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清末民初安东民族工商业档案分析

2019-08-22宋敏

卷宗 2019年19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

宋敏

摘 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渐繁荣的鸭绿江水运,安东商埠逐渐形成以木材加工业、丝绸业和榨油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本文从这三大支柱产业的产生、兴起到衰落,概况记录了清末民初安东民族工商业的发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安东商埠;民族工商業;支柱产业

1 安东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安东,即今天的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南临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是一座以气候湿润舒适而闻名的宜居城市、旅游城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00多年前,丹东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边、沿江、沿海的地域特点,被称为辽东地区商贸中心、东北亚的物资集散地。

2 清末民初安东民族工商业的产生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城称帝,建立金政权,史称后金。到1618年,萨尔浒大战后,后金乘胜攻取辽宁各地,进入丹东地区。为加强边境统治,努尔哈赤采取“定边”政策,将沿江、沿海一带居民全部驱赶到内地,划沿江、沿海大约100公里宽的地带为“禁区”,致使这里人烟寥落,土地荒芜,与内地隔绝长达200余年。到清朝晚期,山东、河北等地的灾民冲破各种阻碍,来到丹东境内谋生,清政府为“归化”流民,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宣布“东边地带全部开禁”,1876年,设置安东县。

自安东设县起,这块土地就迎来了开发开放时期。1903年8月,清政府与美国政府订立《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安东县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允许外国人居住、贸易。1906年9月,安东开埠局成立并正式开埠。12月,组建安东海关。随着开发开放,安东逐步成为东北东南部地区的木材、粮食、山货、柞蚕茧的集散地,形成以木材加工业、榨油业和丝绸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出现粮市、菜市、鱼市、丝茧市等许多专业市场,安东的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 从馆藏清末民初档案分析安东民族工商业发展

安东的木材加工业是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密不可分的。长白山区的鸭绿江、浑江流域的森林,绵延无际,数千年人迹罕至。在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后,长期无人开采。清朝末年,一些山东、河北的灾民贫民偷偷渡海而来,他们结队上山,选好林场后开始伐树,将伐倒的树木编结成“木排”,顺鸭绿江漂流到安东后,交给店家出售。当大量的木排云集到目的地安东时,就形成了鸭绿江上特有的一大奇观——漂在水上的街道,因此当时的安东商埠曾有“木都”之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沿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江南沿海修筑铁路需要大量枕木,外地客商纷纷来安东购买长白山区的优质木材。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安东商绅和东边道官府合办安东木植公司,每年放排筏万余张,销售木材数百万株,不仅销往国内,还出口到朝鲜和东南亚各国。[1]

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中日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清政府将沙俄在东北南部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政府允许设立中日木植公司,在鸭绿江右岸采伐木材。1908年,两国合办“鸭绿江采木公司”。采木公司成立后,每年平均伐木50万立方米,最多时的1920至1924年,采伐木材约699.7万立方米。据《奉天通志》记载,当时的采伐方法是概不计较何者可采,何者宜留,即便林间最密之处,亦不知间伐,遇有通直可材,估量价格核算,便肆意砍放,其损毁之甚,可以想见。中日合办鸭绿江采木公司在安东经营30余年,致使鸭绿江右岸森林的原始面貌彻底消失。到1941年9月,已无利可图,鸭绿江制材无限公司寿终正寝。

安东的榨油业是因鸭绿江两岸盛产大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油坊出现在1875年(清光绪元年)。当年5月,岫岩一富户在安东聚宝街开设油坊,取名“双合栈”。双合栈油坊是前店后厂,工商兼营,产销合一的经营方式。创立初期,榨油设备简陋,方法简单。

1906年安东开埠后,带动了安东工商业的发展。同年,安东油坊扩大到26家,年产豆油1296万公斤,豆饼510万枚。其中资金雄厚的双合栈油坊生产规模、豆油和豆饼产量居26家油坊之首。[2]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油坊开始更新设备和生产技术。榨油机全部由螺旋式代替木榨油机,基本改变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和落后的生产状态。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以前的榨油原料大豆,主要从吉林省的粮商手中收购,利用鸭绿江和浑江水流,用艚船运抵安东。此外,油坊有时也派人外出,从东北三省各地农民手中直接收购大豆。油坊的产品豆油、豆饼,开始时全部自产自销,由轮船运往潮州、汕头、厦门、上海、福州、烟台、青岛、威海以至日本、朝鲜各地。

安东油坊业最兴盛的时期在20世纪10至30年代。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同时,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使油坊业一蹶不振。尤其是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利用关税、许可制、汇兑管理等手段进行扼杀。到1937年末,安东的油坊已所剩无几。

安东的柞蚕放养起步较早,据《东三省政略》记载,“奉省柞蚕之利,仅东边一隅出口亦至数百万,则收利不为不溥也,起于乾嘉(1736至1820)之间,而盛于咸同(1851至1874年)之际。”1876年安东设治后,人口大增,柞蚕放养也随之迅速发展,生产的柞茧大部分销往烟台缫丝。1904年,东边道道台钱荣鼓励产业,创立七聚丝厂,使用电力铁机缫丝,这是安东用铁机缫制小纩丝的首创者。

与此同时,安东的丝坊如雨后春笋般接踵开张,比较著名的有义昌东、东和盛、义泰祥等三十几家,最多时是民国17年(1928年),达到三十七家,有工人两千余名。全盛时期,仅安东埠内就有近八千只纩机,七千余名工人,生产柞丝56.3万余斤。日本商人也纷纷涌入,兴办柞蚕丝厂和绸厂,并对缫丝工艺进行改进。1916年,日本的“满铁中央实验所”研制药水丝成功,柞蚕丝的质量得到改进。

安东的柞丝销售,分内销和外销两条渠道。内销就是通过丝栈将柞丝成品就地出售。外销是由安东港直接向国外输出。据统计,每年由安东港向外输出的蚕茧、丝上万担,增收白银上万两。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丹东织绸业兴起,织绸厂不断增加。据《满洲的纤维工业》(日本)记载,在1920年至1925年间,安东先后建大小绢绸厂17家,共有机台180多部,年产绢绸3万多匹。其中“和聚正”“义泰祥”两家规模最大,闻名世界。义泰祥,1925年开业,浙江省上虞县罗坤祥独资经营。设脚踏式木制缫机240余台,电力铁木织绸机100台,年产量最高达到药水丝40吨,柞丝绸140余万米,注重信誉保持质量,产品远销英、法、德、意、瑞士和印度等国,跻身于国际丝绸市场,与日本绸竞争抗衡。[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采用各种卑劣手段,排斥打压中国人创办的丝绸厂,致使安东地方丝绸厂家纷纷倒闭或转向他业。

4 结束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安东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安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安东这座边陲小城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为丹东解放后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轻纺城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安东县志.辽宁旧方志·丹东卷.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12

[2]丹东地情举要.内部发行.准印证[1992]109号

[3]王云峰.安东旧事.沈阳:沈阳出版社,2017.4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向云南第一支柱产业加速迈进路径探析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对“十三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支柱产业的思考——以汉中市为例
海南: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泰国旅游业发达的原因研究
广垦畜牧转型升级中的障碍与化解
支柱产业培育的思路、重点和路径——以武汉市为例
把建筑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