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编写《获鹿镇四街志》的所思所想

2019-08-16敦树森

档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愁

敦树森

2015年6月,鹿泉区四街双委会的有关领导邀我为家乡写志,家乡人的需求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欣然允诺。从2015年7月《获鹿镇四街志》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始,到2017年底批准付梓出书,历时两年半的时间,从收材、座谈、修改的整个过程,困难与希望同在,问题与办法同生。下面是我编写四街志的一些所思所想。

一、用心编写靠近当时的历史

志,“志者记也”。它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郡、县有志,右也。街(村)写志,新也。加之没有乡、镇志可供借鉴,对于编写《获鹿县四街志》遇到的困难首要是记载、留存的档案资料少。获鹿县解放前(包括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凤毛麟角,四街在建国后成立,没文化的劳苦大众掌权后,只注重劳作无力记载也是事实。即使后来有了档案的记载也是内容浅而少,为记好、编好《四街志》必须掌握第一资料。为此,开始的前三个月,查阅了鹿泉现存的四街形成的全部档案,并做了详细摘抄。第二、亲身经历者在世的越来越少,给编好《四街志》带来很大困难。如当年领导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健在村干部多不在世,调查取证难。第三、区域内的文物古迹随着城区的改造,文革运动的破坏,代表南关人、四街人的古建筑南关、南关阁、潭沟圖(又叫玉皇阁)、准提庵等关、阁、庵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道路拓宽和经济建设所淹没。连清朝光绪年间《获鹿县志》记载的“南关外元帝庙下的太平桥、玉皇阁外的偃虹桥”等出进县城的桥梁也因种种原因而不复存在。给搜全、编好《获鹿镇四街志》在文物方面造成困难,但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搜集素材。

用心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搜寻、查找历史典籍,直录原貌,如县城南关,我们就从1998年出版的《获鹿县志》和其他志书中找到并甄别抗日时期的二层楼阁,新中国建立前与国民党军争夺老城池没有楼阁只有门洞的南关原图。二是请进来、走出去。为了更准确的编好街志的水利、军事及建国前的商业、公私合营及街道的名称、画面等都把相关人员“请进来”,召开专门的座谈会,解决了不实的传言,形成统一的意见。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为弄清建国初期县、街(村)组织文化扫盲班的详情,找到九十多岁的张书妮和八十来岁的肖印九家进行走访,记录下四街村在全县第一次、二次文化扫盲时的情况和参加的人员。打电话邀请本街的宋素君了解四街早期兴办“育红班”“学前班”情况。走访本街骆女海老人,提供了四街办“花会”的情况。三是通过文物爱好者、文化人崔巍先生珍藏的明清、民国时期潭沟街锦泰花店的进出货单和泰和玉账本铺的账本,用少数文物窥见潭沟街昔日的繁华。村民张文中、刘会敏夫妇珍藏的发黄的来往书信上盖有“四街人民政府”的红彤彤的印章,为我们苦苦寻找“获鹿县第一区第四街人民政府”的来历,这封红色文物提供了依据。

二、秉笔直书街人街事

秉笔直书是编史修志必须遵从的最高原则。名人章学诚认为:史体纵看,志体横看。尤其是志书,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平列叙事,都在记述的范围之内。譬如涉及《获鹿镇四街志》“党组织”这一节,就遇到了绕不开,必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事情。根据四街当时的街情,为加强党支部的力量,加快发展的村办企业,在2001年2月,由中共鹿泉市获鹿镇党委研究决定委任镇里干部段某某直接任四街党支部书记并主持工作,七个月后,又据具体的变化情况,免去其支部书记职务,返回镇里工作。短短的七个月时间,对于段某本人来说只是自己整个工作历程的一小段,但它是四街党支部组织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秉笔直书按职务、按时间写入志书。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四街的党支部成员要由大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上级党委任命。2006年4月四街村全体党是、员对支部成员的候选人进行投票选举,结果只有高某、李某两位候选人达到法定的票数,上报获鹿镇党委批准,四街党支部的历史上实际产生了“二人支部”。对于这种情况,只要符合党的章程和规定程序,志书里的记载不夸大、不缩小。还有一事在村志编写中产生分歧,就是全街的党员人数。在中共获鹿县委卷宗里,有份“城关(镇)四、五区一九五五年党员登记表”,其中四街的党员共有十六名。我们把这十六名党员的姓名全部抄回,其中的“王成云、王秀荣、如蕙芳和张景华”四位党员的姓名全街人包括多年在支部、村委会工作的同志都不认识。有人认为不可靠,不应入志。我们经反复查看党员登记表里的信息,两位是小学教员,一位是国营商店的店员。把它放回一九五五年的当时,分析认为:县城解放不久,各个单位的党员人数少,把党员编入当地的党组织是常有的事。加上档案馆里的中共党员登记表是组织人事档案,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由此认定:王成云、王秀荣、如蕙芳和张景华四位同志是一九五五年四街支部在册的四位中共党员。

