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

2019-08-15吴志平

湘潮 2019年5期
关键词:电力机车株洲中车

吴志平

曾几何时,株洲仅为一个7000人的县辖小镇。然经70年接续奋斗,而今的株洲已然跃升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它的变迁,完美诠释了当代湖南工业的发展,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功样本。

工业春天的到来

株洲地处湖南中部,湘江穿城而过,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交会于此,东联沪杭,北通京汉,南连广州,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南北通衢”之称。株洲境内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煤炭储量2亿多吨,铁矿石储量1亿多吨,高岭土储量2亿多吨,有各类矿产地341处。它曾是民族工业梦想的承载地。但株洲工业的春天,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真正来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幕就此拉开。1951年7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同意,株洲撤镇建市。

从一开始,株洲市委、市政府就充分意识到:如果没有工业,就没有城市;办工业不能迟疑,不能被动。为了摸清楚株洲的“底细”,市委、市政府组织人马,在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情况下,早出晚归,凭借双腿踏遍了株洲的每一寸土地。哪些地方地势平坦,哪些地方地形险峻,哪些地方常年没有洪涝灾害,哪些地方容易遭受洪水侵袭……通过一段时间的勘察,市委、市政府将株洲市的山岭河段、地形地貌、山脉走向、常住人口、河流水文、历年洪水淹没程度等情况摸了个透。这为后来规划株洲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執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株洲因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与资源优势,被确定为新中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株洲人民建设工业城市的激情燃烧起来。这时,国家计委和有关部委决定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国营三三一厂、六〇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等4家骨干企业,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冶炼厂、株洲车辆厂、化工厂、玻璃厂、钢筋混凝土轨枕工厂(桥梁厂)、苎麻纺织厂、机车修理工厂以及株洲铁路编组站等8个大型项目,安排在株洲。这些企业挺起了株洲工业的脊梁,为株洲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株洲重点建设大工业城市翻开了新的一页。

株洲工业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筑巢引凤栖

随着各大型工业企业陆续进驻株洲,如何做好新城区总体规划,如何为各路建设大军提供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上了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日程。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作出了关于城市建设与支援工业建设的决议,明确了以工业建设为全市一切工作中心的方针,提出了围绕大工业大办地方工业的战略思想,号召全市人民“把株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当时,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利用和改造旧城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利用株洲的地理交通优势,发展重工业。凡来株洲选址建厂的企业,全力为其提供便利。1955年,经国家建设委员会审查,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得到批准。这个规划的出台,绘出了株洲市总体建设的第一个宏伟蓝图——以旧城区北郊钟鼓岭至学堂冲一带作为城市的中心区;以石峰山以北用于冶金、化工、农药生产,组成清水塘工业区;以铁路编组、机车修造为中心组成田心工业区;以机车车辆厂为中心组成宋家桥工业区;以三三一厂为主体组成董家塅工业区。

建设工业城市,先期工作复杂而又艰巨。当时,根据“一五”计划规划上马的国有大型企业,如株洲发电厂、六〇一厂、株洲洗煤厂、三三一厂、田心机车车辆厂、株洲车辆厂、株洲冶炼厂等都是大型重工业企业,尚没有一家大型轻工企业前来落户。重工业工厂男职工多、女职工少,很多男职工为找不着对象而发愁。当时,有人与市长吴占魁开玩笑:“你一个当市长的,可要注意别人问你要老婆啊!”

为了解决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株洲市委、市政府开始想方设法引进轻工企业。1955年,时任苎麻纺织厂筹建处主任的任惠民从长沙来到株洲,与吴占魁市长谈起苎麻纺织厂在长沙建厂的一些困惑。吴占魁一听,立即动了心思。“我看,你们苎麻纺织厂趁现在还没有动工,赶快把厂子建到株洲来,我这里的条件不比长沙差,要电有电,要水有水,交通条件好,离长沙近,大工厂多,技术力量雄厚。你们要是来株洲建厂我们举双手欢迎,你们要什么条件,我们给什么条件。”任惠民年富力强,办事认真。他听吴占魁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答应先在株洲看看情况。经过详细的前期考察,苎麻纺织厂最终将厂建在了株洲。

在火热的建设热潮中,株洲工业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1954年10月,三三一厂主体建筑工程全部竣工。1957年9月28日,株洲发电厂第一台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1958年4月1日,六〇一厂正式投产,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家现代化硬质合金厂、从此结束了我国硬质合金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历史。1958年8月15日,苎麻纺织厂正式投入生产。1959年9月8日,株洲洗煤厂举行盛大的投产典礼仪式。1960年,铅冶炼系统建成……

就这样,大厂带小厂、重工业带轻工业,株洲逐步成了大、中、小型企业集群齐备,拥有机械、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电子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成了江南的工业重镇和国家重要工业城市。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根据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安排,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即仿制成功的M-11型活塞航空发动机,国内型号50发动机)的试制工作落到了株洲三三一厂头上。

1954年4月。50号发动机的全部资料到达三三一厂。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三三一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克服各种困难,日夜拼搏。没有宿舍,大家就借住农舍,或在工坊栖身;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连帮助突破分气凸轮轴加工关键的两位苏联专家也是连续十几个昼夜紧盯生产现场;众多一线生产骨干更是“任务不完,不出工房”。在研制期间。工厂先后修理了M-11型活塞航空发动机575台,制造各种零部件322种(占全机零件总数的55%),其中有251种经过装机试车或外场使用。

