4]郑素侠.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J].编辑之友,2012(9)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部校共建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8JGA123)

【作者简介】曾建辉(1978— ),男,江西樟树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