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8-22邓丽丽

消费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新区沈阳辽宁

邓丽丽

摘要:辽宁省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在创新动力、工业基础、科研经费、城市转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创新通道、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自由贸易区、利用地缘优势和发挥高校作用等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创新研发 地缘优势 创新通道

一、辽宁省构建创新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一)疲软的经济难以支撑创新的引擎

近年来,东北地区GDP增速全国排名比较靠后,其中辽宁2016年增速为负,2015年辽宁以3%的GDP增速全国垫底。要想使辽宁经济稳步前进,摆脱这种经济下行的趋势就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激发创新动力。而造成辽宁省经济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归于现今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辽宁省重工业在省内工业比重中占据了较大的位置,与其相比,辽宁省的轻工业占比较低,发展也很缓慢,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工业结构上的矛盾依旧是辽宁省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且这一矛盾在短时期内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没有经济增长的支持,创新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辽宁省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

企业和城市在利益机制和管理方式上凸显冲突和矛盾。中央直属的企业在辽宁省内资源型城市中占据大多数,社会职能性强是这些企业的普遍特点,他们普遍承担着双重职能——生产和社会服务。如果资源型城市要转型,从转型中剥离出来的转型人员和企业部分社会职能都需要由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和承担。因此,对于辽宁这样的制造大省,转型比较困难,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衰退,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大于收入。而城市如果需要转型,其建设前期一般投入资金较多,相比之下新兴产业处于发展期,不少转型城市资金压力过大。资源型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转型城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不牢固。因此,转型过程中的很多矛盾问题未得到破解,转型处于瓶颈和再提升的突破期。一直以来,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比例大的省份,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和重工业构成了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传统资源的枯竭和前期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单一,辽宁省一些重要资源型城市正面临随着而来的危机。

(三)辽宁省创新科研经费投入比呈现下降趋势

虽然全省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量不断提高,但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创新型经济的到来,依靠创新促进和科研进步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各国竞争的焦点。提升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是科研经费的充分投入,也是折射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投入科研经费时,需要衡量三个维度:投入配置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规模、结构、方式。规模涉及投入配置的总量和强度,结构涉及投入配置的比例,方式涉及投入之后该如何运行。

(四)辽宁省内城市创新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

全省企业研发投入虽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较大,但是基本集中在试验发展阶段的研究,创新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能力较差,这种情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长期的技术提高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由于在企业方面从事技术研发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基本属于附属地位,这种角色定位难以保障企业成为真正有能力和持续性的创新主体。造成城市创新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一是城市创新尚未形成合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缺乏有机协调,因为城市财政投入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辽宁省还没有完全形成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互动机制。三是高端创新人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正制约着辽宁省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辽宁省科技成果整体转化能力普遍落后

辽宁省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辽宁省的研发经费正在增长,但是,企业研发投入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依旧不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停滞,技术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科学技术成果与经济环境脱节,造成人财物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使我省产业结构与科技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的局面,造成新兴的科学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同时落后甚至应该淘汰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的情况。全省的企业引进技术、研发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还没有成为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行为。

(六)辽宁省内城市普遍科技创新整体服务能力不强

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服务能力不高等社会问题凸显了辽宁省内城市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导致了优秀和杰出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人才外流比例高于其它发达省份。与此同时,粗放式开采和利用资源,在没有进行技术进步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就对资源产业进行纵向和纵深发展,导致资源枯竭,丧失了原有的资源优势。对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初始巨大,机器设备专业程度较高,而产业转型后又无法应用到其他领域。城市长期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新的支柱和替代产业,使得这些城市形成了对资源产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的单一产业结构。

二、辽宁省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一)加快沈阳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而辐射整个东三省

沈阳是我国特大型、具有综合性优势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国家一直把沈陽确定为东北地区最大、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心枢纽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旅游城市和文化名城。沈阳科技和人才实力雄厚,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方面的研发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沈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的地理中心,是东北三省最大的航空枢纽、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是我国连接东北亚、联系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拥有我国东北乃至全国最大的商贸、金融、物流中心,担负着集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在国家提振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和创建沈阳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沈阳所独有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腹地条件,可以提升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地位、加快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把沈阳建成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经济中心和国家级生态宜居之都,使沈阳成为辐射东北亚、立足东北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

(二)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自由贸易区,由区域发展带动全省发展

辽宁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三批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其中之一,涵盖大连,沈阳,营口三个城市。其战略定位为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振东北地区经济整体水平和提升东北对外开放的助燃剂和新引擎。努力将其有区域发展转变为带动全省发展。建立经济开发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聚集高端产业、完善金融服务、使监管更为高效、规范法治环境,引领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辽宁省要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在更高层次和标准上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成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试点格局,推动辽宁省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三)利用大连市的地缘优势,继续加强其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建设北方明珠

辽东半岛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繁华的国际化都市——大连,北方明珠是它的美称。大连的GDP总量、增速始终均居辽宁各城市之首,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发展势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行胜于言,大连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在经济面临疲软之时,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以实际行动立稳脚跟、毫不动摇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持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经济增长驱动引擎初步得到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得到改善,给老工业基地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大连是中国北方绿化最好的城市,作为海滨城市,大连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考虑把大连建设成为全中国最佳的旅游城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名牌旅游资源。

(四)在大连和沈阳之间建设“创新通道”,积极发挥创新双引擎作用

2016年4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沈阳、大连两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称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会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和执行,并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走对走实走好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沈大地区的创新和区位和资源聚集优势,积极大面积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努力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把沈大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切实把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先导区、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

(五)积极发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作用,建设辽宁省的创新海岸线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来看,沿海地区和区块已经成为引导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因此,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和成功发展关系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关系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大局,意义重大。

在前期多年的不懈努力下,辽宁省的经济已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十分地优越和宽松。一是全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沿海经济带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动力和后劲明显增强。二是中央发布了国家级层面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还有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些都为沿海经济带的提升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沿海地区在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三是辽宁省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以往积淀优良,是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坚定后盾,为其发展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和科研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共同构筑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六)建立创新示范区,设立优惠条件,筑巢引凤,吸引外来优秀创新企业和人才落户辽宁

这些年来,辽宁支持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持示范区实行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吸引政策,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筑巢引凤”力度。推动示范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制度,拓展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无论如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复兴伟业”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辽宁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引进、培养、奖励重点人才,营造了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为辽宁实现创新驱动“聚才引智”,推动了辽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七)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优势,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辽宁省以分别坐落于沈阳和大连的两座双一流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为标杆,实现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打造若干个高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步构建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引导、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高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预计到2020年,高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要提高到90%以上。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在沈阳高新区内,已经坐落由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理工大学等创办的科技型企业150余家。在大连高新区内,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办的新源动力、天邦膜技术、融科储能等高新技術公司正逐步发展壮大。营口、铁岭、朝阳等科教资源较少的地区已建立起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阜新高新区建立了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铁岭高新区已与大连工业大学共建大连工业大学(铁岭)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抚顺高新区正计划成立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抚顺石化新材料专业中心。鞍山高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鞍山)工业技术研究院,辽阳高新区的芳烃技术研究院,阜新高新区的液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本溪高新区的辽宁省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技术平台等研发机构已取得了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高新区沈阳辽宁
辽宁之光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辽宁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