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及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2019-08-16黄海燕周建军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感专业化民办高校

黄海燕 周建军

【摘 要】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除了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准确把握辅导员对职业的认知及专业化发展现状。课题组在借鉴众多相关调查基础上,从职业认同感、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专业化发展四个维度对四川省内十所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进行调研,收集、整理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从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专业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鲜明多样,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如今,许多高校逐渐从认识上与行动上愈加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及其队伍建设,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非驴非马”的尴尬身份,辅导员流动性大、专业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从“职业认同”及“专业化发展”方面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思考,能够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调查样本总体情况

为更加准确地掌握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及专业化发展的真实现状,本研究在借鉴众多相关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编制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及专业化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4个维度19个项目;选取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川大锦城学院、四川托普学院、城市职业学院等四川省内10所典型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运用分析统计工具SPSS 21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整体信度值为0.886,存在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构成情况为:性别构成,以女性为主,占比61.6%;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为主,占比达70.3%;工作年限普遍较短,2年以下达40.9%,5年以下达83.7%,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是构成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学历构成中,本科学历占比达82.6%,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仅占15.6%;专业构成上文科专业(思政除外)背景的最高,达40.6%,其次为理工科和艺体类,分别占比为25.7%和23.9%,思政专业背景的仅占9.8%;职称构成上,中级职称占22.8%,高级职称仅占1.1%,中高职称辅导员严重不足;收入情况,5000元以下占比达76.4%,其中有1/4左右的辅导员收入在3000元以下;从带班人数上看,有54%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在200人以上,有9.1%的所带学生人数达250人以上;兼职情况分析,有35.9%的辅导员兼任教师工作,有14.1%兼行政工作,说明半数以上辅导员除本职工作以外,还兼有其他工作任务。总体上,四川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性别失衡、工作经验缺乏、学历职称偏低、收入偏低、专业来源复杂等诸多问题。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及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

为准确把握现今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职业的认知评价和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状况,课题组从职业认同度、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专业化发展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调查分析

在职业认同度维度方面,问卷围绕6个项目进行调查,信度检验值为0.722,信度良好,各调查项目得分均值如表1所示。在“您认为辅导员工作对于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调查项目上,得分均值达到4.03,说明辅导员对自己职业价值有充分的认同;在“您认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如何”调查项目上,得分均值仅为2.85,说明辅导员对其职业地位的认可度较低,存在职业自卑感。经过对辅导员学历层次、工作年限等项的交叉分析发现:硕士学位的辅导员职业认同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自身专业水平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有一定联系;工作年限在5~10年的辅导员对职业认同度较低,可能是随着工龄的增长而渐生职业倦怠。另外,收入水平、职称等级的高低与辅导员职业认同程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二)辅导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在职业满意度维度方面,问卷围绕辅导员在工作中是否感到快乐等4个项目展开调查研究,信度检验值为0.794,信度良好,各调查项目得分均值如表2所示。在“您對目前收入的满意程度”调查项目上,得分均值仅为2.43,说明辅导员对收入较不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满意度。

(三)辅导员职业稳定性调查分析

在职业稳定性维度方面,问卷围绕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如有可能是否会再次选择辅导员职业等4个调查项目展开,各项目得分均值见表3。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项目上,5年以下职业规划(含无规划)的辅导员占比高达85.1%,说明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基本集中于中短期规划,较少有5年以上中长期规划的辅导员,整体上该题得分均值为2.62,或揭示了大多数辅导员可能不会将此职业当作长期或终身职业。在“您认为目前学校辅导员队伍是否稳定”调查项目上,认为不太稳定和非常不稳定的合计占比高达63.4%,得分均值为3.01(3分表示“不太稳定”),进一步表明现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状况不容乐观。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调查分析

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维度,问卷围绕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引导学生能力、科研能力及是否愿意把辅导员当成终生职业等5个项目展开调查,该维度信度检验值为0.714,处于可接受范围,各调查项目得分均值如表4所示。调查发现,辅导员对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引导学生能力方面均给予了“较强”的评价,而对科研能力方面的评价不高,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说明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需要锻炼和提高。在“您是否愿意把辅导员这一职业当作终身事业”调查项目上,选择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的合计占比高达58.7%,整体得分均值为3.34(3分表示“不太愿意”),倾向于不太愿意。数据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辅导员并不愿意将此作为终身职业,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短期过渡或职业跳板,这与前面调查项目“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职业,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有内在一致性。

四、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及专业化问题及原因分析

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是教育人、培养人,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2];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奠定了其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专业化发展又推动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感,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满意度低、职业稳定性差、专业化发展受阻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归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辅导员专业归属不清

