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平遥弦子书

2019-08-21崔晓珂

北方音乐 2019年13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

崔晓珂

【摘要】平遥弦子书,又名为“平遥盲书”,老百姓叫“瞎子说书”。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态,地域特色十分显著。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方式与演奏的鲜明特征。但近年来传统民间艺术却遭遇瓶颈期,如何挖掘与发扬这些流传多年的民间艺术,应当引起重视与思考。

【关键词】弦子书;平遥;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平遥弦子书(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是传统的民间曲艺类的一种,根据现存的老艺人推理和史书记载,它起源于明朝末年,距今大概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说唱的人员都是盲艺人,他们一般都是坐着表演,没有手势动作,嗓音也是没有修饰过的白声,能弹会唱是盲艺人的基本条件,也是掌握说书的必要技能。除了这两点,更重要的是心中必须有书,这是首要前提。所以老人们总说,没有好嗓子、没有好记性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弦子书流传于平遥地区及周边县市,如:汾阳、介休、孝义、文水、交城等地。每当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农耕闲时,老百姓都要请这些盲艺人去表演。弦子书的说唱内容就是来自于改编的民间趣事趣闻等,再后来由健全的老艺人口传这些篇幅长的的老书段。随着书目的增加,内容的增多,使得过去单人演唱颇受局限,很是不能适应观众的要求,而且对于这些盲艺人来说外出单独演出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更是需要伙同他人结伴出行,这样便由单人说唱发展成为多人说唱。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增加为两人、三人、多人说唱,按照扮演的角色分为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使书段效果更加强烈更加绘声绘色。随着角色增加多人说唱,乐器也由最初的一件三弦增加为大小三弦、四弦、胡琴等。

在唱功方面有润嗓、起腔、慢唱、紧唱之说,整个书段的情节都要从说唱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表现出来,用音色语气来区分角色行当。典型的平遥方言的味道,更使弦子书有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乡土气息的的腔调很有亲和力,所以倍受老百姓欢迎。平遥弦子书主要分为弦子书的乐器、音乐、板式、比较与表演五个方面。

平遥弦子书历经300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特征。在民间民俗的活动和需求下产生,是一种地域色彩浓厚、历史传承久远的民间曲艺形式;在乡村集会、寿诞节庆、红白喜事等活动中形成了固定的成套的演唱曲目;吸取晋东南琴书、晋中秧歌,中路梆子、平遥民歌、流行音乐的韵律结合而成,说唱音乐有它的地方性、多元性;说唱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鲜活,有一种质朴的本色美。

弦子书的乐器。弦子书最初是单人演唱,因此伴奏也同样是一人兼之。身上搭有小镲、腿板、三弦,演唱的时候先把五块檀木类型的板块绑在左小腿上,然后把小镲绑在右膝盖上,右手一边要弹拨三弦另一边又要夹一根竹签去敲击小镲,左腿上的檀木板上下来回的颠簸打起节拍,和三弦声配合有了一种别致的效果,犹如一个小乐队协调热闹。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二胡、中胡、竹笛、电子琴、吉他等,使传统的演奏有了时尚元素,跟随时代潮流。

弦子书的音乐。弦子书属于民间曲艺,是曲艺音乐当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它以叙述性为主,并具有语言音调与抒情相互关联的音乐特点,其音乐由唱腔和伴奏两部分构成,曲牌体、板腔体为其音乐的基本形式。 弦子书的说唱音乐有引奏、前奏、间奏、尾奏。 此外,还有独立于书段之外,进行器乐曲牌的纯音乐表演,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也是为了安场,以便开始正式说书。

弦子书的板式。弦子书属于板腔体的说唱曲艺形式。说唱当中多数使用“起、平、落”的形式。起腔是上句,音调上扬,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平腔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多;落腔是下句,音调下行,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唱板结束前,通常要加速,推到一定高潮时结束。传统说书一般是七字句、五字腔,依字行腔方言说唱。说白占到70%,特点是吐字真、韵味浓,一般常用的是中板、平板、垛板、刁板等板、急板、送板、落板。

弦子书的比较。平遥弦子书流传在周边地区,以汾平介孝为主。早些年,在演唱上一致,只是由于地方方言的的不同,在吐字发声上有所区别。比如汾阳、介休的盲书演唱,音乐上更靠近晋东南琴书和上党梆子的韵味,加上方言吐字的不同,显得粗犷一些,缺少平遥弦子书的委婉细腻。 近几年盲艺人随着观众的需求,不断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像平遥弦子书的音乐,就比较杂了一些,吸收了戏曲、秧歌、民歌以及流行音乐的成分注重了旋律的流畅优美。因而和周边几个县的盲书在唱腔上有所區分,但主题旋律依然相似。

晋中左权县的盲艺人,是以左权民歌《开花调》为基本腔调的说唱。临县盲艺人《三弦书》的演唱,流行于晋西吕梁山区与陕北部分县市,在音乐旋律上有明显不同,而且吐字偏重地方口音,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以三弦为主,所以在演唱时显得单调,属于干板清唱。据历代相传,临县道情是在三弦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为戏剧的。柳林盲书的说唱则靠近陕西秦腔的韵味,旋律较简单,行腔下行,伴奏乐器是扬琴和三弦,说唱时完全是人声和板声,过门时有乐器演奏。代表书段《窜枣林》和弦子书《骂鸡》同样齐名。

5.弦子书的表演: 弦子书的表演方式,是用写意的方法,以说和唱来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说与唱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因而这种曲艺既是音乐艺术,也是语言艺术。特点如下。

说唱结合:在表演当中说唱结合。说,是带有一定的节奏去念读,或者带有音调的吟诵。和半说半唱相似,有时在一句唱词中前半句是说,后半句是唱,有时是唱中带说,在唱的过程中加入成句的说,成为唱、说、唱的结合。

字调、语气与音调密切结合:弦子书是借用语言来阐述故事,对感情语气、声腔调、字音的处理尤为重要。平遥的方言在晋中一带很有特点,语音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特别生动。加之在说书表演中,诸多情节是需要用说和唱来表述喜怒哀乐的,方言的平仄音调形成了有特色的语音旋律。

节奏富于变化:说唱性唱腔,通常是以既定的词调节拍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加强其生动性。

讲究声音造型:弦子书不同于戏剧的表现方法,戏剧演员是直接扮演角色来表演情节,而盲艺人则是用第一人称,即书中人的身份来说唱故事,或者是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身份间接地来描述情节、剖析人物。

平遥弦子书寓教于乐,流传300多年来,演绎和歌颂生活里的真善美,鞭答生活中的假恶丑。在战争年代,它以其方便灵活的特点,为建设革命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它以红色为主题,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以民为本、贴近人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对过去几代劳动人民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美学的综合反映,它已成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态,其旋律由地方音乐和外来音乐长期互融并存,烩制而成了“民间音乐整合创新发展的活化石”,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并对研究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和研究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民间艺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演唱形式不被人们所重视而趋于淘汰遗弃,一些有造诣的说书艺人大都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表演舞台,而现今的年轻人很少喜欢这门技艺,其传承和弘扬面临严峻挑战。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理路
民间艺术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民间艺术
印度国庆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