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实践选择审视

2019-08-24孙夕函田夏彪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时空城乡子女

孙夕函 田夏彪

摘    要: 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和社会发展境遇,其价值目的、内容方法、主体时空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存在价值目的选择上的“仕途”与“市场”、内容方法上的“他律”与“虚无”、主体时空上的“统一”与“断裂”等发展选择上的矛盾境况。为促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的优质发展,有必要对当下农村家庭教育实践选择进行审视,以为新时代农村家庭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培养能为新时代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建设者。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农村家庭教育

当前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向和特征。农村教育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健康发展的基石,不断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作为基本方略,突出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那么,如何贯彻落实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呢?重要的一个基础在于发挥农村家庭教育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切实将农村家庭教育作为一项乡村振兴的基石工程加以重视和建设,通过传承与发挥传统家庭教育优势,将新时代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实之中,由此为农村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价值目的之“仕途”与“市场”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传统观念层面看,耕读传家是农村社会的一种价值风气,重视家庭教育是农村家庭的一贯传统,父辈从言行举止、道德志向、生产生活技能方面给予儿童少年谆谆教导和行为示范,其中融入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子女学会做人。在这方面,古往今来有许多家训格言,诸如司马光《家范》、朱柏庐《朱子家训》、颜之推《颜氏家训》等不一而足,它们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其中传达的为人处事之价值理念一直传承,成为农村家庭教育实践的重要价值导向;从传统经济形态看,从事农耕生产所得是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由于农业生产规模、种类和经营单一,整个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低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对于农村社会成员而言,要改变自己的物质经济条件,先要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教育受到农村家庭和成员的重视,因为通过教育可以“跳离农门”而获得国家的“铁饭碗”,从而改变自身及家庭的经济状况[2]。即使“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入学是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心态,人们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子女及整个家庭身份和社会地位,期望子女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参加一系列升学考试,达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经济富裕的目的;从传统文化的层面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者位“天地君亲师”之列,师者所代表的是“道”,正所谓“师者所存,道之所存也”,“师者”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经验的传承者,更是社会文明精神的象征。所以,在以往的农村社会中,老师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这种尊重既是出于老师有学问,又是因为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精神,传统农村社会尊师之风是人们的一种思维与心理的显现,重视教育是人们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崇敬。

到了当下,我国社会发展逐渐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落实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村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增多了,人们通过参与多元结构化的产业中获取报酬,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加大,人们在农业、服务业和农村、城市的时空环境中就业创业,并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权利意识等都发生了变化,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一些农村家庭的影响较深。一是教育的价值功能变得较单一,衡量教育作用的标准是功利化的。对于农村社会成员而言,由于其经济收入渠道较之以往比较活络,和过去相比教育不再是过去改变生活和增加财富的唯一工具;二是教育的地位意义弱化,人力资源薄弱日益凸显。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成员出于谋求经济发展的需求,离农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伴随农村社会成员外流的增多及教育经济功能的降低,教育培养未来一代、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担不易实现,作为未来一代青少年儿童和传承文化经验智慧的农村家庭教育有所弱化,這影响到未来农村社会发展之人力资源。

在城乡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在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负效应开始凸显,使一些人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置于次要地位。以前寄托于教育增加经济收入的愿望,可以通过打工、创业等其他方式实现。不少农村儿童及青少年早早辍学,进城打工或创业,与之前砸锅卖铁也要读书的农村风气形成对比。从以往农村的“仕途”的家庭教育选择看,农村成员的教育选择沿袭了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继承了师道文化。部分农村成员子女通过教育实现了增加经济收入、改变身份的愿望。从城乡融合过程中“市场”的家庭教育选择看,农村家庭教育地位随着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有所削弱。此外,当下的家庭教育选择除了少数教育为人的真正意义以外,更多的是用金钱、权利衡量教育的真正价值。看来,城乡融合中的农村家庭教育实践选择开始工具化,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及审视。