第一代航空人的汗水与智慧,换来了丰收的硕果。1954年7月26日,12台50号发动机的零组件全部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奋战3昼夜后,首批3台发动机于7月29日总装完工。8月16日5时39分,50号发动机200小时长期运行试车考验结束。国家鉴定委员会在审查完有关资料、现场察看了发动机运转情况并对发动机进行分解检查后,签署了鉴定意见:“国营三三一厂所制‘0批五零号机,性能符合苏联技术要求,可保证第一次入厂定期工作之前的使用寿命为200小时,可作为空海军教练机之用,并批准工厂进行成批生产。”

欣喜伴随着泪水,当职工们得知自己亲手制造的航空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后,他们发出了一个共同心愿:“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报喜!”报喜书上这样写道: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以万分激动的心情向您报告,我国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五零号航空发动机,已于八月十八日在我厂按照国家计划提前十三天试制成功了!我们谨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祝身体健康。

国营第三三一厂全体职工敬上

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名的嘉勉信传到了三三一厂信的全文如下:

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三三一厂全体职工同志们:

八月二十八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一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

毛泽东

嘉勉信由部里转到厂里,给了全厂职工极大的鼓励。他们将信复制扩大后,悬挂在中苏友好桥的旁边,既让大家看得清楚,又保护了原件的安全。

中车株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排头兵

“田心机车厂”,这是株洲人对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简称)的习惯称呼,尽管这个专门生产电力机车的企业先后已改了很多次名称。

田心机车厂其实叫株洲机车厂最早成立于1936年,因为厂址位于株洲田心圾,故有此称。解放战争期间,因国民党破坏而停产。1949年12月,铁道部决定由国家投资修复株洲机车厂。1950年初,工厂将新中国成立前被国民党劫走的十几个车皮的重要机械设备全部运回。5月,开始厂房修建、设备安装、动力铺设、铁路铺轨、宿舍建设、道路扩建等,铁道部也派了一个团的兵力来厂帮助施工。

1952年,工厂更名为“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工厂”,除担负修理客货车外,又增加新造货车的任务。1958年,该厂与湘潭电机厂联合试制了我国第一台单相工频25千伏干线电力机车——韶山1型,为中国铁路步入电气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参与第一台电力机车研制的株洲機车厂前总工程师赵琦说:“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新中国成立前铁路是外国投资的,机车是国外进口的,被称为‘万国牌……新中国成立后,从修理厂建成的湖南株洲机车厂与湘潭电机厂等数十个单位承担了开发电力机车的任务。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造出了我国第一台机车‘韶山号。”从此,株洲机车厂开始了长达60多年的电力机车生产历程。

1978年,铁道部决定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厂停止修理蒸汽机车,成立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1990年,韶山5型电力机车在中车株机问世,成为中国第一台快速客运电力机车。其时,主持韶山5型电力机车研制开发的,正是今天的“中国电力机车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

这位从株洲电力机车厂成长起来的中国首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机公司技术创新领军灵魂人物,在与中车株机公司相伴的岁月里,带领团队并主持了第三代电力机车中韶山4型、5型、6型和6B型的研发。1996年11月,他主持研制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京广铁路郑武段(郑州一漯河一武汉)提速试验和动力学性能试验时,正线最高试验速度达到185.3公里/小时,创下当时中国铁路既有线最高运行速度的纪录,填补了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国内空白。

此后,从时速170公里到22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中国电力机车、动车组不断奔跑出新的速度、新的辉煌。

如今的中车株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排头兵,株洲电力机车更是“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火车头精神”

引领新型工业化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意志品质与文化传承的精确提炼,更是城市市民普遍的价值认同与信念追求。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孕育出的“火车头精神”,已成为高扬于400万株洲人心中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工业新城株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鼓舞和激励株洲人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70年来,株洲工业在一大批优质企业牵引下,先后诞生了共和国发展史上的200多项第一,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制基地、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制基地和全国首批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涌现出了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国内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全国首台纯电动智能客车、全国首列商用磁浮列车、全国首款国产复合材料五座飞机等一大批高端装备的“国家名片”,为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贡献了株洲力量。

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优势企业海外并购欧美企业15家,株洲外贸“朋友圈”扩大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轨道交通等一批高端装备走向全球,产品出口到欧美7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产品远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硬质合金产品畅销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联诚集团、中车电机、九方装备、中铁轨道等73家规模以上轨道交通企业有机聚集,集合成为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推动株洲向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之都”迈进。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在株洲的成长史里,工业是抹不去的荣光。如今的株洲,形成了以轨道交通、汽车、通用航空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型产业为支撑。陶瓷、服饰两大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正着力把“株洲·中国动力谷”打造成中国制造产业高地,打造成享誉全国、全球的品牌,把株洲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享有国际盛誉的动力之都。

展望未来,株洲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不断推动转型升级、工业振兴,再创株洲工业新辉煌。我们深信,株洲“一谷三区”总任务、“两个走在前列”总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升级版株洲”定将焕发出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电力机车株洲中车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和谐型电力机车检修体制的分析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浅谈电力机车的维护要点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耐热型”电力机车在亚吉铁路奔驰
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中国中车:铁总“长工”继续
童心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