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9-08-15黄国保

天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孝悌木雕传统

文 黄国保

我国的艺术种类众多,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化的浸染,即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木雕是以木质材料为基础的载体,将现实事物进行艺术创作,使其特点呈现在木雕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表达其艺术内涵。木雕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在木雕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就代表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长久的文化积淀,木雕在选材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反映了中华文化里传统的孝悌廉耻、道德品行等方面。木雕艺术是一扇历史的窗口,连接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和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以木雕艺术为切入点,基于传统文化分析其艺术特点,对木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作几点思考,以促进木雕艺术的长远发展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宣扬。

一、木雕艺术的概述

木雕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它是以木质材料作为基本的艺术载体,结合当下的时代审美和文化理念,所创作出的木雕作品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也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艺术表达变得富有活力,使我们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木雕作品。我国传统的木雕艺术在选材上也有要求,所以一件优秀的木雕作品除了需要承载优秀的思想内容,还需要充分发挥木材的本身特质。不同的树种拥有不同的材质,需要匠人用心去雕琢,它不同于硬邦邦的化工材料,而是富有生命力的,要懂得因材施艺,把握它的内在属性。在经过岁月的打磨和风雨的洗礼之后,每一块材质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材质的木料就好比不同理念的文化,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木雕文化精髓就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我们发展出许许多多的文化也演变出了很多不同的木雕流派,但无论何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必然具备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没有文化的木头只是木头而已,当木雕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时,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木雕艺术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无论艺术形式如何变化,木雕艺术的内核就在于它所表达的文化精髓。如作品《喜庆罗汉》,该作品栩栩如生,在雕刻细节的处理上十分考究,深得同行和群众的称赞。高超的雕刻手法能够显著提升作品的艺术层次,所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艺。

雕刻的作品有时用作生活实际,有时起到装饰美化,有时还象征着拥有者的身份地位。对木雕艺术的表达要多角度辩证看待,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喜庆罗汉》

二、木雕艺术的传统文化表达

(一)木雕艺术中的忠义思想

木雕艺术中常常以山水为题材,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寄托了一种对国家大好河山的热爱。木雕作品也经常借鉴戏曲人物,以其为主题表达一种忠君的思想。义,原指“义气”,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忠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在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里,“君君臣臣”的忠义思想是最重要的一种理念,它维持并巩固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在君主制的社会里“忠君”是臣子的最高追求,维护君主利益是每个臣子的使命,忠义思想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伦理标准。

《公孙情》

(二)木雕艺术中的孝悌思想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也应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上,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道。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在木雕艺术中,很多作品的思想内核都和孝悌相关,对于儒家思想的基本研究就是“孝”,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孝”主要体现在为家族传承香火,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观念浓重使得许多封建家庭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理想,因此木雕艺术的创作题材往往取自这里。比如闽南地区在婚嫁之时,要对衣橱、花床进行雕饰,主要有鸳鸯、石榴等图案,都包含着夫妻恩爱、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等吉祥寓意,寄托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愿。如作品《公孙情》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公孙情的形态,不仅将老人的沧桑阅历和孩童的天真可爱展现出来,也构建出一种其乐融融的意境。

我们从木雕艺术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可以看出地方的民俗风尚,这些都是对孝悌思想的一种诠释。

(三)木雕艺术中的中和思想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和美学的常用范畴,他在哲学上是一种矛盾与对立的统一,“中”指的是一种状态,是指矛盾双方都应该在自身的范畴内适度的发展,既不过度发展有所超出,也不会出现发展不足以致缺陷的状态,使得矛盾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和”指的是对立因素的一种交织与融合,以此达到多样性的统一。所以“中”与“和”其实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平稳结合就会诠释“中庸”之美,在艺术上的“中和之道”就是使得作品在表现内容、形式、风格、情感等多个方面坚持一个适度的原则,使得整体结构和谐,各个因素相互包容。“中和”之美正是古人对木雕艺术追求的一种全新境界。乔家大院又被称作“在中堂”,它就是对“中庸之道”诠释的一个现实艺术存在。其最为出名的骑马雀采用的是透雕的手法,尽管工艺复杂,对雕刻技艺也有极高的要求,但是它在整体上展现了木雕师对度的把握,一种适度的美在众多雕刻内容中,体现的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形式与内容两者都得到兼顾。在度的把握上分寸得当,在矛盾中求得统一,这正是“中和”的完美体现。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是极为丰富的,现在木雕艺术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展示的方式之一,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寄托着我国人民美好的心愿。在今后的发展中,无论木雕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在遵循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其中寻找传统文化与木雕艺术的契合点,融会贯通,与时是进,结合时代审美来发展木雕艺术。

猜你喜欢

孝悌木雕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病榻侍母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木雕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木雕创作随想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