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古代货币铸造工艺的精湛

2019-08-16钟静益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钟静益

【摘 要】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古代货币在制造工艺上更是前所未有的精湛,作为中国古代钱币的母钱,是古代钱币铸造的基本工艺装备,研究货币的铸造艺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钱币有直接的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对古代货币铸造工艺的探索,对我国古代的货币铸造工艺尤其是考古发现的铜质钱作出比较,着重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铸币工艺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当代社会对古代货币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有着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货币铸造;工艺探索;战国秦汉时期

我国古代范铸钱币技术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以隋唐为界,隋唐是货币铸造的一个鲜明的里程碑,隋唐以前,货币主要采用硬型范合范浇铸技术;等到了隋唐时期,工匠们开始使用砂型浇铸钱币的翻砂技术,随着翻砂技术成为了主旋律,整个铸币工业的发展也有了提升。硬型范合范浇铸和母钱翻砂浇铸都在范铸技术的范畴内,但是这两种工艺具有很大的区别。在铸币技术的研究中,对钱范进行功能分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钱币铸造工艺考察的过程中,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钱范分为祖范、范模和铸范三类,分别代表制范工艺流程中的不同阶段。

一、铸币的样式和类型

第一种就是范模,所谓的范模已经为数不多了,据悉现在仅有三件而已。我们所掌握到的模范就是半两钱范模,年代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根据我们掌握的样式来看,一共有2种,一种是圭形,一种是不规范的圭形,呈现出正面的四角弧形,第一种的范背有横梁,该范模出自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秦代芷阳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区内,年代可以追溯至战国晚期至秦代;第二种就是正面四角弧形的圭形,现藏于咸阳博物馆,出土地点为秦都咸阳手工业遗址区,年代显而易见就是秦代。

再就是铸范,所谓的铸范,就是在竖式合范工艺中,相较于铜范模的零散发现,铜铸范的数量可谓是非常丰富,所铸造的钱币有半两钱、五铢钱和新莽钱。

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话,五铢钱铸范可达75%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五铢钱的生产主要使用铜铸范。铜铸范据平面形状,可分长方形、近方形和一种奇怪的铲形。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叠铸工艺中使用的铜范,这种一般均为范模,这就是叠铸艺术的本身工艺,铜范模据平面形状分为圆盘形、四边形、多边形。在此,不得不被着重提到的一个技艺,就是叠铸工艺,铜范模的形制有圆盘形、四边形和多边形三种,以四边形发现最多,范模的设计以主浇道为参照,满足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原则,同时,除西汉早期半两钱范模外,叠铸工艺的铜范模具有完善的榫卯定位结构。范模的对称设计和榫卯结构利于泥质铸范垒叠时的定位和对齐,这里可以较竖式合范工艺的创新机制和提高的地方。

二、铸币的工艺流程与手艺

竖式合范工艺与叠铸工艺的铜范模形制虽差别较大,却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浇铸铜范模需制作面范和背范两块祖范,目前发现的祖范标本非常少,因此,祖范的情况需要通过铜范模的特征来进行还原。据研究,铜范模的边框具有一定的宽度,即边框内边和外边之间的距离;边框内、外侧高度不同,外侧高度等于内侧高度加上范模的厚度。因此以边框内侧的高度将祖范的面范和背范作水平分型。祖范面范是在长方形的板材上,先确定范首中部浇口的位置,以浇口下主浇道为中线阴刻范模各要,包括边框、主浇道、钱型排列及支浇道等,边框的深度为铜范模边框内侧的高度。祖范背范的设计较简单,在范首开浇口,依据铜范模的厚度向下阴刻范模的外形,形成凹槽。祖范的面范和背范按定位合范固定,經过预热即可浇铸铜范模。锺官铸钱遗址曾出土1件浇铸叠铸铜范模的泥质祖范背范,阴刻有十字纹,与所见的一些铜范模背面的纹饰相同。而铜铸范的制作方法就有较为可靠的考古材料来研究,铜铸范是由泥质范模浇铸而成,在陕西户县锺官遗址和长安窝头寨遗址皆出有大量泥质范模。锺官遗址的泥质范模由祖范模制而成,与遗址所出带浇口的光面背范合范后可浇铸铜铸范。

从上文整个铸币的流程可以发现,这两者都属于竖式合范工艺,使用铜范模和铜铸范有着不同的浇铸工序。铜铸范的使用是竖式合范工艺发展的巅峰,因为相对于之前传统的手艺,铜铸范可以重复使用,不仅利于钱币形制的稳定,生产效率也是极高的。其具有制作工序复杂和高技术要求的特点,西汉通过铸币工艺改进达到打击盗铸、稳定币制的目的,就跟现代生产货币使用各种防伪标志一样的概念。然而,制范到浇注工序较多且复杂,而且浇铸大量钱币所需铸范的数量必然很多,铜料的需求量超负荷。叠铸工艺普遍使用铜范模,可反复模制泥范以铸钱,使得铜料的使用量减少,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帮助性。锺官遗址的竖式合范工艺钱范上的钱型已有三列甚至四列,但是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因为钱型的布局设计必须考虑浇铸时铜液的充型能力以及冷却速度等会影响浇铸结果的因素,更多列的钱型设置,会导致充型能力降低,使得铸造出的钱币成为废品,浪费资源、降低工作效率。叠铸工艺是在对钱范平面空间追求到极致后转而对立体空间的探索,单层范片不用设计过多的钱型,利用榫卯定位的多层叠范包,其高度不仅保证单次铸币的数量,而且金属液利用高度和重力产生的势能达到很好的充型效果,使铸币数量和质量得以同时实现,成为钱币铸造工艺上的重要进步。

