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病前痴呆和患病后认知损害对脑梗死患者短期生存状况影响的研究

2019-08-15刘树改梁秋霞郭鹏

贵州医药 2019年7期
关键词:哈氏横径脑室

刘树改 梁秋霞 郭鹏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且多发病于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1-2]。同时由于神经网络的复杂多样性,对特定部位损害会引起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损害[3-5]。本研究经分析患病前痴呆和患病后认知损害对脑梗死患者短期生存状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75例,患者年龄在32~81岁,平均年龄(49.5±13.8)岁。其中男185例,女90例,根据脑卒中前有无痴将患者分为闹卒前无痴呆组235例和脑卒中前痴呆组40例。并对患者住院后的认知功能测评分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组77例和卒中后认知未损害组198例。纳入标准:(1)14 d内发病的急性脑卒中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3)症状持续24 h以上;(4)经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脑外伤;(2)肿瘤(3)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4)颅神经炎(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本研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家属均同意相应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治疗前,对病患的人口进行统计,如性别、年龄以及健康水平进行具体统计。对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脑卒中史、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等状况进行详细分析。调查方法时全部病例一律采用调查表统一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历往病史、头颅CT/MRI检查结果等因素。血液检查:入院当天对患者的的三酯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收集。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测得患者的前两角间最大横径、前两角最小横径、三脑室宽度、侧脑室脉络丛间距离、头颅最大内横径,算出脑室哈氏值、脑室指数、前角指数。随后对出院3个月后的患者进行电话访问、并家访且对患者愈后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mRS来衡量神经功能恢复状况。mRS得分≥4为预后良好,≤3为预后不良。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将脑卒中前无痴呆组的患者对照脑卒中前痴呆组小学及以下程度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前痴呆组平均年龄和脑卒中史均明显高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血液检查结果对比 脑卒中前痴呆组HDL-C和TG对比脑卒中前无痴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前痴呆组LDL-C和TC水平明显高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组LDL-C、HDL-C、TG、TC,对比脑卒中后无认知损害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前有无痴呆组和脑卒中后有无认知损害组血液检查分析

2.3 两组患者CT/MRI影像对比 脑卒中前痴呆组哈氏值、前角函数、脑室指数,明显高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组的哈氏值、前角函数、脑室指数的水平对比脑卒中后无认知损害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T影像对比

2.4 预后随访结果 脑卒中前痴呆组预后良好和预后相差明显(P<0.05),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组患者预后良好和预后较差,比例相差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预后随访结果

2.5 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脑卒中史[OR=2.336,95%CI(1.531,3.132);P<0.05]、脑卒中前痴呆[OR=2.334,95%CI(1.541,3.116);P<0.05]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OR=2.466,95%CI(1.688,3.262);P<0.05]均为患者预后的独立于影响因素。

3 讨 论

近年来复发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于高血压、血脂、吸烟、心血管、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5-6]。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患者危险系数,并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毒性作用,加快卒中发展,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并减少能有效预防复发,给患者积极实施康复性治疗[7-9]。

脑卒中的发生与年龄相关,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生痴呆的几率也会不断增高,痴呆会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而程增长形势,智能障碍与教育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影响智能最敏感的因素是教育[10-11],人的掌握复杂技能和解决综合能力的问题越高,则代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智能的衰退,是由于大脑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造成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前痴呆组平均年龄和脑卒中史均明显高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随着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12]等的升高容易导致细小动脉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对其他认知功能的缺损,同时乳酸堆积的增加是由于高血糖产生的氧糖酵解,导致神经元受到损伤,脑卒中一旦发生,极易导致痴呆。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比较脑卒中前无痴呆组水平明显低于脑卒中前痴呆组血小板计数、LDL-C,TC水平明显低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较差的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无痴呆和无人认知损害患者,通过多因素回归线分析显示,患者脑卒中史[OR=2.336,95%CI(1.531,3.132);P<0.05]、脑卒中前痴呆[OR=2.334,95%CI(1.541,3.116);P<0.05]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OR=2.466,95%CI(1.688,3.262);P<0.05]均为患者预后的独立于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 ,患病前痴呆和患病后认知损害会对脑梗死患者造成短期的生存状况有加剧预后不良风险影响[13]。

猜你喜欢

哈氏横径脑室
更正
一种哈氏合金B3弯头成型工艺的研究
煤的哈氏可磨指数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哈氏C-276多孔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灰枣果实体积与单果质量的估算方法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澳洲坚果果实生长发育研究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