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关问题研究

2019-08-15路永华朱晓荣

物联网技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智慧管理城市管理智慧城市

路永华 朱晓荣

摘 要: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发展的一些难题,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球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宏大,且无先例可循,为确保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确保标准体系、法律法规先行,加强统一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需求为前提,以应用为主导,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加快人才梯队建设,转变城市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措施。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技术;智慧管理;全球城市化;科学规划;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9)07-00-04

0 引 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2015年,城镇化率从42.99%上升至56.1%,截止2015年底城镇人口[1]已达到74 916万人。预测,2030年

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也就是说以后每年将有

1 000多万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各种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而建设智慧城市是破除“城市病”的困扰,实现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资源合理分配,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使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智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实践阶段,还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相关技术不过关,建设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未知的风险,因而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有关问题,有助于规避未知风险,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1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2010年之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处于萌芽阶段,在此期间浙江省宁波市首先在政府的全面推动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其后其他地方城市纷纷效仿,在“十二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株洲和佛山等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2016年,我国确定推动八大产业技术创新,其中便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又新增100个“新型智慧城市”的相关试点。截止2017年底,全国全部副省级以上城市、89%地级城市、47%县级城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到2018年初,全国已经有将近700个城市确定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试点。《2016—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的数据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已全面展开,部分相对发达的省市已进入初级建设阶段,其他城市也開始进入设计与规划阶段。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分为3批,其建设模式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型、智慧产业建设驱动型和智慧城市应用建设驱动型[2]。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类项目数量最多,智慧基础设施与智慧保障体系类项目较少,智慧产业类项目最少。总体来说,现阶段各个城市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主要有: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基础数据库以及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领域。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达到万亿规模,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急需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康高效的发展。

2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发展定位不明确,缺乏总体协调规划

现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推进期,全国大概有7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大多数城市没有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设施和资源等进行详细分析,准确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而是沿袭传统建设思路,造成当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建设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城市特色,没有凸显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没有形成城市之间优势互补,限制了城市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多个行政部门分头推进,这些部门因行政职能划分和可调配资源的限制,往往从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难免出现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和系统重叠等乱象,甚至出现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2 智慧城市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标准体系不完善

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有关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各个行业各自为政,无法统一协调和约束建设行为,资源不能整合共享,信息不能互通。智慧城市建设覆盖的领域广,涉及的专业技术多,目前技术标准和评估标准不统一,从而不能有效约束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造成不同行业和不同系统之间接口方式、数据格式、通信方式等不同,从而使信息不能有效互连互通。

在信息建设方面,城市各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法律法规方面没有硬性规定,各个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大量信息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在管理方面,城市内部行政分割,管理比较分散,从而使各管理部门横向协同比较困难,在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的情况下,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

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12年国家颁布了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本,公布了三级指标体系共57个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等各个方面,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但是建设指标体系相对还是比较粗略,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信息接口以及共享机制在指标体系中没有体现,各个指标的比例权重也未细化,较多指标内涵和目标较模糊,建设标准、建设方法以及后期的验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明显滞后智慧城市建设。

2.3 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

国家层面的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还未出台,大多数省市也未出台本省市智慧城市的规划,但全国有大约70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城市还没有进行前期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更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就竞相上马智慧项目,立马施工,从而使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一哄而上的现象。甚至有些城市当政者把智慧城市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用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来对外显示建设成效,忽略真正的市场需求,忽略利民便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从而使城市建设的智慧系统功能与市场需要不相匹配,相去甚远,使改善民生,利民惠民成为一句空话,导致设备不能物尽其用,造成资源浪费。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以及研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研发和创新能力依然比较弱,核心技术大多数还都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中,信息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依然比较高。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超过80%。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较多,企业技术和经济实力相对还较弱,从而限制了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但是信息技术研发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风险也比较大的领域,民营企业由于大多追求短期利益,大多采取模仿抄袭或者拿来等手段作为自己企业技术发展路线[3]。模仿抄袭对于国内自主创新氛围的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密,其发展空间将越来越窄,拿来的技术和产品还会给我国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信息安全的隐患,使国家信息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3 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是对城市功能和作用的重新发掘,对城市资源和功能的重新整合建构[4]。针对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着眼全局,建立法规,科学规划,以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突出城市特色,对各个系统进行智慧整合,统筹规划,对症下药,实现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统一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智慧城市建设既关系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也会对以后城市规划建设产生影响;既关系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也会对国家总体战略产生影响。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从国家到地方,对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间的发展要统筹协调,切实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引导[1]。

