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灵魂自白

2019-08-22王珂

卷宗 2019年19期
关键词:鲁迅

王珂

摘 要:《影的告别》是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散文诗,它包含了鲁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体悟,对《影的告别》的理解也是打开鲁迅内心世界之门的钥匙。诗中“影”徘徊于光明与黑暗、死亡与新生的边缘,但最终通过否定来超越自我迎来新我,展现了鲁迅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鲁迅;灵魂自白

研究综述:对于《影的告别》学界主要存在内心解剖说、形影象征说、爱情隐喻说、黑暗社会反映说以及文化原型论这五种解释,其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内心解剖说。比如,内心解剖说的代表人物李和林认为作者借“影”向“人”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最后摆脱彷徨和苦闷,也就是说“影”告别了烦恼的彷徨和苦闷。孙玉石在《<野草>研究》中则指出它主要是剖析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是向虚无和失望的阴影告别。汪晖在《论鲁迅的<野草·影的告别>》一文中通过与《工人绥惠略夫》的联系比较来探析内核,他认为“影”是作者内在思想情绪的体现,“影”与“形”的关系是诗人内心世界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影”是以生命的毁灭去进行绝望的抗争,反映了鲁迅从否定中获得肯定的思维方式。以上不同的研究路向拓宽了我们对鲁迅此文的认知视野,深化了我们理解鲁迅的可能性。

《影的告别》这篇散文诗以隐喻性的思想和含蓄性的语言传达着他的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同时隐晦抽象的表达也给我们留下了理解的困惑。“影”这个意象也被赋予了丰富内蕴,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下文将围绕这一意象来体味《影的告别》所蕴含的生命哲学。

第一部分(1、2节):散文诗的首句是一句引文点出了主题是影在一个颇有意味的模糊时间来告别,睡梦中的影可以看作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下面诗人连用四个“我不乐意”六个“我不愿”来拒绝“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结合“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对于现在这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即是。”(《两地书四》)来看诗人是在明确表达反对回到过去,反对虚无缥缈地寄希望于将来,是借“影”之口对当时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所持的“将来论”给予批判,连用的“不”也表明了作者态度坚决,立场坚定。“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这便是“影”象征的清醒意识和觉醒的战斗精神向停止不前又止于幻想的“你”进行告别。而没有归宿的“影”在“呜呼呜呼”之后又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我不如彷徨于无地”,由此可见“影”没有着落、不安定的状态深刻揭示出其彷徨之重、困惑之深。

第二部分(3、4节):接下来“影”经历着更彷徨、绝望的阶段还进行着更深刻和痛苦的自我剖析。首先影是在明暗变化下生成的,它的存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作者抓住了它的生存空间和时间。“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不过”一词既反映了“影”对自身所处境地的失望又蕴藉了清醒中的失落。“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里表明了“影”的生存处境是进也唯谷,退也唯谷。在经历了希望化为失望的苦痛煎熬,就像一个人在光明之途上走了一截,忽然又陷于黑暗之中,如同从白天到黑夜的影子。“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看不到出路是“影”目前的状态,它不愿在不明不暗中苟且偷生所以宁可选择沉没于黑暗中即选择死亡。第四节“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这里体现了“影”的反复犹疑和徘徊而仍然存在于明暗之间。“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这里采用了一个倒装的句式来强调了时间的转换和“影”在黑夜或者黎明的命运的一致性以及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同时“影”的状态与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的情绪感受和思想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影”即鲁迅思想彷徨的象征。

第三部分(5、6节):“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这里“影”在反复犹疑之后抓住了时间性,表明了走向黑暗的决定。“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鲁迅向来是最严于自我解剖的,他未曾停止过对自我的反省曾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惟‘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日本学者山田敬三也曾就此评论道:“鲁迅在有岛身上发现的共感之一,可能就是这种可以称之为被虐性嗜好的自我解剖。而且这和缺乏广阔的社會视野的志贺直哉的自我解剖不一样,它是一种建立在不消灭自己所属的阶级、世代就没有产生新气象余地的强烈的自我反省基础上的自我否定的理论。”由此说明,“影”是鲁迅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否定,而这种黑暗和虚空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它表现了鲁迅勇于自我解剖、勇于承担现实命运的精神品质,也唯有经过这种彻底的自我否定才能激发出最终的绝望战斗的精神。在经历了失落、徘徊以及彻底的否定之后,“影”毅然选择“独自远行”“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来换得“再也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影”在反复的彷徨徘徊之后要用自己与黑暗融为一体的牺牲方式来与黑暗相抗争。而用自己的与黑暗共灭亡的方式来保护了除“影”自身之外的一切,这是一种慨然面对黑暗、死亡的态度,也是其绝望的战斗精神的体现。

鲁迅是在借助“影”来承担反抗黑暗的重任,当然这个孤独又艰难的选择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犹疑徘徊才最终形成的。《影的告别》乃至整部《野草》都是在围绕着生与死的问题展开,从一开始“影”就表明其面临着沉没于黑暗或者消失于白天的死亡,揭开了它注定悲剧的命运。“黑暗”亦或“光明”是其生存空间的展示而由“黄昏”到“明暗之间”再到“黎明”,这是时间纬度上的过渡,所以“影”的存在具有一种时空交错感。鲁迅对自我的审视也是在“明暗之间”过渡,鲁迅所处的现实环境便是正在过渡的时代大背景,作为新旧交替的中间悲剧人物本身生长于黑暗旧世界,要否定黑暗便要否定自己,所以最终必然是要和黑暗同归于尽而选择伴随旧世界而消逝,新的世界会出现,包孕着光明的黑暗最终会消失。诗人选择死亡,而且让旧世界随“我”而死,就是以这种绝望献身的方式反抗黑暗,在这一过程中而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死剩下的即生,黑暗的旧世界随“影”逝去,光明的新世界自然会到来,所以在这里死孕育着生,死启示着生,最终生与死互相转化,诗人自己内心也迎来了新生。

“影”的象征意蕴丰富而隽永,既包含了积极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因素,使整首散文诗构成了一个完全非现实又荒诞神秘的象征主义世界。综合整首诗来看,“影的告别”这一整体意象指向的就是鲁迅在经历了彷徨徘徊和自我否定后告别旧我迎来新生。他将自己的革新与时代发展相联系,所以这既是大时代的新生也是鲁迅内心世界的新生。我们通过“影”从徘徊自省到最终勇于正式自我并承担黑暗的过程中看到了鲁迅的灵魂自白和对生命的体悟,他的人生哲学也带给我们以无限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汪晖.论鲁迅的《野草·影的告别》[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4:35-39.

[2]丸尾常喜著,琴弓 孙丽华编译.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玉明.“人之子”的绝叫:《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