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故事中道尽人世冷暖

2019-08-16陈桃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

陈桃

【摘 要】谢大立的小说创作,扎根人民、紧贴时代。仅凭他的创作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就已获得广泛的赞誉。然而,谢大立的追求远不止这些,还常常以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的技法,带给读者一种峰回路转、引人深思之感。这源于他不急于表现人性的善恶,亦或是针砭时弊,而是力图透过文字的铺陈,把人世的百态交给读者去解读的缘故,给读者营造一种陌生却又熟悉,遥远却又新近之感。本文借谢大立的《话多》、《卖桃子的梅子》、《节疤》以及《纪念那个人》等文章,试图浅析谢大立的小说创作特色与创作哲学。

【关键词】谢大立;小说;创作

谢大立,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的阅历即成了谢大立创作的源泉,也变成了他所要表达的对象。在宏达丰富、日新月异的现实中,作家们对于生活表象的概括不成问题,但是能解剖生活这一复杂结构,用雅俗共赏的语言编织耐人寻味的故事去揭示隐含于表象里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却显得有些困难。但是,读谢大立的小说,会发现他对阔大社会背景营造的同时,不忘对细节的关注,对人世不公、社会不平的批判的同时,不忘抚平人们心灵的创伤。他的创作有胆有识,视野开阔,并且总是如鱼得水,信手拈来般把生活中的冷暖,用饱含深情、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道来。读谢大立,就是读人生百态、悟世间冷暖。

一、入世与出世的创作哲学

小说是源于生活,又去表现生活的一种文体。读谢大立的小说,最大的感触是很“真是”,这种“真是”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淡泊名利的生活现实。“创作中的陶醉,是我人生的最大满足。别的,都付笑谈中。”这句话是谢大立于2013年2月10日晨写在新浪博客的公告中。毫无疑问,这句话是谢大立的创作追求,创作矢志的体现。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谢大立深愔其中之道,他的创作,紧跟时代,深入群众,是其“入世”——享受生活,感悟生活的体现。如《卖桃子的梅子》一文中,谢大立对农村妇女梅子的奇幻、曲折的卖桃经历的讲述中,对黑社会的欺软怕恶嘴脸的控诉;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哀叹;对像梅子一类质朴、知恩圖报的农村人的赞扬。谢大立试图透过这些场景的的描写,给读者展现阔大的社会背景的同时,也为读者揭示了真实生活中的冷与暖。更有有意思的是,在《卖桃子的梅子》中,作者对梅子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尤其引人入胜,有力地证明了其创作功底的深厚。究其原因,除了谢大立丰富纷繁的生活阅历,高超的写作技法以及老练的写作经验外,其内心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性的纯真的态度,毫无疑问,也都造就其创作出如此精彩、成功的篇章。同时,谢大立的创作,既不一意孤行,也不随波逐流。他耕耘在自己所了解的广袤的大地上,生活在浓厚的市井生活中,去坚守一方享受创作、传递人文情怀的净土。他如英勇的战士,守卫自己那方不被市场左右阵地,创作出饱含深情、富含哲理的篇章。自然而然,也攻破了许多作家,或早或晚会遇到的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二、对比中洞见人生百态

谢大立的小说创作,特色鲜明的一点是恰到好处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话多》文中的旁观者“我”,一开始对主人公——房地产经理话多的话很多嗤之以鼻,到后来对话多的仗义勇为在心里暗暗竖起大拇指;以及同行老先生对话多一开始的不屑到后来的关心。《卖桃子的梅子》中的主人公是来自农村的梅子,为了更多的卖桃钱和获得更多的赞美,梅子亲自进城卖桃。于是,谢大立在文章中制造了梅子对邻家小妹等进城女干贱事的鄙夷,甚至不卖桃与这些人到最后对一位像邻家小妹的女子出手相助送桃感激的对比;小青年肆意妄为地对梅子动手动脚到听说黑社会北霸天后的担惊受怕...以及《节疤》一文中,刘总关于节疤前后的心里反差,表现出人性的圆滑、狡黠。到这,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假设,把刘总、话多与梅子分别对应社会中的上中下各阶级。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篇章,但是,或许也可以利用谢大立如此典型的人物塑造、宏大的社会背景的展现,读者便可以去感受他的创作心路,领会他的创作意图,既谢大立的创作思路是广阔的,创作内容是丰富的,创作主题是鲜明的。同时,在这些篇章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谢大立的创作倾向——谢大立很清楚的意识到,对人性真与正的追求,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并始终贯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三、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所谓现实的真切与历史的厚重,是讲谢大立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极强的真实性,如同现实的生活记录;与此同时,谢大立凭借自身跨时代的生活经历,在创作中又拉出较遥远的时代距离,如同历史事实的再现。例如《纪念一个人》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新定义来形容这样一篇作品,那就是“大小说”,这个大,有大家、大构思、大内容、大视野、大境界等综合意义。谢大立仅用1700字符,却给读者展现了一方宏大的社会图景,在这背景下,除了塑造了典型的厂长形象之外,还设计了欲扬先抑、跌宕起伏的巧妙情节,让读者随谢大立的笔墨恨其所恨、痛其所痛。这篇文章,便是谢大立具有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特点的文章之一,从一开始的“第九任厂长老王同志”这一称呼,以及文末讲到厂长对文中“我”许多年前的影响等,从人称和方式上,体现出一种历史厚重感;其次,作者在讲述中,充斥大量生活细节,如对篮球场的细致描写,进而又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写实。这样一来,便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可谓,真情实感的本真情愫,是谢大立“大小说”的厚重基石;本真而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是谢大立大小说的致胜之道。

谢大立的创作如无尽的甘泉,滋润着颗颗干涸的心灵。读谢大立,就是读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城之间的交织,饱含一腔对时代的忧虑、灵魂的审视的热血。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明代围棋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