二、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之“他律”与“虚化”

在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儿童承载了父母、家族甚至是整个村落的期望。因此,父母会不断给子女灌输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所成就的思想。为何如此呢?从村落层面看,村落是一个封闭的整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成就是个体家庭和村落的光荣。因此,除了孩子的父母外,村落中的其他亲友都会不自觉地对青少年儿童寄予殷切的期望,并且这种期望慢慢汇集,形成一种独特的村落教育文化。从家庭层面看,由于乡村中落后的文化及父母偏低的文化水平,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子女。关于如何教育子女,一些父母采取时间和空间上封闭的方式,子女放学后将孩子封锁在家中,并且规定子女学满一定的时长,父母认为子女学习时间越长,越能够取得成就[3]。另外,父母认为子女只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知识,便将学有所成。在以往的农村环境中,青少年儿童教育多通过“他律”实现。

当下,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获得了综合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与此相伴的是农村家庭教育从“他律”转向“虚化”。其一,从成才观念看,教育不再是衡量人是否有成就的唯一标准。父母及整个村落社会成员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他律随之弱化。人们不再把升学做官当作改变生活方式的最优选择,在他们看来在市场经济生活中,熟练地掌握某种专业技能相比升学考试来讲显得尤其重要。其二,家庭成员价值态度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发生改变。在内容方法上,一些家庭的选择转向“虚化”。随着城乡的不断融合,父母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过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对子女的成长有不同侧重点的期待。

在从传统乡村到城乡融合中的新农村中,农村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发生了从“他律”到“虚化”的转变,“他律”的教育内容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排斥心理;“虚化”的教育内容方式虽然不会对儿童形成光宗耀祖的教育压力,但放任的教育方式却难以让儿童形成学习自觉。

三、家庭教育主体时空之“统一”与“断裂”

在以往的农村社会中,整个家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村落间透明的农村院落形成了青少年儿童生活学习的公共空间。村落间的家庭教育不仅通过父辈和子代之间的代际传播实现,还通过乡村的文化载体和横向的示范途径实现。这种主体时空统一的农村家庭教育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教育氛围[4],但是会使儿童教育过于封闭。

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较频繁。就目前而言,更多的乡村青壮年选择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儿童教育多以留守与跟随两种方式进行,农村家庭教育主体时空出现断裂[5]。其一,更多的农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更多的儿童留守于农村与老人生活,这便形成了隔代管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进程的推进,留守婴幼儿不断增多,留守老人承担起隔代教养的责任,这种割裂了父爱与母爱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一大特征。多数留守老人教育观念陈旧,认为儿童的健康才是其唯一的责任[6]。因此,儿童按时上学放学,遵守学校纪律,不惹出事端,就是老人对儿童的教育要求。虽然隔代教养不是家庭教育的最佳选择,但是老人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爱母爱的缺位;其二,农村社会成员选择在外出务工的同时将孩子带在身边,以开展更好的家庭教育。总之,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无论是“留守”还是“进城”的教育土壤都已经割裂了以往农村中主体时空的稳定,形成了一种家庭教育主体时空的断裂现象。

在当前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农村社会成员家庭教育理念和生活价值的转化。无论是从家庭教育价值目的的选择上还是从内容方式的选择上,亦是主体时空的选择上,都必须承认,以往的实践选择有我们应传承的东西,也有我们应摒弃的观念。对此,我们应该既学习以往家庭教育的长处,又积极学习新时代精神,形成农村家庭教育的自觉。

参考文献:

[1]秦玉友.教育如何为人的城镇化支撑?[J].探索与争鸣,2015(9):82-84.

[2]田夏彪.教育何以把人培养好?[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2):166-171.

[3][6]田夏彪.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的危机化解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5(2):77.

[4]秦玉友.补上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N].学习时报,2017-12-11(4).

[5]葉敏忠.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62.

猜你喜欢

时空城乡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镜中的时空穿梭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