三、铸币的历史探索轨迹

所谓一种新工艺的产生,就是其所需各种因素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求新存旧的历史选择过程。就铸币过程而言,可从叠铸工艺的以下要素考察各种要素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要素一就是利用铜范模模制铸范,用金属范模模制铸范的制范方法在竖式合范工艺中非常少见,最早可以到追溯至战国的尾声,另外还有铅质,所铸钱币主要是半两钱,铸五铢钱很少见。这一制范方法在早期的时候没有被足够重视,但是它后来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对叠铸工艺存在一定的推动作用。

要素二就是合范采用榫卯结构,陕西丹凤和绥德出土者是目前所见最早出现榫卯结构的铜范,但榫卯的形制不一,位置也不固定。西汉早期半两钱范的定位主要是在范边刻线,西汉中期锺官遗址使用定位销来进行固定设计,从半两钱到五铢钱的变化可以看出:钱币质量的提高与合范定位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莽前期的时候,竖式合范工艺钱范上较多出现榫卯结构并且较之前更加成熟,到后期,榫卯成为叠铸工艺的代表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叠铸工艺不仅是浇铸方式的改变,也是制范技术的改进。

要素三是浇铸时钱范(铜液)从中心向四周水平浇灌下去。作为叠铸工艺最典型的一个特征,也是区别于竖式合范工艺的主要标志。西汉初圆盘形半两钱铜范模最早采用这种浇注方式,其被定名为中流散铸式浇注工艺,还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叠铸工艺由此产生,然而华觉明因其无榫卯定位结构,叠装有难度,怀疑是否用于叠铸。这种浇注方式的出现是叠铸工艺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叠铸工艺在西汉初已具雏形,但尚不完善。

一些制作要素在战国晚期的秦国开始萌生雏形,叠铸工艺初具形态是在西汉时期,但因为不能精确定位,所以对钱币的质量一定的影响,因此,并未被西汉中期五铢钱的铸造所采用。西汉晚期,叠铸工艺吸收了竖式合范工艺中的进步因素而发展完备,可以西安附近及麟游出土的五铢钱铜范模为证,叠铸工艺在此时的发展开始趋于完善化。

四、总结

在我国古代,从战国时期开始,铁范就已经不再陌生了,它被大量应用在铁器的铸造生产过程之中。但是,据悉在铸币生产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金属范主要来源就是铜范,它的使用途径很单一。所以,相对比铁金属,铜则是一种珍贵的物质来源,它肩负着铸造钱币的使命,可以发现铜并不能不大批量用于铸造其他金属范。战国及秦代铜范发现的数量极少,这一时期国家掌握铸币权,官营铸币作坊采用铜铸范铸钱,并严厉打击私铸。西汉中期的时候,铜铸范的制作水平对比较战国、秦代开始有极大提高,开始被大量用于铸造五铢钱。中央专铸五铢钱使用铜铸范,与铜范自身的优势与长处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无论是范模还是铸范,都是重复使用,在理论上大大节省时间、成本,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钱币标准化程度的目的。制作铜范的成本较高,制范技术和浇铸程序较复杂,统治阶级依靠铸币技术的改进来控制铸币权、打击伪造币,以此来保证币制的稳定,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使用铜铸范铸钱,也满足了由于经济发展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加的需要。利用铜铸范铸钱是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是竖式合范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物质产物。

等到了西汉晚期,社会稳定和谐,国家的经济具有比较强的实力,面对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地方的铸币又出现了小高潮。虽然说中央专铸钱币比较有利于钱币的管理,可以做到保证钱币质量,但满足全国范围内钱币的流通和使用显然是个庞大的工程。因此,当五铢钱的制度逐步稳定后,铸币生产管理的这一弊端也会浮出水面。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中央政府在各地的代表和各项权利的执行者,与铸币权由国家掌握的政策并不冲突。长此以往,铸币权就由集中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开始慢慢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手中。

叠铸工艺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最根本的铸币技术发展来促进当时的社会发展,在新莽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叠铸工艺开始成为铸币工艺的主阵地。等到了西汉初期的时候,叠铸工艺的技术还不完善、条件尚不充足,国家几番战乱后,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平衡,社会对钱币的刺激不够直接,人民的消费需求不很强烈,虽然官府可以允许民间铸钱,但铸币技术的发展也有相对宽松的环境,但社会需求不足,无法促使新的铸币工艺实现。到了西汉晚期,叠铸工艺的诸要素已经开始完备,新莽晚期叠铸工艺开始成为主流社会的驱使。新莽改铸钱币多次,其中尤以第三次改铸六泉、十布时最为麻烦、琐碎,也是在此时叠铸工艺与竖式合范工艺开始并用,到第四次改铸的货币—货布和货泉已经全部使用叠铸工艺。

随后翻砂技术出现,叠铸工艺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一直是铸币生产的主流技术,在货币铸造的工艺中屈指可数。此时,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铸币技术有着飞速进步。不得不说,此时钱币的质量和标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而叠铸工艺又使铸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获得相应发展空间。铜质钱范在这两种铸币工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继续对其深入研究,既有助于了解、体会叠铸工艺的特色和手法,与此同时,对于在我国古代的叠铸技术上进行工艺探索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 张海云:《陕西临潼油王村发现秦“半两”铜母范》,《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2] 咸阳市博物馆:《咸阳市近年发现的一批秦漢遗物》,《考古》1973年第3期.

[3] 王桂枝、延晶平:《宝鸡市博物馆所藏的几件钱范》,《文博》1985年第6期.

[4]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编著:《汉锺官铸钱遗址》第114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5]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考古调查组:《长安窝头寨汉代钱范遗址调查》,《考古》1972年第5期.

[6]《汉锺官铸钱遗址》第162~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