从国内众多高校对辅导员的招聘、招考等信息可以看到,各个学校对辅导员在专业上的要求大相径庭。一部分学校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学校会根据自身各系或各院的专业设置招聘对口专业毕业的学生作辅导员。正是由于辅导员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干,在其职称评定时,其申报评定的专业方向就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若让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申报思政类的职称,对这些辅导员来说就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论文、科研成果等方面要达到相应要求就较难;若任其按照所学专业进行相应职称的申报,其职称评定的标准又难以统一,无疑对辅导员晋升职称提升增添了障碍。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

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多种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辅导员需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党团建设、班委选举、奖助学金、贫困补助、贷款的认定与发放、毕业生就业指导、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理等多项工作” [3],这种由一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的状况,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工作效果不佳。再者,辅导员是联结学校众多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各部门但凡与学生沾边有关的事情,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并请辅导员协助,这种纷繁复杂诸多事务的纷扰状况使得辅导员忙于奔波应付,同样导致工作效果不佳、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认同感缺失。

(三)辅导员的职业保障机制缺乏

许多高校在发展建设中以科研、教学为工作重心,对科研、教学的支持力度比较大,这固然没有错,然而与之相比,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则显得不够,投入也严重不足。如,在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方面,外出参加学习、接受培训得机会相对较少,更多以自我学习提高为主,少有的培训又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更谈不是建立有效、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又如,在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方面,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工作成绩收效时间长、成果隐形化,能够量化的工作内容较少,全面考察的难度较大,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质量和绩效的考核所采用的评价方式还不尽完整、客观,这些结果直接影响与考核配套的激励机制的具体实施,进而造成辅导员职业提升困难重重。

(四)辅导员个人能力及认知不足

社会、学校层面的诸多因素切实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化发展,不仅如此,辅导员自身知识能力欠缺也极大影响了其专业化发展。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缺乏,对辅导员准入的专业知识和事务经验要求不高,很多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较低,在工作中更多是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发事件、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工作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更不用说给予针对性地解决了,工作难以做进学生的心里,逐渐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困惑和形成工作上的懈怠;此外,辅导员在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及理论研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每天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反思、学习及总结,更无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发论文,理论研究水平总体偏低,这也是影响其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五、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及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及路径研究

(一)提高辅导员队伍准入门槛

从调研发现,当前不少民办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将专业确定为“不受限制”,对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甚至大专也可以,部分高校在精简压缩行政编制时,首先考虑的分流去向就是到辅导员岗位,这无不加重了“辅导员职业不需要专业技能”的错觉,无疑也影响了辅导员职业认同和专业化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建立辅导员队伍的准入门槛。民办院校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进行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學校发展的辅导员选拔标准,从学历、专业、职业资格方面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准,要突出辅导员的能力、素养、业绩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要求,打消“辅导员是人人都能干的工作”的错误认识,为辅导员的稳定及专业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准确界定辅导员职责范围

梳理辅导员工作职责,准确划分辅导员职责范围,能够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也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做:一是学校层面,依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管理办法》,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等进行明确,保障辅导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学校各部门,应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在涉及学生事务性工作时,主动担责、履责,改变“但凡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的工作状况。三是辅导员自身,必须从思想上认可这项职业,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辅导员和各部门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特别是对于需要各部门与辅导员相互配合的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联动办公机制统一协商处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做好专业化知识培训体系建设

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大多数没有从事辅导员工作所需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心理学知识,致使其工作效果较差;辅导员基本上是初级职称、工龄较短、工作经验较少,他们亟需丰富学科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民办高校要清楚认识到这些方面的不足,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规划,逐步建立一套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化培训体系。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长短期培训、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部分辅导员到其它高校进行培训和学习,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优秀辅导员等到学校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讲座,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建立起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辅导员培训架构,逐级逐层地开展,实现培训全员化、常态化;在培训的内容上,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形式与政策,职业道德素质、大学生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展开,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实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

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方法、处境决定了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决定了这个群体独特的职业文化。优秀的辅导员职业文化既是推动其职业认同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其成长发展的主要因子,更是保障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1、学校各方面要重视、理解辅导员工作,完善辅导员关怀体系;2、定期举办辅导员文化节、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等,以此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拓宽工作的思路;3、通过评选优秀、骨干辅导员等方式,树典型立榜样,形成积极进取、勇于争先的文化氛围;4、社会层面要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辅导员和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升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职业的责任和荣誉。

(五)建立科学评价和合理的退出机制

民办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评和退出联动机制,对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考评与退出联动机制,首先要坚持定量和定性考评相结合、显性成果和隐形付出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要注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考核,而且要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效果综合权衡给予评价;其次,以考评结果为基础,采用激励和惩罚相结合、晋升和退出相结合的方式,对考核好的辅导员,在评优评奖、津贴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连续多次考核不达标的辅导员,依据程度的不同采取降职、再培训、调岗等方式优化队伍的配置。以此多管齐下,促使辅导员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水平及业务技能学习,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旭召,孙卫,杜田.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10-14.

[2]范诚梅. 职业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08(36):106-107.

[3]席丙堯,陈爽.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缺失的归因及提升策略[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89-91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感专业化民办高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