首先,国家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要确定总体目标,做出总体规划,制定关键领域的实施措施,督促中央各部委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加强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

其次,国家应该依托大城市群,比如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明确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层级体系,加快城市群建设,从而使经济结构转换的实现有序和互补,形成区域优势;

最后,城市内部需要结合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历史和现状做出规划,重点突出城市特色,优先规划建设基础性或示范性智慧项目,突出城市优势和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和重复建设。

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范例大多都是从发挥本地传统产业优势,解决自身发展短板两个方面入手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例如:斯德哥尔摩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针对此难题,它重点发展智慧交通,解决了城市交通不畅问题,减少了能源消耗;阿姆斯特丹针对本市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等问题,重点发展了智慧环保,倡导低碳生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北京基于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重点发展物联网和感知北京项目,打造世界城市和信息枢纽;深圳依托其新兴的现代化都市,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比较多的优势,重点发展移动、电信、广电三网融合和智慧产业,促使各种生产要素智慧融合,由此逐渐催生出新的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从而使深圳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区,智慧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宁波利用其沿海港口城市,海上交通比较便利的优势,重点进行智慧港口建设,发展智慧贸易产业链和港口物流产业链,大大提高了港口作业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克服了宁波自然资源匮乏的劣势,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和资源配置中心。这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目標都是要么着力解决阻碍自身发展的问题,要么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3.2 完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可以使在建的和将要建设的智慧城市的各系统,以及其子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加合理和高效。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可以使政府以及其他城市建设相关方了解城市建设进程及效果[5]。技术方面,国家应该确定专门的机构制定技术标准,例如接口方式、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等,从而使各行业、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能有技术基础。管理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各行业、各部门必须按技术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且明确那些信息和数据必须共享,根据不同信息和数据的特点,制定更新周期,确定信息和数据共享的层次和范围,对于确实不能公开的信息应该由单位申请,有关部门批准;对于不进行信息和数据共享或人为制造信息孤岛的单位和个人明确处罚办法。

2012年住建部虽然颁布了智慧城市试点标准体系,但此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此国家在完善标准体系时考虑以下方面:

(1)以城市建设和信息技术标准等为基础,统一规划协调,修改旧的标准,增添新的城市建筑和信息技术标准,形成新的有前瞻性的综合性的标准;

(2)在确定标准体系指标时,由国家统一建立国家标准,各地也要根据本地情况建立地方标准,行业内部也要建立行业标准,但原则是国家标准是共性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在满足共性标准基础上增加的特色指标和创新指标;

(3)制定的标准体系一定要遵循可量化性、实用性。综合标准的制定应该按照国家政策、产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产品(服务)、消费者等环节进行,并且要综合考虑标准体系的体系性和延续性[6]。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技术兼容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要处理好技术标准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统一先行的原则,为智慧城市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保障。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完善智慧建设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保障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

件[1]。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进程,尽快完善或制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制定,增加我国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相融合的标准体系制定的话语权[7],为我国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争得一席之位。

3.3 以需求为前提,以应用为主导,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需求是一切发展的源动力,智慧城市建设也不例外。智慧城市建设也要以需求为前提,以应用为主导,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通过自由竞争来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应用,从而实现智慧增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定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实际应用需求的关系,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走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误区,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惠民利民的目标;其次,给予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有关政策和市场化的竞争激励下,由企业根据应用前景和实际需求来主导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如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避免出现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最后,智慧城市建设是为了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所以要充分体察和反馈市民的感受,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在智慧项目推广和普及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产业化、生活化的手段,引导市民认识和使用智慧项目,提高市民对智慧项目的认同感。

