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标准采集研究

2019-08-16李娇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李娇

【摘 要】近年来,文化产业迅速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与传承成了当下非物质遗产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并极具民族特色,保存、保护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对促进贵州经济发展、提高文化競争力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产业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建设和标准数字化采集的研究意义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下,本文将参考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和标准数字化采集技术相对于成熟的地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主要由夜郎文化和移民文化两部分构成的传统文化。

古夜郎又地处西南一隅,其所产生的文化相对于当时主流的中原文化来说,其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都是边缘化的东西。因其自古以来都远离经济政治中心,致使历史上中央政治权力常鞭长莫及,控制较小,从而使该地的文化最大限度原汁原味的保存了下来,而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使得贵州形成了多民族化的文化。建国后,贵州独立建省,由于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并且在历史的长期积淀下,贵州形成了品类繁多,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计518项,其中,2006年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据统计,至2018年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7项(220处),其中新增项目108项(145处),第一、二批省级扩展项目39项(75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贵州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所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当下有必要且迫切的事情。

二、政府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相关方案实施情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贵阳市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彰显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维护文化多样性,2014年6月13日由贵阳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颁布实施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同时,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年)》,完成好文化部、省文化厅安排的非遗数字化建设任务,与贵州师范学院达成校地共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协议,在校内建立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贵州省一直以来对于非遗的发展与保护都十分的重视,相关部门和民间企业及部分热心人士利用现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和大数据产业落户贵州都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指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确切的说就是把非物质文化以多媒数字的形式“活态”的保存和保护起来,并通过计算机和相关数字设备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文字、音频、视频的多媒处理,利用数据化在储存、传播、应用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来传承和发展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当前,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如下:

(一)现有数字化保护工作成果中,多数在形式与功能上较为单一,以数据储存和简单的应用为主。数据库建设缺乏立体的分析评估能力,在资源建设或入库时,并未设置数据的分析点,无法对数据进行立体剖析和多角度观察,不利于发挥数据库强大的应用潜力。

(二)数据库系统不成熟。1、相关技术落后,功能单一,非遗资源数据的利用率较低。2、录入的信息,输入查看只能浏览20项,获得信息有限.3、视频文件超过2G不能上传。

(三)实现数字化的非遗资源不多。目前,贵阳市非遗数字化相关工作有序开展,但受到人力、物力、财力、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大量非遗项目暂时无法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特别是非遗保护管理人才缺乏。全市10个区县的非遗业务工作者大部分都是从文物工作转岗至非遗保护工作,且年龄老化、学历偏低,职称不对位,对非遗保护工作缺乏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数字化保护,更是知之甚少,不会操作摄像、摄影、录音设备,不懂数字化采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了项目申报、数字化采录、理论研究、非遗知识普及和田野调查等工作开展不顺。

(四)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质量良蒸不齐,进而使数据查询、使用便利性受到影响。质量、功能、用户体验欠成熟且对外开放的数据库较少。

(五)资料不全。部分非遗数据信息录入不完整,存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不利于相关资料的查找和相关项目的开展。

四、贵州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应用建议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技术的现有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对数据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革新。政府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主导性,需要政府加大对非遗的各方面的投入,贵阳市政府可以和企业或科研处合作,加紧对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使其功能和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数据库的利用最大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立足于贵州省的省情,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对外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选择优秀的技术人员去国内外具有成熟数字化技术的地区进行学习交流。

3、借鉴相关经验,制定合理的发展方针。向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录入技术相对成熟的城市或国家借鉴其技术经验,结合贵州省的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的发展来看有着非常重要的代表意义。非遗数据库是非遗保护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实现非遗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非遗数据库是对非遗资料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统计、整理、编目和保存的结果。非遗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非遗长久保存,便于社会大众学习和交流,从而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建立科学、完整和高效的非遗数据库是对非遗数字化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申茂平编著.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罗敏.数字化技术在重庆走马镇民间故事中的应用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学科版).2016:36-39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36-75

[4]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9-55

[5]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01.

[6]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14

[7]黄永林、王伟杰.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