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制约与旅游休闲制约研究述评

2019-08-19李昭

关键词:联系

李昭

【摘 要】休闲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放松、娱乐和个人发展三大基本功能。旅游是休闲的一种独特类型,对休闲制约和旅游休闲制约的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论文试图厘清休闲与旅游、休闲制约与旅游休闲制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国内外休闲制约与旅游休闲制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述评。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style, leisure has three basic functions: relaxation, entertain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ourism is a unique type of leisure. The research of leisure restriction and tourism leisure restriction is a hot topic in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leisure and tourism, leisure restriction and tourism leisure restriction, and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restriction and tourism leisure restri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關键词】休闲制约;旅游休闲制约;联系

【Keywords】 leisure restriction; tourism leisure restriction; connections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6-0051-03

1 旅游与休闲的辨析

在西方,人们认为是希腊人发现了休闲(Leisure)。休闲作为一个概念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的思想体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人在休闲中的沉思状态被认为是一种最好的境界,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目的因”,这个“目的因”使人达到“心智的消遣”,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而中国的休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诗经》所描绘的休闲场景,儒、释、道各家思想中也以不同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休闲理念,例如被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1]。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有关休闲的哲学都认为休闲具有娱乐、放松、加强社会参与、促进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等重要功能。

有关休闲的定义,它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术语,因为对不同的人而言,休闲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如今,通常从7个主要方面定义休闲,把休闲当作“空闲时间”、一种“活动”、一种“心态”、一种“社会阶层的象征”、一种“行动”、一种“自身目的(反功利主义)”和一个“整体”[2]。简言之,休闲为义务时间(如工作、睡眠、做家务等)以外闲暇的自由时间,依个人意识选择参与且不受约束的行为;感受静态或动态休闲活动意义与体验,具有娱乐、放松、恢复与有益于自我身心之活动,并能从活动中获得内在满足感之正向价值活动。

有关休闲的概念涵盖多个因素,且与消遣和旅游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很多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都倾向于模糊休闲(Leisure)、消遣(Recreation)和旅游(Tourism)之间的界限,因为这些概念通常是相互关联、相互重叠的。休闲(Leisure)是人们通过自由地支配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所获得的时间、活动和体验;旅游(Tourism)则要求人们来到一个目的地,且至少要离开常住地24小时并在此地过夜,在这里进行休闲和消遣活动[3]。如果把休闲当作一个连续体,则消遣和旅游都应该包括在这个连续体之中,即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不论是将旅游视作休闲的一个部分、一个类型,还是将休闲视作旅游的一个功能,都说明旅游与休闲的关系密不可分。

2 休闲制约与旅游休闲制约的研究意义

休闲具有三大不可分的部分或功能:放松、娱乐和个人发展。可以说,休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和规范休闲产业,国内休闲需求和休闲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关注居民的休闲需求、休闲内容、休闲结构及休闲制约,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是推进休闲产业发展、提升居民休闲水平的重要议题和方面。

旅游是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倡导和组织健康文明的旅游、文化和休闲活动,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社交、礼仪和文化修养,培育国民的人文精神和气质风度。《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职工带薪休闲制度要基本得到落实,实现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的大幅增长,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显著提高国民旅游休闲质量,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4]。对居民的旅游需求状

况、所面临的旅游休闲制约等进行研究,能够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居民普及健康文明的旅游理念,有利于推进国民旅游休闲体系的建设。

3 休闲制约研究的发展历程

休闲制约作为休闲学领域的独特分支,致力于研究调查限制休闲偏好的形成或制约人们参与并享受休闲的因素,其缘起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户外休闲审查委员会(ORRRC)所做的全国性户外游憩活动调查,当时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游憩活动的参与,调查内容包括公园及游憩设施的可接近性、个人是否有时间或金钱参与等[5]。

但通常学术界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一批重要论文是其起点。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大都是实证式的,两个最重要的假设是:①制约因素是无法逾越地、静态地阻止参与的障碍;②休闲制约最突出的影响是制约或限制参与,即认为制约因素的有和无可以解释一个人是参与还是不参与某项活动[6]。这种假设的限制在于,除了不参与休闲活动之外,几乎没人注意到制约所带来的结果,制约也并不认为能够影响到人们选择休闲活动时的偏好。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对休闲制约的理论探讨变得更明确和深入,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先前错误的假设并对“制约”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讨论。早先使用的“Barrier”一词被涵义更广泛的“Constraint”所替代,即休闲制约不仅仅是介于偏好和参与之间的障碍,而是具有更加广泛和复杂的意义。Shaw , Bonen和McCabe的研究发现,受更多制約因素影响的人往往比受较少制约因素影响的人更频繁地参加休闲活动,从而质疑了“制约多则休闲少”的假设[7]。Crawford和Godbey的研究被认为是该时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他们认为制约不仅影响参与和不参与,还影响偏好,并扩大了可能影响休闲行为的制约因素范围,将休闲制约归纳为结构性制约、个人制约、人际制约[8],被学者们广泛认同与使用。

