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比较优势看一带一路

2019-08-24胡汉昌

支点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倡议一带

胡汉昌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进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

“一带一路”建设是经济领域的国际倡议,从国际经济学看,其学理基础在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应根据要素禀赋不同而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战后经济追赶,都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承接,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一环扣一环,环环实现经济第次高速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奇迹。一国从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制造业经济,工资等成本上涨,劳动密集比较优势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转移,从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动态地发生了变化,正在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从而为世界提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新的机会窗口。与日本、“亚洲四小龙”当初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上百万、数百万的量级不同,目前中国制造业员工达1.24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达8500万,这样一个量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人数规模,只要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沿线国家人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谁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谁就可能像中国一样快速发展起来。

“一带一路”的关键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基石是基础建设。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朴素表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相似,中国的经验与做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基础建设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可能有真正的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和承接,才能有基于产业和技术升级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适用的技术和过硬的团队,这正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过去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很多用于基本救助和教育、医疗、人权等领域,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导致世界经济版图从南北关系的两极格局,向水平多层次、结构多样化的多元格局转变。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大国,在国际经济谱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中国的对外贸易正由过去的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转为同时针对上游的发达国家和下游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产业链健全,同时具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优势产业,可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比较优势策略,实现贸易市场的分众化、多元化,这有利于国际间贸易的相对平衡,并助推各产业形态在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分布。

自由贸易是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美国不是没有看到“一带一路”的价值,奥巴马政府也曾提出过相似的倡议,如2011年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和印太经济走廊倡议,力求以基础设施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印度洋和太平洋互联互通,但是美国的产业链和投资实力已今非昔比,没有相应的比较优势,其实施还未开始,就已失败。

有人提出“比较优势陷阱”,认为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只会使发展中国家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穷者愈穷。这是片面的看法。因为发展中国家在依据比较优势制定产业和技术政策从而获得最大经济剩余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技術模仿实现快速的技术变迁,快速的技术创新带来更高的资本回报和资本积累,最终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比较优势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转换,由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比较优势,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倡议一带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