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鲍勃?迪伦歌词的文学性

2019-08-18何佩姿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歌词迪伦文学性

何佩姿

摘要: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此举引发了文学界的激烈讨论——究竟鲍勃·迪伦的歌词是不是文学。这一讨论对“文学性”这一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将“文学性”的定义加以总结,给出“文学性”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一个新定义,并依据此定义对迪伦的歌词进行文学性分析,本文以鲍勃·迪伦的歌词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学性加以讨论。

关键词:鲍勃·迪伦;歌词;文学性;后现代语境

一、引言

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此举将鲍勃·迪伦推上了文学界的学术研究热点。围绕这一事件,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多维度研究。哈佛大学的新西兰籍教授理查德·托马斯甚至围绕迪伦开展了一项名为“迪伦学”的系统研究。所有人的关注点都聚焦在一个问题上:究竟鲍勃·迪伦的民谣是不是文学?

二、鲍勃·迪伦作品的相关研究

一些学者倾向于从鲍勃·迪伦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中分析歌词的文学价值。尹永勋(2016)谈到迪伦的新教精神,认为其作品不仅拘泥于音乐领域,而在文学教领域发挥着深远影响。金喜善(2017)在其研究中提到了迪伦艺术生涯中倡导的公平自由观念,阐明了他从末世学视角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的歌词充斥着对自我本真的诉求,打造出独特无二的风格——“Dylansque”,作品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

另有一些学者从研究歌词意象入手,分析鲍勃·迪伦创作技法之精细高超,证实其作品具有诗性和文学价值。赵真(2017)认为擅长暗用含蓄的隐喻和富有新意的典故,民谣创作氤氲着诗性的氛围。而宋柔力(2017)从比较文学视角入手,认为迪伦的民谣是将诗与乐共融于歌词之中来展示对待生活的真实态度,他的歌词对文学本身来说是“一次另辟蹊径的内部变革和创造性叛逆”。

三、后现代语境的阐释

在描述后现代主义时,伊格尔顿曾说道:“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现代性的噩梦以及它的操控理性和对总体性的崇拜中苏醒过来、进入后现代松散的多元论的过程之中,一系列异质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游戏已经抛弃了把自身总体化与合法化的怀旧冲动……,科学和哲学必须抛弃自己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主张,更加谦恭地把自身看成只不过是另一套叙事。”(仰海峰,2004:1)

在这样一个后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学已经被富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学者扩展为广义的文学。例如,卡勒提出“文学是对文学本身的批判,也是对其继承的文学概念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性是一种自反性。”(Culler,2010:30)。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文学概念并没有否定文学作为一种狭隘的审美语言文本的客观性,相反,它囊括了这种客观性。而在后现代语境中,它也在努力涵盖新的文学形式。在这一语境中,文学文本得以呈现出各种较以往不同的新形式,这是“后现代性因素”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

四、文学性的界定

自“文学”一词诞生以来,其内涵变化复杂,外延始终面临着不确定性。最先给“文学”下定义的是一群20世纪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者。罗曼·雅各布森作为代表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学性,这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文本的重要特征。其他形式主义者顺应雅各布森的思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在对形式主义者的观点进行重新思考后,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代表乔纳森·卡勒提出了自身对文学性的理解:“这些结构的融合——即根据传统规范和文学语境建立起的统一的相互依赖的功能性关系——似乎应是文学特征的标志”。他认为有三个层次的融合需要加以研究。“第一层融合是指與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发挥功能作用的结构或关系融合——因为文学文本不是传达特定信息的语言形式,而是与陌生化的交际环境有关,在这种异化形式中,细节的重要性和语言结构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文学文本是通过其语言细节和由这些丰富的细节构建起的整体语言框架来与其他文本区别开的。“第二层融合指的是整部艺术作品的整合”。卡勒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作品的统一应该是文学性的基本内涵之一。第三层的融合是指“作品对文学背景的意义及其与文学习语、文学习惯、文学体裁以及读者用以解读世界的规则和范例之间的关系”。显然,卡勒的全新解读强有力地展现出后现代主义精神,他所理解的文学性超出了形式主义者界定的范畴,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已经成为一种更广义的文学。

五、鲍勃·迪伦歌词中的文学性分析

(一)语言层面

作为“文学性”概念的第一层,语言层面意味着文本的文学性要求文本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使整体语言风格统一优美。

因此,本节将对鲍勃·迪伦歌词中的语言表达展开详细分析。既然我们都知道迪伦的歌词在形式上更像是诗歌,那么诗歌分析的视角就适用于这一部分。作为诗歌里一种重要而突出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丰富,语言风格更优美。我们可以在迪伦的歌词中寻找到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迹象。另外,音韵学作为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有助于增强诗歌语言的统一性和美观性。因此要成就一首好诗,诸如韵律、声音和单词的音节等音韵特征也应能在他的歌词中找到。基于以上分析,本节主要从两个重要方面分析鲍勃·迪伦的歌词:修辞手法和音韵学的运用。

1.修辞手法

众所周知,鲍勃·迪伦非常擅长语言运用,他懂得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丰富歌词表达,使用各种符号来恰当深化思想,借助简洁明了的词语让歌曲博得大众的青睐。赵真(2017)认为迪伦的写作技巧超过了许多诗人,他擅长使用隐喻和借用典故,他附带诗性的民谣超越了传统民谣的意义,将传统民谣转变为一首首犀利的寓言诗,展现出强烈的诗意特征。在他的歌曲中不难找到诸如排比、隐喻、疑问和象征等富有诗性的修辞技巧。其中,排比句在他的歌词中最为常见,如《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整首歌是由若干个问题组成的:

猜你喜欢

歌词迪伦文学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