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非遗继承

2019-08-16于楠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高校

于楠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岁月洗礼所留存下来精神文明和文化内涵,他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明根基。时代的进步,审美观念的转变,使得非遗文化要以现代人们可以接受的形态和方式继承下去。高校艺术教育以学科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为非遗的继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基于此,文章从非遗文化在现代高校艺术类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非遗文化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之后的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实践;非遗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将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非遗文化不仅仅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认知,同时也是我国科技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对非遗文化渗透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的做到以传统文化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内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先行。

1.非遗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最早起源于西方,我国在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后才在我国的高校中得到较好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现行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过重的将设计纯艺术化培养,教育者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表达效果,从而忽略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已经背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除了在艺术设计教学倾向的问题外,我国一些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非遗文化重视起来,甚至出现了极西方化的现象,认为西方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式更加优秀,没有去深入的探讨其中的内涵,抄袭直接套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之一。近些年,随着国家和教育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些高校也逐渐发现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更正,但因其缺少相关的经验,教学侧重点上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将非遗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提炼,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继承和创新。但不管如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逐渐对非遗文化引起重视是具有前瞻性和正确性的。但是怎样让培养的设计人才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创性的设计思维,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慎重思考和深度发掘的。

2.非遗文化在高校设计教学中的渗透

总体来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基本遵循学科互融,综合培养的原则。对艺术专业教学资源汇总,课程时间选择是保证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中渗透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展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设计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如今整個社会都在号召归回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如何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在高校设计教学中渗透发展需要我们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注重非遗文化的外观形态价值,通过历史记载,积极探索不同非遗文化的设计符号特点,并将其进行汇总,形成属于自己的非遗文化符号库,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对相似元素直接进行替换,使设计作品在形态上初步具有非遗文化气息;其次,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探索非遗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比如对传统刺绣文化进行分析,明确刺绣图案和色彩背后的封建阶级性,从而加强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认知,这对于想实现非遗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渗透发展至关重要;最后,注重非遗文化背后的教育价值,提炼概括非遗文化的地域特点和区域文化,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来对地区高校教育提供借鉴,使教育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高校作为教育人才的基地,担负着弘扬我国传统非遗文化,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责任,需要借助校本课程的高效研发、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以及文化传承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来进一步拓展非遗文化对高校教学的促进意义。

3.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措施

3.1加强非遗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

艺术设计类教学与传统基础理论教学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结合此类学生在学习上的特点,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在高校低年级的教学中增加其校本课程的开设,从理论上提高艺术类学生对中国民俗、传统技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建立联系,增强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实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使传统非遗文化扎根在学生心底。通过这种非遗理论课程和实地实践的教学模式,为非遗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3.2建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非遗文化空间

在高校中建立非遗文化空间一方面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学校的典型代表来进行推广。非遗文化空间的建立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两种类型。所谓静态空间,就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设立,类似于博物馆的性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的文字记录、工艺流程和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其艺术设计类学生提供创作的基础平台。我国国内一些高校先后设立有类似的展览馆,其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展览馆中展示陈列了民俗工艺美术作品,对学生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动态空间教学是以培训、演示和交流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方式,为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在相互讨论和相互借鉴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达到非遗文化动态传承的目的。

在高校中设立非遗文化空间的静态和动态模式,能够有效的帮助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树立非遗文化观念。结合校园展览馆与交流活动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教学,能够有效的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基地教学

高校结合地方非遗文化遗产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是进行非遗文化设计教学的重要手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基地中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室,能够近距离的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可以要求非遗传承人入住工作室在进行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意见与建议,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传统非遗文化的作品创作。非遗传承人对社会的需求和大众接受能力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设计出人们喜爱和迫切需求的优秀设计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比较、思考以及表达、表现、展示等教学活动,并随时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与艺术感受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4.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传统非遗文化的支撑才能更好的符合人们需求。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非遗文化的教学,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机集合,积极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创新和发散性思维进行课程设置,促进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育.非遗“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3):79.

[2]刘莲花,张域.基于“非遗”项目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6):29-30.

[3]刘玉璟,徐人平.构建契合非遗语境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云南民族大学“非遗”特色教育思考[J].创意设计源,2018(03):54-59.

[4]宋立民,于捷,张园园.艺术设计教育培训创新方式研究——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7(13):41-4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实践高校
《星.云.海》
《花月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