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元情境与科技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019-08-16毛秀兰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毛秀兰

【摘 要】运用组织双元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双元情境机制、创新战略与科技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框架。研究拓展了双元情境的理论边界,并对信息时代下的中国科技企业创业创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双元情境;创新战略;网络关系强度;权力距离;知识流

一、引言

在大力推动“双创”的新时代热潮中,以创新为主导战略的创业型科技企业扮演着领军角色,各地陆续建立的创业科技园、互联网科技园和小微企业孵化园超过500多个。今天的新创科技企业既要多样创新,又要可持续成长,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成为其竞争关键所在。创新战略是对科技企业创新方向的指引,大都隐含着双重内涵。鉴于中国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的双重战略需求导向,双元情境如何通过改善创新战略实施来影响创业绩效值得让人深思。

二、研究假设

(一)双元情境与创新战略的实施

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均强调组织情境是影响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也即全员的战略行为匹配度决定了战略效果。那么双元情境如何影响创新战略的实施呢?创业型科技企业有机的组织系统正是多样知识创造、交流和利用的平台,双元情境为之提供了双重学习和矛盾思维的新鲜土壤。据此提出假设H1:

假设H1:双元情境对科技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假设H1a:双元情境对突破导向战略行为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假设H1b:双元情境对利润导向战略行为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二)创新战略与科技企业创业绩效

本文对创业绩效的界定是基于吴岩的财务与非财务绩效组合,如市场份额、投资收益率和员工数量、新产品发展速度等。他的研究对象也是创业园区企业的异质知识团队。据此可以推测,企业突破导向行为通过风险投资和快速研发创新来持续推出新产品、改革商业模式,利润导向行为通过挽留忠诚顾客、高效配置资源来保持稳固的市场份额和收益水平增长,二者的交互效应帮助企业产生可持续的创业绩效。据此提出假设H2:

假设H2:创新战略对科技企业创业绩效起到正向提升作用。

(三)创新战略的中介作用

双元情境是产生动态能力的源泉,但必须历经知识向行为转化过程才能产生效果,简言之,双元情境所创造的双元思维导向需要通过相应的创新战略实施来加强企业创业成效,创新战略是它们之间的纽带。据此提出假设H3:

假设H3:创新战略在双元情境与科技企业创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四)网络关系强度的调节作用

如果关系强度过高或过低,会诱导成员过度倾向于一种战略行为,最终导致战略实施偏离均衡。因此,企业应利用各种弱关系带来新思想、新方法,然后利用强关系将其整合转换为适合自身的战略,适度的强弱关系组合才是最佳选择。据此提出假设H4:

假设H4:网络关系强度在双元情境与创新战略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假设H4a:网络关系强度在双元情境与突破导向战略行为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假设H4b:网络关系强度在双元情境与利润导向战略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五)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

高权力距离会打击下属发散思维向上传递的积极性,却容易激励现有知识的改良设想,比如降低成本的新方法,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上级的认可而顺利转换为战略成果。相反,低权力距离是自我管理的理念,全员具备主人翁精神,敢于创新争优,不论是追求利润还是思想突破都不受权力的阻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5:

假设H5:权力距离在双元情境与创新战略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假设H5a: 权力距离在双元情境与突破导向战略行为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假设H5b: 权力距离在双元情境与利润导向战略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科技企业创业推动机制是跨层面的知识流动过程:从知识创造(情境)、知识吸收(网络)到知识转换(权力),再到知识利用(战略),最后到知识成果(绩效)。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假设模型:科技企业创业的知识流模型

三、讨论与展望

今天的新创科技企业既肩挑着“双创”的战略任务,又面对着生存与突破的双重挑战,已成为中国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棋子。本文通过整合前人理论,提出双元情境机制通過创新战略实施可能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是一种宝贵的组织资源。同时网络关系强度和权力距离在双元情境与创新战略之间可能产生调节作用,网络关系强度对利润导向行为可能产生正向调节,权力距离可能在双元情境与利润导向战略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He Z. L., 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4): 481—494.

[2] 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y and competitors[M].Free Press,1980.

[3] Andriopoulos C., Lewis M. W.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ten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managing paradoxes of innov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8, 20(4): 696—717.

[4] Gibson C. B.,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2):209—226.

[5] Wang C. L., Rafiq M.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K and Chinese high-tech firms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 25(1):58—76.

[6] Rodriguez R. P., Hechanova M. R. M. A study of culture dimensions,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in team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2014,9(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