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淑敏小说中的尊严观摭谈

2019-08-18邓雪云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毕淑敏

邓雪云

摘要:对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崭新而伟大的。毕淑敏,一位由医学转向文学的作家,在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认识与细微把握中,尊严价值观被置于重要地位。在毕淑敏的笔下,芸芸众生,包括普通小人物都不应该忽视尊严,更不应该失去尊严。围绕毕淑敏的小说作品,就其尊严观展开探析。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人物;尊严观

尊严是什么?尊严是对自己的珍惜,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每个生命都是可贵的,既要珍惜生命,更要热爱生命。在毕淑敏的小说里,对尊严的探索与拷问,成为解读小说的重要线索。但凡一个优秀的作家,除了能够呈现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还能给这个时代带来哪些启人心扉的东西?用毕淑敏的话来讲“真正的小说家,应该是思想家,只不过他们的实现是用优美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缜密的神经颤动、精彩的语言包装过的,犹如一发发糖衣炮弹……你在不知不觉中已明了作家对世界的把握”。纵观毕淑敏的小说作品,从其作品人物及故事中,多能强烈地感受到尊严观问题,而“尊严”更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

一、对尊严的追问:尊严的实质是什么?

在毕淑敏的小说人物中,很多都与尊严有关。喜怒哀乐,得失沉浮,都是对作品人物尊严的体现。如在《一厘米》中,主人公陶影就是一个特别讲究尊严的人。在与儿子去公园游玩购买门票时,因“免票线”不准,而被管门人误作为“逃票者”,也让儿子对她的人格发生怀疑。为了挽回自己在儿子面前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她与管门人进行理论,并在公园负责人弄清原委后,要求给以经济赔偿,但她却提出将事实真相告诉儿子,不為钱所动。还有,在《女人之约》中的女工郁容秋,平时生活作风不检点,在整个厂里,被人戏称“大篷车”。她渴望别人的尊重,但却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有一次,工厂遭遇“三角债”,工人工资发不下来。她主动请缨,充当“讨债人”,使出种种手段,最终将工厂的债权追讨回来。当工厂领导准备用高额奖金来回报她时,她却谢绝,只希望厂长能够当着全厂工人的面,给自己鞠一躬,以重新获得应有的尊严。如果说,这两个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渴望尊严,以尊严为荣的话,那在《红处方》中,毕淑敏以“丧失尊严的可悲”向我们呈现了一位吸毒者从戒毒路上找回尊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这些诸多人物形象中,对“尊严”的追问成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重要一面。那对于“尊严”本身,其实质又是什么?一方面,尊严是有别于物质的精神满足,超越了对物质、金钱的初级追求;另一方面,尊严与追求自我、无视社会、他人的利益的利己主义者不同,尊严是强调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在他人心中的高尚形象。

二、对尊严的解读:怎样获得尊严?

每个人都要有尊严,怎样来获得尊严?有的人将身份、地位作为尊严的资本;有的人企图用金钱来“买”尊严;有的人想方设法去博取他人的夸耀与赞美。从毕淑敏的小说里,我们也读到了不同的“尊严世相”。在《送你一条红地毯》中,老干部夫妇所到之处,都会赢来尊敬和仰慕,这些“尊严”,得益于老干部夫妇为老百姓所做的贡献,也包含有其他人对他们权势的奉迎。在当时的城乡差异背景下,户口制度是森严的,而在老干部的过问下,乡下寡妇迁到城里,还做了年轻军官的妻子,从此命运发生了反转。在《预约财富》中,曹畏三曾是有身份的人,在高干病房约见来人,“趿着软底拖鞋,缓缓踱着方步”、一心做着自己的事,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存在,即便是“让别人等着他,也不感到内疚”,这种是融入血液的“尊严”气势。从社会视角来看,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一定的位置,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仅凭所谓的身份来赢得尊严,在毕淑敏看来是持否定态度的。“身份”里有尊严,“身份”里包含社会的评价与肯定,也掺杂了对“身份”权势的羡慕与巴结。如果将“身份”与尊严建立对等关系,则容易走向异化。对于曹畏三,凭借自己的“身份”来藐视低于自己身份的人,必将会失去“尊严”。在社会的变革下,以“金钱尊严”为代表的张文,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遭受继父的欺凌,长大后成为养路工,后来抓住机遇发了财,对“尊严”的渴望,使得利用手中的金钱来满足。如他用高额价钱买了一件老干部的旧军礼服,还用高额工资雇用老干部的女儿做秘书。这些“旧军礼服”,暗示了他对“权势”、“功勋”、“威严”的渴望,恰恰是利用金钱,来赢得所谓的“身份尊严”。无论是“身份尊严”还是“金钱尊严”,在毕淑敏看来,都不是真正的“尊严”。在讲究自由、平等、人权的社会里,尊严是一种人格力量,是社会对一个人的基本评价,是一个人内心修养的体现,更是一个人良好品行、情操得到社会尊重的褒奖。

三、对尊严的善待;怎样评价尊严?

每个人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又是一种独立于个人的存在。每个人在追求尊严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善待尊严?当一个人取得了卓越成绩后,他所得到的不一定都是夸奖,还可能是嫉妒。在《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中,毕淑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小学生,该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诵读,但她却敏锐地感觉到,其他学生对自己的讥讽与疏远。在《请给烤乳猪打包》中,原本未被乱箸点过的烤乳猪,却因豪华宴席上怕丢面子,而被丢进了垃圾堆。在小说《阿里》中,一个边防女兵,因为与男朋友夜间外出而备受外人指指点点,甚至被冠以“企图越境”的罪名。在无法证明自己青白的绝望中,边防女兵选择了跳井自杀。这些鲜活的生命,因为遭遇社会的不公平对待而夭折。毕淑敏通过故事来批判社会的不足,喟叹人的无知、愚蠢或盲从,丧失对“尊严”的理性认知。同样,毕淑敏也看到了“尊严”问题,并极力倡导珍爱生命。在《那座山,虎啸龙吟》中,她写了关于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在随部队攀越高山时,山高路陡,一位老兵建议她揪着马尾巴走路,以防危险。而她,起初以为有失尊严,让人感到难堪。但接下来,她理性的伸出了手,抓住了马尾巴。正如作家所言:“我们常常过多地把眼睛注视着别人,而自己则在不知不觉中失落着最宝贵的东西”。毕淑敏对“尊严”的关注,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注意生活中的幸福,就好比在寒冷的日子里,多看看太阳。过去,我们的教育,号召学生从小记住“我不重要”,而现在,我们要对自己说“我很重要”。因为,在毕淑敏看来,这是一种最积极、最勇敢的生活态度。只有独立自主的人,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才能不会被吹捧、媚俗而影响“自尊”,才能在“自尊”上建立自己的“尊严”。正如《女人之约》中的郁容秋,将厂长的鞠躬道歉作为赢得“尊重”的渴望,更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意味深长的思索。

四、结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尊严”的追问,对“尊严”的解读很多。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孟子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尊严观。毕淑敏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唤我们观照“尊严”,从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中,向我们呈现了不同的“尊严观”,而这些恰恰是对生命本身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常珺,陈柯颖.试论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尊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1):34-35.

[2]吴丽芳.跨界作家毕淑敏的散文特色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109-112.

猜你喜欢

毕淑敏
善良是颗种子
善良是颗种子
讲真话是最宝贵的美德
善良是颗种子
善良是颗种子
毕淑敏推出新作《破冰北极点》
造心
造心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邻居眼中的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