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19-08-24陆怡静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写作训练

陆怡静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一书集结了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心血。作者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为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提升学识素养、精读史家论著、坚持写作训练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历史教师    学识素养    阅读论著    写作训练

《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朱煜,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一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见解深刻。笔者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接下来,笔者就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谈谈想法。

一、提升学识素养

近年来,“研究型教师”方兴未艾。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始终带着敏感的研究意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①。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胸襟视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扎根于“历史学”土壤,又要充分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等养分。

历史教育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兼容历史学与教育学之特色。归根结底,历史教育要深植于“历史”的学科土壤,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史学理论和专业基础。朱煜老师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丰厚的史学素养。例如,为了说明“研究性教学”的历史渊源,他旁征博引,从孔子、朱熹谈到苏格拉底,从柏林大学的创立者威廉·冯·洪堡谈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再谈到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②,用力甚勤。论文写作如此,课堂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师者心中有沟壑,学生眼前易见山川。历史教师只有具备广博高深的学识基础,才能精准解读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整合历史碎片、打通知识壁垒。

“教育专业素养”应该是历史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有助于强化个人独立分析和专业思考能力。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有人赞其上课“活动丰富,趣味十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这种教学风格不以为然。但囿于学识的匮乏,笔者难以说清其缘由。其实,“‘满堂灌是一种现象,灌输式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思想,其与启发式相对应……灌输式运用不当可以导致‘满堂灌,即无目的的满堂活动不过是‘满堂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以满堂活动替代满堂讲不是课堂教学的进步和未来方向”③。至此,笔者方才恍然大悟,“灌输式”教学既可以通过“讲授”,又可以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恰当地使用活动方案,切勿喧宾夺主。由此可见,厘清专业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智、客观地思考课堂教学实态,增强专业反思能力。

顾颉刚先生曾说:“假如教员本身素养不足,那么即使懂得教学法也是没用的。”④同样,若教师只具备历史基础,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那么课堂教学将是徒劳。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坚守学科阵地的同时,也要注意融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将之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中学历史教师只有视域开阔,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精读史家论著

《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朱煜,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实质上是一部论文集,其中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部分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内容精炼、见解深刻。笔者惊叹于朱煜老师丰厚的史学素养。但是,阅读这些文章的主要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吸收知识,而是提供思考的学习与联系”⑤,感知作者提出问题、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阅读精彩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文章的结构如何?作者是如何阐述他的观点的?整体的行文布局如何?等等,进而逐步感知作者的治学道路和学术风格,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术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例如在《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一文中,作者为了说明何炳松看法的全面性,先从古代历史教育内容谈起,“在古代,历史教育的内容相当狭窄,如《春秋》以记载鲁国一地的政治史为主;古巴比伦和古代亚述最早的历史就是帝王本纪……政治史果真是人类历史的全部吗?何炳松不这样认为,他说:‘人类的活动除政治、战争以外,当然还有美术、文学、科学、宗教、哲学同其他一般的文化”⑥,由此自然而然地说明何炳松见解的科学性。初读时,笔者眼前为之一亮,姑且将这种从反面入手的写作方式称之为“逆推法”。

在本科及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若能精读一些史学名家之作,对于培养研究兴趣、夯实自身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样,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若能研读学术论文,将受益匪浅。朱煜老师曾撰文指出,学术论文研读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在职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具体表现为“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师的专业学识”“有助于提高歷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研究能力”⑦。由此可见,研读史学名家之作,应成为历史教师“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三、坚持写作训练

论文撰写属于学术工作,就应该遵守学术规范。《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中的文章都恰如其分地做到了这一点。单从注释一项,就可见一斑。凡引用之处,皆有注释可以追本溯源。有时还特地标明“转引”,表示转引自别人的成果,规范严谨。从中笔者体会到了朱煜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感加强正规学术训练的重要性。

文风严谨,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朱煜老师的文章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跨专业词句,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他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的教育现状以后,提出了“作为‘工作母机的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在未来中学教师的培养上,注意拓宽专业口径”⑧的建议。“工作母机”是制造机器和机械的机器,为各类工业提供各种机械设备,是现代工业的心脏,在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校历史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师资力量,是培养中学历史教师的“摇篮”。两相类比,真是再恰当不过。“口径”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枪、炮管的内直径。笔者认为,这里的“拓宽专业口径”指的是增设相关学科课程和辅修系列课程。平白朴实的语言瞬间变得风趣幽默起来。诸如此类的词语“嫁接”十分巧妙,全文显得严肃又不失活泼。

毋庸置疑,朱煜老师的写作水平十分高超。这与他笔耕不辍、坚持训练是分不开的。以《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一文为例,原稿为1999年所作,2017年收入本书时略有修改。笔者曾经阅读过原稿。细细体味、两两比较过后,就可以发现原作远远逊色于新作。写作水平有如此大的飞跃,恐怕得归功于他十八年如一日的认真、坚持。水滴石穿之功,说易行难,朱煜老师显然是我辈学习的楷模。这里,笔者借用伟大诗人屈原之语,加以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教育是一项需要付诸实践的活动。在理解概念、明确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认识。正如英国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所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⑨教育大业,关乎成长,联系未来,而教师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师者,需要怀着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敬畏感负重前行,同时不断学习进取,促进专业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虽然道路险阻漫长,但坚持一路前行,终将到达。

注释:

①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69.

②⑤朱煜.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A].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131,135.

③马卫东,主编.历史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6.

④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商榷[A].顾颉刚全集(35)[C].北京:中华书局,2010:100.

⑥朱煜.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A].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3.

⑦朱煜.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A].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236.

⑧朱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233.

⑨[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写作训练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基于小学英语话题整合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论教育科研对历史教师成长的作用
写作教学新法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