3.4 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就是用物联网、云計算、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它的建设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成为知识中心和创新中心[8],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智慧城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达到智慧和前卫,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1)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为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软硬件环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内外环境;

(2)加强技术研发关键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整合国内省内技术研发力量,加强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创新奖励、住房福利、人才成长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梯度建设计划和政策,培养壮大一批掌握智慧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梯队,为创新应用、技术研发和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5 转变城市管理和服务方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转移,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和技术已经难以应对,转变城市管理和服务方式也就成为必然选择。在技术上,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效率和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提高城市容纳人口的能力,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3]。例如:借助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可以实现人和物在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高效流通;借助智慧医疗和智慧社区可以方便市民看病和生活;借助智慧教育可以实现家校联系,方便家校互动,增加了学习的便利性;借助智慧水务和智慧电力可以实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但要治理“大城市病”,发挥智慧城市的最大功效,还需要转变城市管理模式,建立高效、互动、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服务机制,使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高效协调运行。例如:建立路况和气候等动态信息数据库,可以为出行者提供天气变化、道路拥堵和停车位等信息,出行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出行以及出行路线和出行方式,避免拥堵,提高个人出行效率;借助智慧信息平台,可以主动征询市民意见和响应市民需求,促使城市管理者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服务者,实现城市决策的高效率和人性化。总的来说,城市管理应该由政府主导,以服务为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智慧技术,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多维度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系统,全面感知城市状态,实时掌控城市运行,及时反馈市民需求和外部变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

3.6 总结试点城市建设经验,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2013年10月,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南京等2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智慧城市试点在全国全面展开,截止2016年,已经有超过400个城市成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9]。进行试点建设的城市根据其需求和特点,分别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类、能源类、民生类、信息安全和城市管理类智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建设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急需理论界对其建设的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各试点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予以推广,研究其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探讨其失败原因,以警示后续建设者。

4 结 语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处于世界的前列,世界范围内可供借鉴的案例不多。近几年虽然有关智慧城市方面发表的论文比较多,但质量不高,真正能够帮助解决实际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就更少。智慧城市建设是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急需学者系统的、更加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实时的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成果,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尽管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是全球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0]。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宏大,且无先例可循,所以在建设时要确保标准体系、法律法规先行,加强统一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需求为前提,以应用为主导,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加快人才梯队建设,这样就可以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姜军,苏艳飞.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6,32(3):144-149.

[2]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8):34-39.

[3]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6-12.

[4]刘士林,马娜,赵思雨.标准化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路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49(8):1231-1236.

[5]王广斌,张雷,刘洪磊.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53-160.

[6]田为兴,何建敏,申其辉.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及其应用的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2):44-49.

[7]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74-80.

[8]田甜.多管齐下念好智慧城市经—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J].经济,2014(7):8-11.

[9]侯晓坤.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2016(9):19-22.

[10]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4):1-7.

[11]甄峰,秦萧.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44-50.

[12]王芙蓉,窦炜,崔蓓,等.智慧规划总体框架及建设探索[J].规划师,2013,29(2):16-19.

[13]罗静.以地理信息为载体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框架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5,22(4):13-16.

[14]王璐,吴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比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5):34-37.

[15]曾大涛.发展中国家政府管制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D].南宁:广西大学,2018.

[16]周恩毅,代昕.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1):25-30.

[17]齐鸣.认證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石[J].质量与认证,2017(10):35-36.

[18]葛蕾蕾,佟婳,侯为刚.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行政管理改革,2017(7):40-45.

[19]姜德峰,齐瑞瑞.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评估[J].电视技术,2013,37(14):4-5.

猜你喜欢

智慧管理城市管理智慧城市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慧管理浅谈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数字城管
博物馆的智慧保护和智慧管理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