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丰都民间传说折射的民间习俗

2019-08-18彭姣杨婷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彭姣 杨婷

摘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重庆市丰都县以方言为载体、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的”、“民间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重庆市丰都县,民间传说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隐涵着当地人民独特的民间习俗,是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考察丰都民间传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丰都民间传说;民间习俗;非遗保护

作为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民间习俗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上一条重要的金色纽带,而丰都民间传说(以下传说均为在丰都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或整理丰都县志所得)所体现出来的民间习俗作为纽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格尔茨在解释人类学时谈到:“文化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可以通过文化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1]因此,探索丰都的民间习俗文化既可以寻求丰都人民对社会秩序的内在反映,也能反衬出丰都民众生活的厚度,精神的深度,艺术的纯度。本文仅以几个较为典型的丰都习俗进行简要阐述,望对丰都的民俗文化研究有所促进作用。

一、繁衍习俗

人类的繁衍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丰都的《女当家》传说中讲述丰都的一个村庄从未有人怀孕,村庄的一位樵夫机缘巧合之下喝下一瓶“神仙水”,这瓶水具有怀孕的功效,于是樵夫成为这个村子里怀孕的第一人。有的传言则用感生观念解释妇女怀孕,如《踩踩坡》,它讲述的是远古时期的丰都妇女“踩踩坡”跟随脚印来回踩上3遍便会怀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怀孕这一现象才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丰都人民对天有着一种特殊的崇拜与敬畏之心。

满月是婴儿长到30天时所行的礼仪。丰都民间传说《满月行》相传在很久以前,一户贫穷人家无儿无女,但是这对夫妇却一直积善行德,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一日晚,这对夫妇受老树点化:“念你们积德行善,故赐予一儿一女,待他们满30日,便到东门大石头旁作揖方可长寿。”没过几日,少妇果然怀了龙凤胎,此事逐渐传开。以后一旦哪一户人家有了孩子,早饭后,奶奶或妈妈就会背上孩子朝东走,当地人称之为“出行”,将孩子拜寄给大石头或参天古树,且作揖许愿,望孩子能坚韧如磐石,百年长寿。

从这些“小心翼翼”的风俗中,我们可以感知丰都人民时常把对天、自然的崇拜寄托在一些代表性的神灵身上,从而尊重生命与自然,达到人与万物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栽秧习俗

丰都民间传说《请过午》讲述在很久以前一位神仙落难到丰都一个农村,当时这位仙人被当地的一户人家救下。一年大旱,全村人都没有收成,神仙决定利用自己最后一丝灵力拯救这个村子,他分为三次给村庄降水。全村人联合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拿出来装雨水,中午的雨水接完,大家就近原则吃午饭,等待下午雨水的到来,因此形成了后面的“请过午”风俗。在丰都县劳动民众栽秧时对于时间的把握与分配十分到位。人们把栽秧分为早、中、晚三次,令人惊讶地是那一片区的人户都能精确掌握不同时辰的时间点这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一般劳作到两三个小时后,主人请帮忙的人吃汤圆或面食等食物,当地把这叫做“请过午”。等到了下午3点左右,人们会再插秧约两个小时直至傍晚收工回家。

在一整天的栽秧劳作中,我们可以洞悉丰都劳动人民尊重自然的劳动法则,这是丰都劳动群众对于自然的友好,更是对时间的一种无条件地尊重。“在生命存在上,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不可分离。客观地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主观地说,自然界又是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2]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可能独立于天地而存在。“因为在民众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们相信自然界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有情欲、有生殖力,所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达到‘绝地天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目的。”[3]丰都民众正是意识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目的。

三、禁忌习俗

丰都民间传说《禁忌》讲到丰都自农历七月一日开始鬼门关会打开,直到七月三十日关闭。七月初一的这天,鬼魂们允许返回阳间探望亲人,于是人们需要在自家大堂摆上香、冥币以及可口的饭菜招待老辈们。因此老一辈教导在七月出生的孩子最好不要在晚上庆祝生日,以免对老祖宗不敬。

此外,丰都作为鬼都,自然有着更多禁忌习俗。遇到丧事时,孝子禁吃含有动物油的肉类;立春后遇到戊日,不能动土(挖土、耕田);春分时节忌上山打柴,怕打扰了雀鸟幽会;禁乱抛字纸,人们认为这样有辱“圣贤”,属于不尊师重道的行为;春季办“清蘸会”,禁屠羊等等。这一系列的禁忌虽然不排除其中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也贯穿着丰都民众对自然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的一种情感——保护。通过了解这些禁忌,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中的部分优秀思想,丰富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民族之间的交流。

罗常培指出:“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4]无论是上述的求子、满月、挞谷或者是各类禁忌传说,绝大部分源于丰都人民的客观社会生活,它们都是以现实为原材料进行加工而成,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产生活愿望。

四、结语

《丰都地名》记载:“丰都县以汉族为主。其次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壮族、侗族、白族、羌族等27个少数民族。”[5]多民族聚合型的生活方式导致这里的文化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千百年来,丰都地方民间文化如同一块凝结的宝石临空而降,绽放它独特的光彩。巴赫金在关于民间创作方面论述道:“民间创作的幻想是现实的幻想。……这个幻想依靠人类发展的实际可能性,这里的可能性不是指近期的实际行动计划,而是指人的潜力和需要,指现实中人的本性所具有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取消的永恒要求。”[6]民间传说中囊括的丰厚的道德习俗,它将伴随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与永恒。时代在发展转变,民间文化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被忽视,传统农村社会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正在被新的事物、新的知识以及新的生活情境所替代。因此对民间传说的不断收集、整理、深入分析研究,具有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重庆丰都的民间传说,并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考察,对于民间口传文学的认知和交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民族民间文學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6,05:61.

[2]刘俊宇.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的生态伦理学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48.

[3]范明燕.四季民俗与“天人合一”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74.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4.

[5]丰都县民政局编.丰都地名[M].丰都:丰都县民政局,2004:1.

[6][俄]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空间体形式[A].巴赫金全集(第三卷)[C].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67.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后非遗时代民族医药跨界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