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财务数据角度看小米公司属性

2019-08-16胡恽兰胡宏宋肖光杨邓芷鹤刘博宇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米制造业互联网

胡恽兰 胡宏宋 肖光杨 邓芷鹤 刘博宇

【摘 要】2018年7月9日小米完成香港上市,并成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企业。回顾小米十年的发展,市值从创业之初的2.5亿美元到现在的550亿美元,实现了近220倍的增长。小米集团作为一家优秀公司,社会对其属性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就小米集团长期依赖智能手机创造营收,就断定小米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对小米集团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推断出小米集团其实是一家互联网制造业公司。

【关键词】财务;互联网;制造业;小米

一、月活及毛利看小米互联网属性

多年来,通过手机和IoT设备,小米获得了巨大的用户流量,月活用户不断增长,即使2015年只有1.1亿月活,但到2018年底已经达到2.4亿。根据图1可以看到,2017-2018年小米月活人数呈线性迅猛增长,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互联网流量。小米不管是用户规模还是客户粘性,都达到全球一流互联网公司水平。

小米构建了新的商业模式,利用巨大的月活人数,积累巨额流量,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互联网收入。2018年互联网收入毛利达到103亿,占总体毛利的46.5%。一直以来,手机都是互联网收入流量的最大来源,IOT系统连接了2.4亿台各种设备,处于占据各种入口的阶段。虽然是低毛利率,但可以看到,该体系已经可以给小米米家、有品等电商带来巨额流量,小米目前电商50%以外的非小米手机用户应该就是这些IoT设备带来的。在未来物联网快速变现方式以流量为王的宗旨下,IoT体系必将保持用户的高速增长,进而实现互联网变现。

小米在资本市场一直较为活跃,经过多轮融资,小米有了更充沛的精力进行多元发展。小米的基本战略是以智能硬件为跳板,在占据一定市场流量的情况下,进行物联网扩张,逐步开发互联网市场。所以小米虽披着硬件外壳,其内心已然凸显了其互联网属性。

回归本质,小米的商业模式就是先通过手机和IoT设备获取流量,再通过互联网服务带来利润。小米的毛利增长逐渐开始依赖于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小米集团的互联网属性。

二、营收增长初具互联网属性

根据营业收入增长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小米集团2018年仅前三季度收入就已超過17年收入总额的13.84%,且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近三年保持增长趋势,2016年增长格外迅猛。虽在18年增长减缓,但已高于智能手机业务的增长速度。其互联网营业收入占比和真正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虽仍存在差距,但考虑到小米由硬件制造业企业转型的本质,即使其互联网收入占比不能达到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平均水平,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且毛利增长始终保持50%以上。大幅的增幅趋势让我们相信,虽仍带着制造业影子,但小米正朝互联网公司蓬勃发展。

三、估值趋于互联网公司

从市盈率来看,互联网公司的市盈率一般较高,比如百度、腾讯、阿里等,市盈率普遍超过20。但制造业企业偏低,制造业霸主美的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只为16,且很难达到互联网企业水平。若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市场上对小米较为认可的市盈率是22,可见小米已达到了互联网公司的普遍水平。

如果将小米视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进行估值,可从用户价值和互联网公司估值计算。小米上市时的估值543亿美元,略低于互联网公司估值的合理水平。但如果把小米当成一家硬件公司进行估值,按制造业企业计算方法折算小米的市盈率。按制造业估值,小米集团的估值将只有一百多亿美金左右,明显低于现在的估值543亿美元,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将其定位为制造业企业是不准确的,小米更趋于互联网公司水平。而且我们考虑到互联网服务市场竞争激烈,且小米公司转型时期较短,进入该领域时间不长,资本市场对其态度有所保留,因此该估值亦或存在一定低估的合理性。

四、小米属性的个人看法

市场上对小米公司是否属于互联网公司一直存在争议,毕竟就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其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仅占收入总额的不到10%,而智能手机收入占比却接近70%,与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又有所不同。但通过上述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只是因为小米在进入互联网市场时采用了迂回战略。在互联网市场已经一片红海时,小米借助于手机(硬件类)为平台,在吸引一定用户群体和流量之后,回归到做互联网公司的“初心”之上,以硬件为跳板,逐渐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务。综合财报数据、估值以及市场反应可见,小米公司的互联网属性已经有所凸显。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小米实际上是一家披着硬件外壳的互联网企业。

猜你喜欢

小米制造业互联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