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分析

2019-08-16管福贵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比较

管福贵

【摘 要】中西方政治文化比较一直以来在政治文化比较分析中都有很多学者探讨过,本文从中西政治文化的法治观念、人性观念、基本思维模式以及政治权力格局四个方面来作比较,通过对这四方面的比较,以期在中西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中能够汲取到有益的东西。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比较

关于政治文化一词中西方学者的看法和界定存在一些差异,西方以阿尔蒙德为代表,他提出:“每一种政治系统都深入到具体的政治行动的特殊取向,这种特殊的取向模式就是该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而从个人角度考察,政治文化则是个人对政治及其政治评估的主观取向。”后来阿尔蒙德又对政治文化作出进一步确定:“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1]中国学者对于政治文化一词的看法和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是一定阶级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特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合,它对人们的政治方向、方式、方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 [2]因为文化观念和文化土壤的差异导致各自的政治文化不同,我们将具体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中西政治文化法治观的差异、中西政治文化人性观差异、中西政治文化的基本思想差异、中西政治文化的政治权力格局差异。

一、中西政治文化中法治观比较

中国主要是人治色彩比较浓厚,而西方则是崇尚法治,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关于国家的治理方式和国家的治理形式上,中西方都存在很大差异。从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文化上来看,都是注重“人治”。在《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我们可以看出,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法律的制定还是靠人来完成的,归根结底还是人治比法治重要。正是因為这种人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之中一直没有出台过明确人民的权利和人民义务的法律,也没有正式界定过国家的具体性质,只有一部惩治犯罪的律法。

相比于中国的人治思想,西方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就有提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虽然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于法治问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来探析其基本内容。洛克认为法治的基本要求在于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进行统治,这些法律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把法治同民主共和国联系起来,,“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一—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之为共和国”。西方的法治思想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盛行,并且为后世的西方法治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西政治文化中思维模式的比较

关于政治文化中思维模式方面中国古代主要强调中庸和谐,中庸思想是儒家提倡的处事原则和实践方法,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处于最高道德标准,是君子的理想人格,也是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在孔子看来,在治国之中要做到中庸是很难的,儒家强调中庸、中和的价值标准。关于中庸,主要就是说想问题,做事情要讲究适度原则,主张无过无不及,做事不偏激,不走极端。中,就是中道而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中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仁道,而仁是符合儒家思想中的人性善的观点,是符合人性的,既然是符合人性的就谁都不能违反就应该一直做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而“常”就是常有常村,所以就是“庸者,常也”。同时重要也讲究天人合一,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而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而圣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正是因为中庸思想的影响,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不与人争强好胜,性格温和,善于谦让的品格,但是也造成了世故圆滑,明哲保身,做事小心谨慎,不随意出头的品格。

相对于中国的中庸政治思维,西方主要追求个性的发展,因为西方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比较崇尚个性,西方主要就是注重从小对孩子的个性的培养,在课堂之中也不像中国学生那样规规矩矩坐着听老师讲课,西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资方的创造性思维比较强,也正是因为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突出个性,才产生了很多敢于想像,富于创造的有名的思想大家。

三、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权力格局比较

中国在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权力主要是集权型,中国在历史上是农业大国,同时在历史上又是一贯的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权力格局就是集权。中国传统的政治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整个国家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国家权力就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格局之中,整个国家呈现的是金字塔式的结构,而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就处于这个金字塔结构的最顶端。中国传统的政治主要是人治,依靠人治和宗法血缘关系来维持对整个国家的统治。不管是各大官员还是被统治下的民众,都只对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命令惟命是从,皇帝的命令称之为“旨意”,可见人治的程度之深,所以上至官员,下至平民,都基本没什么法治观念。但是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需要区分开来,一方面,君主专制是一种相对于民主而言的决策方式,君主专制主要体现的就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国家最高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而皇位又是世袭的。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主要就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需要服从中央的安排和指示,受中央管控。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主要表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另外,君主专制必然需要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反过来就不一定,中央集权就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在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之中,一般都是实行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君主专制必然将不复存在,但是中央集权会继续存在并保存下来。

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主要的表现还是分权,传统的权力的构成是多方权力主体和权力中心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三权分立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今天我们所看见的三权分立是经历了多次发展变化后的产物,最开始的三权分立主要是“三权鼎立”,即王权、诸侯、宗教神权的分立,另一种三权分立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市民为了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而获得的僧侣、贵族、平民三级会议的分权。这一分权对后来的欧洲的议会共和制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最开始的三权分立中的神权与王权的分权中,自四世纪开始,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位国教,基督教的地位就不断提升,最终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形成神权政治与世俗政治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争夺的局面,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欧洲二元化权力体系的形成。在诸侯与王权的分立中,欧洲古代以来就以共和政治著稱于世,虽然在中世纪时期建立了君主制,但是在中世纪时期王权控制不了诸侯,各诸侯都具有宣战、讲和、制造货币、司法审判等权利,君主虽然专制但是权力却不能集中。以上的几方面因素导致了王权相对比较弱化,不能直接对全国的权力进行控制,财力方面更是如此,以致不得不依赖三级会议,等级会议通过金钱制约着王权不能随意扩张和权力的无限滥用。

四、产生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地域因素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国土东部和南部是茫茫大海,西北部沙漠戈壁,西南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整个环境是比较封闭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人在古代时期的传统政治文化认知和在实践方法上的经验性。[4]由于整个地域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发展了古老而悠久的历史,缺少与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一点决定了他们思想的封闭性。在这个地大物博而又有肥沃土壤的封闭环境之中,广袤的土地催生的农业的发展,民众就被固定在土地上。在这种环境之下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统一调度,来掌控这个庞大的集体,在这种统治之下个体的影响力就显得很弱小,政治利益的表达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进行,很难关心到每一个人的具体意愿。

西方以希腊为代表,从地理位置上看,希腊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交汇处,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是大海,而北面的高山并没有对希腊社会的对外开放性做出多大的影响。所以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促使了希腊对世界的认识、视野的开阔和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因为这些原因促使希腊时期的自然科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希腊具有典型的小国寡民的特征,在一个国家内,每一个人都具有着自己的影响力,而统治者要做好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意愿,这种方式也间接促使了民主观念的滋生。

(二)经济活动方式

中国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国,小农经济发展弥漫于整个华夏大地,但是在经济发展上,并没有商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存在,工业和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商品经济一直处于萌而不发的状态,因为他们在这个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工业和商业对当时的政治生活够不成很大的影响,工商业者的主观意识就很难在政治文化系统中得到反映。

在西方,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对外的海上贸易和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比较兴盛,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历史过程,希腊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很浓重的商品经济的味道,商业发达,部分农业产品也商品化,商业中心和货币交换的发展使得商业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工商业者也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以上种种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影响西方政治文化的重大因素。

五、小结

在哲学上来说,政治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政治文化由一定的生活方式构成,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形式,也反映了一定政治体系的主观要求,同时还要受到政治文化所生存的环境和制度的制约,所以政治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当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发生冲撞和磨合的时候,总是先进的政治文化影响着落后的政治文化,当然这种影响还要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需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基于民族在时代发展中的自主选择而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29

[2]邵德门.《政治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273

[3]《诗经 小雅 北山》

[4]金太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比较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中国治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