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主义历史观下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变迁

2019-08-16祁侠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祁侠

【摘 要】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他们当中有些以纵向时间轴为主线对中国社会发展表象进行分析,或在同一特定时期横向对不同地域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行刨析。本文锁定晚清民国时期为论述切入点,力图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解析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变迁的本质,讲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实质、特点与趋势,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过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晚清民国;社会结构变迁

历经晚清几十年来的积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转移,其中萌生了许多新力量并逐渐与旧的力量融合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团,各种集团势力中集聚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的力量,并且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同时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产方式不断向中国内地区域辐射兼容,传统阶级与原有的社会结构在此作用下迅速瓦解肢解。而旧的等级社会阶层与依附性关系的格局也向多元化多样化的近代社会关系转变。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宗族结构等也在加速向近代民主化社会结构转型变迁。传统政治体制的文政结构向军政一体化方向迈进;传统宗法经济中的农业、商业进一步向近代工商民主型社会结构变迁。由此产生引发了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变迁,最终走上了整体旧社会向新社会的漫长转型。

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本身的变迁

1.如论社会结构就应从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界定说起,近代主要是借用马克思阐述的认识社会的一切历史现象 ,应当从分析社会结构入手 。马克思认为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义。该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 “社会” ,认为社会是一个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结构性的关系形态和历史过程 。在此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认为 , “就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社会' 来说 ,它是一个结构性的组织系统 ,因而认识社会必须从剖析其结构入手” 2。 而这个“结构性”的组织系统 ,“它大致可以分經济结构 、阶级结构 、各种法律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几个方面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 ,共同组成一个社会形态” 3。 所谓社会变迁 ,“也就是从上述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 、各种法律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向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阶级结构各种法律制度尤其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4。

本文认为社会结构变迁本质是指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现象化的运动变化。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社会结构变迁不同与社会变迁泛指的一切,而是社会现象的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结果。社会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2.在近代结构变迁过程中由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不同在空间上社会结构有两大分类,即城镇阶层与乡村阶层。城镇阶层与乡村阶层是社会结构的两极,通过分别研究中国近代城市与乡村变迁的脉络,从而更清晰的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二者之间的不同。

在城镇阶层发展的过程中有多个方面的表现,其中交通体系的变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江沛分析了“近代交通体系建设对于城市格局变迁与重组、城市空间和功能转换的意义。在近代交通体系的促动下,传统的华北城市格局,在地理上,从主要分布在官道、驿道、河道两侧向铁路枢纽、铁路沿线、铁路与水陆交叉以及铁路与海港兼具地转移; 在功能上主要是政治控制与消费中心向行政中心、经济贸易中心、交通枢纽和消费中心的多样性展开,并以经济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发展最为快捷” 5。近代交通体系初成与华北城市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关系,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在结构上的基本特征和最本质的意义。

而在农村阶层发展过程中,合作运动是宗族与国家之间博弈对抗产物,其体现出了国家、社会、宗族与合作的复杂关系。刘纪荣考察了“被研究者忽视的农村合作运动与地方宗族组织之间的相关性,试图回答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华北农村合作运动可以引发乡村社会结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迁; 华北地方宗族势力相对弱小的生存状态,有利于自身的现代转化; 在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中,农村合作与地方宗族能够保持和维护一种良性互动、有效结合的相互关系” 6。小规模的局部的抗争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度上説是一种有效的催化济,促使乡村各阶层之间能够打破原有生产关系,尝试调整新的生产关系,相对公平的重新分配生产材料或在分配生产材料时向底层无产平民多一些倾斜,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一定的生产力。

本文认为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城市阶层发生的变化,还是农村各个阶层的演变都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即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础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二、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变迁的实质、特点、趋势

(一)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质。

所谓社会结构变迁, 实质上就是社会结构的成功转变和现代化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结构转型表现为一个新社会结构代替旧的社会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传统农业社会旧结构的松动、萎缩、解体;其次则是工业文明新社会阶层的暗藏滋生,步步排压、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各个阶层,王先明所描述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明清以来江南农村经济变迁中的城居地主阶层、民国时期的新乡绅阶层、近代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妇女、民国土匪群体、民国时期的乡村阶级” 7。他们各自在不同地域进行着社会阶层的二元演变,证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呈现出转型变迁所持有的二元结构特征。

(二)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在类型上属于“外部生成至后型”, 它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内部生成早发型”社会结构的转型, 它不是当时社会内部现代化转变的不断成熟和积累的结果, 而是对外现代化挑战的一种反射性回应。因此,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发展史而言, 特点有:(1)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更具有被动性和防御性。(2)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转型呈现急功近利的色彩。(3)实现中国现代化, 进行社会结构转型,从上层统治阶层到底层黎民百姓呈现出非自主性和非统一性,自觉意识严重缺乏的特点。(4)中国近代的社会结构转型同时也具有多重符合性的特点。在多种趋势的交织作用下, 近代中国即表现为从传统农业人口结构向近代工业城镇人口结构的复杂转型, 但又不能完全顺利完成这一转型, 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际状态, 出现了许多既非传统又非现代、既有传统因素又有现代因素的事物。

(三)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

刘伟认为表现为五种趋势:“ 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 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 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 体系演化的民主化; 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 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这些发展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发展的阻力和推力, 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 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 8。近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型。伴随着这一转变的, 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新旧结构的更替过程, 呈现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许檀揭示了“经济发展与人口结 构变动的关联性。作者估算,清代中叶山东城镇人口在140 ~ 180 万之间, 约占全省人口总数 4. 7%~ 6 . 0%,明显体现了城镇人口的非农业性质” 9。农村人口的兼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某一区域农民家庭手工业的普遍发展,乃是该区域从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与加工并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过渡阶段。

总上所述, 晚清民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整个民国时期新的经济结构所代表的利益关系呈上升势,旧的家族宗法经济在市场逻辑下不断解体,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新民主主义关系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断壮大。近代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推动着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市镇结构、社会群体意识等方面,在内部结构上完成了打破、重组、规范等一系列变迁。

除此之外,民国实质上还是一个‘军绅政权, 新的中央政府仍徒有形式, 在‘共和的招牌下, 國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 长期的政治衰退导致现代化迟迟走不上轨道。辛亥革命后建立现代型国家的任务并未实现, 所以继起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把重建国家当作最主要目标。高华认为“1928 年后建立的政治制度无法获得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认同, 最终国民党不能完成重建政治共同体的任务。独立自主的、能被社会成员在政治上、文化上高度认同的现代民族国家始终未能建立,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才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建成” 10。

近几年来学界发表的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变迁相联系的文章还有很多, 不少学者们还从历史人物、伦理道德、民俗符号、科举制度、教育科技、外交外事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分析它们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所处的地位和在意识形态中所产生的影响, 使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 版.第 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2.

2郑大华 ,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 转型[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5.

3[英] 杰弗里 · 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 势[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

4郑大华 ,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 转型 [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7-18.

5 江沛《近代交通体系 与华北城市新格局的演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6 刘纪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与地方宗族 组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优良社的 历史考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7 王先明《“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

8 刘伟.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

9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 人口的非农业化趋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0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J].战略与管理,1995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时代精神”论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分析:兼论治理理论嵌入的可能与边界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