Crawford和Godbey在休闲制约的等级模型中还指出,尽管人们将大部分的研究注意力都集中在结构性制约因素上,然而事实上,这些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左右休闲行为最次要的因素,个人和人际制约因素更为直接,也是影响休闲行为更重要的因素,人们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这些具有等级关系的制约因素。在这一时期,休闲制约协商策略的研究开始引起重视,Kay & Jackson[9]、Scott[10]认为,尽管存在制约因素,人们还是能设法参与并享受休闲。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是休闲制约研究的快速发展期,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视角的多元化,休闲制约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与发展动态,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休闲制约模型的研究方面,在Crawford和 Godbey、Scott等人前期提出的休闲制约的等级/协商模型基础上,学者们做了大量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内在协商机制及协商策略,极大地拓展了休闲制约协商模型的有效性和代表性[11]。休闲制约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关注单一制约因素的较少,大多数文献通过问卷设计研究不同制约因素类型的相互作用及对休闲行为的影响。其中,关注结构性制约因素的最多,其次是人际制约因素(主要在青少年和女性群体研究中),个人内在制约因素研究最少(主要在女性研究中)。

在制约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弱势群体中,例如对女性[12]、老年人[13]等所做的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休闲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休闲产业、休闲时间、休闲空间、休闲消费、休闲教育等方面,关于休闲行为及体验方面的文献成果相对不足,对休闲制约(Leisure Constraint)及休闲制约协商策略的研究则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且旅游虽为休闲的一种形式,旅游制约的研究理论也基本建立于休闲制约理论,但旅游不论是作为一种休闲类型还是一个研究领域,其本身具有特殊性,而不论国外与国内,针对旅游休闲制约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丰富。

在关注人们所面临的休闲制约的基础上测量其协商策略,亦有利于解释种种有关休闲的偏好、动机、参与及体验的形成过程。休闲制约协商的研究中,实证研究是现阶段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的前沿和流行课题,因“休闲参与可能是休闲制约协商成功的结果;制约未必导致不参与,也可能修正参与”,亦有研究指出,透过协商后的参与和缺乏制约的参与是不同的。因此,现阶段研究通常倾向于将休闲制约与休闲制约协商视作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这一点值得引起国内研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4 旅游休闲制约的研究现状

鉴于绝大部分旅游制约的研究都基于休闲制约的理论,而旅游亦为休闲活动类型之一,故现有的研究通常以休闲制约的观点来探讨旅游制约因素。而为便于区分与辨别,以“旅游休闲制约”为定义似乎更为妥当。有关休闲制约的阐释,Jackson的定义被视为是最经典和引用最广泛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凡介于偏好一项活动与参与活动间的所有阻挠因子,皆视为制约”,在此参考基础上,可以将旅游休闲制约解释为:凡是抑制人们旅游休闲的喜好、妨碍参与旅游休闲活动、降低旅游休闲需求的所有因素,都视为旅游休闲制约因素。

另一个有关旅游休闲制约的重要定义是制约协商策略。Crawford,Jackson & Godbey发现休闲参与并非全然取决于休闲制约的存在与否,而是在于个体使用何种策略与制约协商策略来超越所处之困境[14]。换言之,人们休闲时,其参与程度并非依据是否有制约而定,而是根据是否有透过协商,人们才决定不参与或开始参与或继续参与。所以,休闲参与并非没有制约才参与,而是经由协商才改变其参与,并非放弃参与,反而是经常不理会休闲制约而达成参与[15]。在此基础上,旅游休闲制约协商可以解释为:当人们感受到或遇到干扰参与旅游休闲活动的因素时,所采取的因应之道,这些因应之道可以是个人所采取的克服方法,也可能是供给者方面所提供的解决之道。

现有的旅游休闲制约量表多数建立在Crawford & Godbey的理论基础上,但随国情、地域、研究对象等的差异,所适用的测量量表会存在差异。再者,现有量表多数针对残障人士、高中生、教师等人群,因此,编制适用于我国不同人群的旅游休闲制约量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看到,在探讨旅游休闲制约研究时,单一依靠结构化的测量量表尽管能够测得研究对象对制约的感知程度,但对于制约的形成、强度、持续性、其所处社会生活背景等因素很难测得,而这些因素在制约协商中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应更多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这对于探讨制约的形成过程与原因、协商意愿的高低、协商策略的形成机制等将更为全面、科学。

【參考文献】

【1】马惠娣.瞭望休闲学研究之前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6-9.

【2】埃金顿(作者),李昕(译).休闲项目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昕.旅游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4】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5】Jackson, E. L. , Will Research on Leisure Constraints Still Be Releva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0,32(1):62-68.

【6】Stockdale,J. E.,Concepts and measure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preference[J].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1989(20):150.

【7】Shaw , S. M., & Dawson , D .,Purposive leisure: Examining parental discourses on family activities[J].Leisure sciences,2001,23(4):217-231.

【8】Crawford , D. W., & Godbey , G.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J]. Leisure sciences,1987,9(2):119-127.

【9】Kay , T., & Jackson , G.,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1(23):301-313.

【10】Scott , D.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participation in contract bridg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group‐related constraints[J]. Leisure Sciences, 1991,13(4):321-336.

【11】White , D. D,A structur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in outdoor recreation[J]. Leisure Sciences,2008,30(4):342-359.

【12】Godbey , G., Crawford , D. W., & Shen , X. S. ,Assessing hierarchical leisure constraints theory after two decades[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10,42(1):111-134.

【13】Thompson, A. M., Rehman, L. A., & Humbert , M. 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f children and youth: A qualitative study[J]. Leisure Sciences,2005,27(5):421-438.

【14】Crawford, D. W., Jackson , E. L., & Godbey , G.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J]. Leisure sciences,1991,13(4):309-320.

【15】McQuarrie , F.A., & Jackson , E.L.,Transitions in leisure careers and their parallels in work careers: The effect of constraints on choice and action[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2,29(1):37-53.

猜你喜欢

联系
论变文与诸宫调的联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