三、用志书记住美丽的乡愁

村(街)志是县志、乡(镇)志的补充、延伸和具体化。其一关一阁一庵,其一街一巷,其一肉一汤都是人们难以忘怀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我生在四街,长在他乡,十几岁便入伍参军服兵役,转业后在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厅(省委办公厅)工作,后在省直其它厅局工作至退休。这次主编《获鹿镇四街志》,带着深厚的感情,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在章节内容的设计上见真情,在字里行间透着温情,铸写留得住乡愁的村志。

一是广征博采。用“井”字街(一横:海仔沟街、顺城关街;二 横:潭沟街、冷庙街;一竖:南关大街;二竖:九江口街)为棋盘,以区域内“老字号”商铺为棋子,写活获鹿“清明上河图”,再现“旱码头”的历史辉煌。讲起“旱码头”,那是每位获鹿(鹿泉)人的骄傲,更是在县城内的南关人、四街人引以为豪的代名词。明清时期,获鹿形成集东、西、南、北的货物集散中心,从而冠以“旱码头”。旱码头的歌谣,展现出“三省通衢美鹿泉和熏门外醉南关;码头铭旱商潮涌,海仔顺城铺百连;套院潭沟驼影乱,胡场川店马车喧;勤技百业民风厚,冷庙曾经逛旧年”的商贾如云,“日进斗金”“山海纽带”的历史辉煌。

二是厚今薄古。以四街双委会的自身建设、重要活动为经,以四街百姓战天斗地夺高产、亦农亦武的“四街民兵”、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镇队联合办商业的“兴华商场”等典型事例为纬,展现四街人听党话、跟党走的生活历程,留住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建国后的四街,有许多让人啧啧称赞的大事。建国后百姓吃饱饭成为头等大事,四街的社员在上级的号召下,修源泉、挖引岗大搞水利建设,粮食亩产一年比一年高,从1961年的230斤,到1970年跃升到557斤,跨过了“长江”。记者采访后以“四分田地闹革命”为题刊登上《人民日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大青年,响应毛主席“要大办民兵”的号召,组建机干民兵并组成“尖刀班”。经县武装部和驻军的正规训练下,在1965年石家庄军分区的“民兵比武的大会”上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的肯定和赞扬。回到县城时在火车站受到县领导的接见。自此,县里多种会议让四街民兵表演和护衛,“四街民兵”自此名扬全县。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期,私营商业兴起,出现了商业企业联合体,规模最大的是城关镇与四街大队联合建造的“兴华商场”。被《获鹿县志》标为“石家庄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体商业企业”,是县城向阳大街百姓最愿意逛的商场之一。用文字载入《获鹿镇四街志》,让人们看到四街的先人们奋斗、辉煌的历史,更加热爱所在城区和自己的家园。

三是用镜头对准历史,让今人直观画面。穿越历史的隧道,感受不朽的篇章,跟随时代的变迁,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照片是单一的、静止的,用意把它们组合,让其产生强烈的时代脉动和进步。从农耕的古老工具到联合的收割机械;从潭沟街花店的进出单、账本铺的账本,到镇队共建的兴华商场的矗立;从准提庵的破旧老殿到窗明几净的三四街小学双层教学楼的再现;从四街老区到全街建设的美丽规划,幅幅照片定格在《获鹿镇四街志》的志书里。同时,经过村志办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全了四街村历任党政“一把手”的全家福,也挖掘、补齐了四街村委会的历届印信。他们一张张沧桑和娇嫩的脸庞,一枚枚红彤彤的印章,代表着四街村走过的历史脚步。

《获鹿镇四街志》一书,在区、镇领导重视、四街双委会鼎力支持下,在四街百姓的协助下,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于2017年12月正式付梓出版了。作为阶段性工作暂告一段落,身虽离开但思乡之情不减,我想用连续剧《记住乡愁》结尾词权作我此刻的心情“梦里往来一千遍,珍藏思念寄一份祝愿,愿故土愿亲人永平安”。

注:作者为原河北省档案局(馆)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乡愁
蛙声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