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19-08-16阮茜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

阮茜

【摘 要】旅游开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自我生存,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特定地域为研究单元,从资源赋存条件、资源开发优势度、市场潜力和开发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为筛选非遗旅游开发地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关键词】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它也是文化内涵深厚、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精神享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内在特质与人们的需求相符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区域旅游深度发展起著至关重要。现阶段,学者们主要针对单项或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具有整体开发价值,如何识别出适合发展非遗旅游的地域单元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实际中发展旅游业多以行政区为主要基本单元[1]。如果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条件不具备,旅游可进入性不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即使是一流的,也难以开发成旅游产品[2]。因此在旅游开发前,结合遗产地旅游发展基础和市场条件,对区域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进行整体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利益相关者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和规模提供依据,避免盲目开发。

因此本文以特定的空间地域为研究单元,从资源赋存条件、资源开发优势度、市场潜力和开发条件4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为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一、文献回顾

建立恰当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于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评价至关重要。就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资源要素条件(资源价值、资源品质、遗产生态敏感度)[3-4]、市场条件(游客体验、市场规模、市场定位、市场进入难易程度)[2,5-6]、目的地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交通区位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区域经济条件、开发效益)[7-8]等方面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观评价指标占绝对多数。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模糊评价法等定量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其中层次分析法应用最为广泛。

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以地域和类别为研究对象对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但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单项或单类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地域为研究单元的尚不多见。就这两类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其准则层与要素层大致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指标层与评级标准。

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建构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2.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目前已有的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基本上均为定性指标。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全部采用定性指标的效果并不好,因为非遗项目本身数量较多,再加上众多评价指标,对于专家来说,需要评价的单元多达几百项甚至上千项,数据过于繁杂并且评价难度非常大。

因此,我们依据保护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影响非遗旅游开发潜力的因素,参考前人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构建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其中包含6项定性指标和16项定量指标。

非遗资源赋存条件是非遗旅游开发的根本保障,资源赋存情况的好坏是影响非遗能否进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是非遗旅游开发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越大,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越高。规模与丰度是对一个地区非遗资源赋存情况最基本的反映,区域非遗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多,聚集开发的可能性越大,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越强。资源承载力是非遗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其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对于承载力较差的非遗,我们应侧重于对其静态性保护与抢救。

资源开发优势度是非遗旅游开发潜力与非遗旅游产品可塑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开发多样性主要通过产品衍生性与体验参与度来衡量;产品衍生性是指非遗转化为其他旅游产品和项目的难易程度,这是衡量非遗旅游化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高体验参与度的非遗有利于旅游深度开发,形成产品链。知名度与独特性是非遗能否激发旅游者兴趣,成为热点旅游吸引物关键因素;原真性决定非遗带给旅游者文化体验的程度。

市场潜力和开发条件则是从外部来考量非遗旅游开发的潜力,游客是旅游活动中的主体,非遗旅游开发应以客源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时序规模规划,本文通过区域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和人均停留天数来反映非遗旅游市场规模与效益的潜在优势,旅游服务满意度则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与重游意愿的重要因素。区域旅游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是非遗旅游开发的支撑条件,旅游企业规模、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支持力度保证了遗产地的可进入性和投资建设环境,旅游从业者是促进非遗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聚落和自然人文景区为非遗提供了一定的栖息地,双方可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2.1.2指标赋值

D1、D2、D8~D11等6项指标数据由专家打分获取,采用李克特量表确定每一指标得分,5分为很高,4分为高,3分为一般,2分为低,1分为很低。D5=区域非遗传承人数量/区域国家级或省级非遗数量(以下非遗均指国家级非遗或省级非遗)。D6=(5a+4b)/区域非遗数量,其中a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数量,b为省级非遗保护基地数量。

式中f和m分别为手工艺类、表演类和民俗节庆、民间文学别的数量;依照我国主要旅游旺季时间段4—10月来估计,手工艺类和表演类的适游期为1/2;民俗节庆和民间文学以具体活动天数计,适游期为n/365。D12可利用百度、谷歌、雅虎三大搜索引擎分别以非遗名称为关键词,在同一时间进行搜索,计算区域每项非遗在三个网站搜索到的网页篇数的平均值,再对区域内所有非遗求平均。D17为当地星级饭店与旅行社数量之和。D18=5g+4h+3i,g,h,i分别为航空站点、铁路站点、高速公路的数量。D19=5x+4y+3z,其中x为5A级景区,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数量,y和z分别为4A,3A级景区数量。

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

2.1.3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设计出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的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邀请10位旅游管理专业和历史文化专业的专家,按照九级标度法对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以构造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Yaahp软件对10位专家所形成的判断矩阵,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CR<0.1),剔除1份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得到满足一致性检验的9份问卷;再运用几何平均法综合问卷得到群体判断矩阵,通过上述软件计算出各指标权重。

2.2 评价模型构建

采用权重评估模型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E表示某一区域非遗旅游开发潜力指数;Wi表示为评价指标i对应目标层的权重,Xi由为评价指标i的得分值,n为评价指标总数,由此计算出区域非遗旅游开发综合评价指数。

在对区域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分等级评价时,根据数据标准化方式的不同,分类方法可采用聚类分析法或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的旅游資源评价等级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总分,将区域非遗旅游开发潜力分为5级,得分在0.90~1的区域为五级旅游开发区域,得分在0.75~0.89的区域为四级旅游开发区域,得分在0.60~0.74的区域为三级旅游开发区域,得分在0.45~0.59的区域为二级旅游开发区域,得分在0.30 ~0.44的区域为一级旅游开发区域,得分在0~0.29的区域不参与评级。其中,五级旅游开发区域称为“特品级旅游开发区域”,五级、四级、三级旅游开发区域通称为“优良级旅游开发区域”;二级、一级旅游开发区域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开发区域”[8]。

三、结论

本文从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入手,选取22项指标构建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得到了相关指标权重,后续可选取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同时,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一定依据,促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刘敏,刘慧娣.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03):92-98.

[2]张希月,虞虎,陈田,王新歌,王甫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08):997-1007.

[3]顾金孚,王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09):793-795.

[4]尹华光,彭小舟,于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6):101-106.

[5]鲍勃,迈克切尔.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吴媛媛,颜节礼.苏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5):157-162.

[7] María B. Evalu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Cultural Festi

vals[J].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2012, 3(4): 235-244.

[8]陈炜,陈能幸.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1(10):83-86.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