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2019-08-16周菲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协调性产业结构

周菲

【摘 要】本文结合重庆、成都1997-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两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 重庆、成都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第二、三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其产业升级调整较早,优化效果也明显,第二、三产业已发展趋于较为成熟的阶段,转型非常成功。因此,重庆的第一、二、三产业还需要不断完善,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Chongqing and Chengdu Statistical Yearbooks from 1997 to 2017,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the two regions through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 elastic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a surplus of labor to transform eagerly in the first industry, and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till have a large employment absorption capacity. However, as the capital city of Sichuan, Chengdu has adjusted its industrial upgrading earlier, and the optimization effect is also obvious.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have got well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mature stage is very successful. Therefore,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Chongqing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ion

一、引言

成都作為四川的省会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务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已较为成熟。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发展速度惊人,但最近几年,其主导产业,比如汽摩产业,出现下滑趋势,重庆有必要结合成都的发展模式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能提高要素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最为活跃、最具有创造力,最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相互协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景建军(2016)分析了全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与国际标准结构进行分析。肖昕茹(2013)以上海、安徽和重庆分别代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的地区差异。刘安静(2014)结合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标准数值对重庆产业结构进行了评价。

二、成都、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一)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20.3∶43.1∶36.6转变为2017年的6.6∶44.2∶49.2,而就业结构从1997年的57.6∶18.3∶24.1转变为2017年的27.7∶27.0∶45.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3%降为6.6%,但就业人员比重才从57.6%下降为27.7%,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相比其他产业产值较低,但耗费劳动力较多;占地区生产总值40%以上的第二产业占用了不到30%的就业人员,主要是重庆的主导产业一直是汽摩、电子产品等第二产业,但近几年也出现了衰退的迹象;第三产业近几年来比例趋于协调,但第三产业能带来更多的产值,为实现重庆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也需要推动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

(二)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成都自1998年以来,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11.2∶45.1∶43.7转变为2017年的3.61∶43.19∶53.21,而就业结构从1997年的44.34∶30.75∶24.91转变为2017年的12.09∶36.37∶51.55,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减少了近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没啥大变化,由1998年的45.1%变为2017年的43.19%,就业结构比重由1997年的30.75%变为2017年的36.37%,有略微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43.7%变为2017年的53.21%,就业人员比重由2017年的24.91%变为51.55%,表明就业人员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渐高级化。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发展时间悠久,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两者的协调性已比较成熟,成都三次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对GDP增长贡献巨大,其产业升级调整较早,优化效果也明显,转型非常成功。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评价指标

为了避免单个指标测度的误差,本文选择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作为评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指标。

(一)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能很好的反映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结构偏离度=

重庆和成都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均在0.7左右,这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两个地区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

两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均呈现递减的趋势,说明两地区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有明显改善。相比较而言,成都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已快趋近于0,均衡度较高,而重庆明显一直高于成都,重庆第二产业还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的能力。

重庆和成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呈现递减的趋势,这说明重庆及成都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均衡,但重庆及成都的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越来越小,说明第三产业对劳动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弱。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能够从效益角度较好地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重庆和成都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在0.3左右,但重庆有递减的趋势,成都呈现递增的趋势。这说明两个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劳动力,并且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

重庆和成都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且重庆递减速度较快,但仍高于成都。成都市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趋近于1,这说明经历了产业升级和转移后,成都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基本达到均衡。相比成都而言,重庆市第二产业具有更强的吸纳就业能力。

重庆和成都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不大,但成都的下降幅度超过重庆。这说明成都第三产业的发展快速,吸纳了大量的转移劳动力就业;两个地方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趋近于1,越来越接近标准结构。

(三)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能较好的反映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的就业弹性=

重庆和成都的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差异较大,但基本都为负值,且成都市近二十年来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指数波动较大。由数据可知,重庆市及成都市第一产业就业总量持续减少,经济增长产生了就业挤出效应,剩余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产和三产转移,这主要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重庆和成都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基本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过程。就业弹性大于0说明对就业具有吸入效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具体分析重庆和成都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2007年之前重庆市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呈减少态势,而产值则持续增加,此后第二产业产值及就业则逐渐增加。而成都一直保持着第二产业及就业逐渐增加的趋势。

重庆和成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正,且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说明两地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强,第三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成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波动较大,且2003 和2012 年为负,主要原因是经济为正增长但就业减少,表现为就业“挤出”的效应。

四、主要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重庆和成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重庆和成都的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成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產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均比重庆成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对重庆发展得出如下建议:

第一,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鼓励农民建立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有潜力的农产业并结合现代化产业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第二,重庆的主导产业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因为汽摩、电子信息、成套装备等产业产量巨大,然而,重庆在这些行业的创新比较少,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很难维持长远的持续发展。重庆必须大力鼓励这些产业的创新,掌握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优势。第三,在第三产业方面,重庆应向成都借鉴,在法律、税收、融资、财政政策方面鼓励各服务业发展,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0.

[2]景建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6(01):60-65.

[3]肖昕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J].西部论坛,2013,23(03):83-90.

[4]刘安静,陈本凤.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5):72-73+75.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协调性产业结构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产业结构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