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汉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8-16龙轶群曾钊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龙轶群 曾钊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其中“汉服复兴运动”的扩展,正是我国新一代青年文化自信的体现。近年来由于汉服群体的“喷井式”发展,汉服制衣业亦在迅速发展,可与此同时,该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分析我国汉服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尝试对该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帮助汉服业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汉服产业;现状;对策

一、现状分析

随着“汉服热”愈演愈烈,我们早已对街头上身着汉服的青年见怪不怪。汉服爱好者群体的扩大,使得汉服正成为中国服装产业中不可小觑的“蓝色海洋”。2003年,当第一个身穿汉服发男子走上街头时,也许很难想象十几年后的今天——穿汉服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目前整个汉服产业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1、种类齐全,但形制依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由从前的无从寻觅到现在的百花齐放,汉服制品的样式已十分齐全,诸如:深衣、直裾、直裰、道袍、圆领袍、曳撒、大氅、曲裾、袄裙、披风、斗篷、短打、襦裙、褙子、中衣、中裤等各种不同形制的汉服,均有众多商家参与制作。汉服的周边配套产品:冠帽、假发、发带、簪子、义领、抹胸、披帛、腰带、荷包、扇子、手帕、宫绦、云袜、靴履等等,也都发展了起来,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系列。

雖然汉服产业体系基本健全,现代汉服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可依然十分混乱。在当今的汉服群体内,还没有形成关于款式、布料、制作花纹等的统一标准,为全体同袍认可的汉服体系仍然处于商讨拟定阶段。而同袍们对于汉服形制的意见不一、莫衷一是,从汉服吧、汉服商家吧的各种汉服扫盲、辨析,乃至“B站”弹幕、微博评论中的各种意见争论可见一斑。这种混乱局面的形成,严重影响了汉服商家的发展。一些较老商家或者较老款型的服饰,不断被人标上形制不对的标签。公正地说,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任何对汉服商家的划分、定义都是有失公允的。

如何确定汉服的款型、面料、工艺、纹饰,约定汉服的放量、布幅、袖型等细节,是汉服产业目前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价格普遍偏高,现货库存较少

和前几年的汉服生产主要由人工裁剪不同,现在的许多汉服商家已经开始采用部分机械化的生产,但由于近年汉服需求陡增,现有的产能无法跟上,且汉服生产比较特殊,与普通时装采用立体式裁剪不同,汉服采用的是平面式裁剪,一般的制衣工厂对汉服的生产流程并不清楚,而大工厂又不愿为“单量少”的汉服改变裁剪方式,因此汉服商家重新招人、找工厂磨合都需要一个反应时间。

同时由于汉服相对于普通时装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其单品更新速度快,这就导致了汉服商家在生产同一种款式的汉服时必定不会生产太多。每种款式的汉服单量较小,服装设计费用高,面料定制、服装做工的边际成本较高,汉服制衣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是当今汉服价格普遍偏高的重要原因。

好在随着汉服人群渐渐扩大,也催生了部分能走大单的汉服商家,200以内的“白菜价”汉服并不少见。但正如前文所述,现今的汉服制衣业产能无法跟上陡增的需求,“白菜价”汉服虽多,可产品现货较少,而预定成品工期普遍较长,以《律吕迢扬》为例,其一套汉服的工期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价高期长”的汉服业现状吓退了不少想穿汉服的学生党,这就让几十元、百元一套无需等工期的的山寨汉服应运而生。山寨汉服的泛滥无疑侵犯了原创商家的既得利益,同时也不利于汉服制衣业的长足发展。

如何降低汉服生产的成本、缩短汉服生产的工期,同样是未来汉服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初具规模,但规模尚小

据汉服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汉服商家已分布全国28个省、直辖市,涉及全国82.35%的省级行政区。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四川是其主要分布区域,并且每个城市的商家数量依然在不断提升,2018年广东有141家,浙江有116家,江苏有110家汉服商家,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且据中国汉服网估算,2018年,整个汉服产业的年销售额已达10.87亿元。可见我国汉服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然而,这与全国服装产业相比,无疑是沧海一粟。智研集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服装行业市场全景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服装产业2018年销售额达到3.08万亿。传统时装行业的龙头企业雅戈尔,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96.35亿元,是整个汉服产业的近九倍。

由此观之,汉服产业仍然处于相当弱小的成长期,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在较低层次。

二、解决对策

面对汉服产业现在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该产业进一步优化发展,整个汉服产业界需要有一些宏观的策略,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1、出台统一标准,规范汉服形制

正如前文所述,建立统一的汉服体系和标准,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单单依靠某些人、某些团体、某个商家是难以做到的。好在随着“汉服运动”影响的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2018年4月8日晚,中央共青团在微博发起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的号召,并在4月17日召开了第一届汉服文化研讨会。“汉服运动”官方化和研讨会的召开,无疑为汉服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笔者认为,汉服商家们可借助汉服文化研讨会的契机,号召有影响力的汉服商家或者汉服社团的中坚人物牵头,建立一个日常研讨和沟通的组织,并广泛吸收诸如对服装制作、服装历史研究、礼制研究有所建树的人员,在1~2年时间内,制定出一个较为可行的标准草案,然后选择部分商家推广落实,在实践中发展和改进,最后借助官方渠道,如“中央共青团”的推广,促使其体系和标准的形成。

统一标准的形成无论是对于商家,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2、专业分工,规模化生产

当前汉服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为混乱的阶段,很多汉服商家虽然已不像从前一样——不仅要自己设计汉服,同时也要自己完成汉服制作(现在大部分商家只是自己负责设计,制作由制衣工厂完成),但现有的汉服制衣工厂规模较小,生产效率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汉服价格普遍较高,工期“遥遥无期”。

要想解决汉服价格普遍较高、工期过长、产能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势必需要一个或更多大型的汉服专业化生产机构的出现。这样汉服商家只需要一心一意设计汉服,无需考虑招人、联系工厂生产问题。商家和工厂各自分工,汉服生产更加规模化、程序化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汉服的生产成本,缩短制作工期。

当然不可否认,在未来汉服一定依然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大厂商的进驻必然会带来更多物美价廉的汉服。

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汉服市场

目前,我国汉服群体已达200万人,但对于全国的14亿人口而言依然是极其小众的群体,而汉服产业的发展,离开庞大的人口基数则无从谈起。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推广,汉服社团、现有汉服爱好者的传播,中央共青团等官方媒体的推动,继续增强汉服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进一步扩大汉服市场。

只有汉服市场的扩大了,才会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公司进驻,增强汉服产业内的竞争,增大生产规模,推动汉服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宇轩.汉服当下的市场潜力与营销手段[J].财经界.2016

[2] 刘欢.汉服文化的产业链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房媛.汉服运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