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临其境”悟“别有洞天”

2019-08-14赵乐琳

读天下 2019年20期

摘 要: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通过美术教学实践,美术课的实效性如何突出?高效的美术课堂如何呈现?短短的45分钟如何使学生真正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承载,提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有幸参加了在福州市举办的“2018年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培训)系列活动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观摩培训活动”,身临会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一起细心聆听了三天的美术展示课;通过听课观摩、交流研讨、反思教学,笔者的这些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得以一一解答;与此同时,通过深刻反思,笔者在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有了深刻的体会,以下就是笔者的几点感受。

关键词:反思教育;交流探讨;听课观摩

一、 只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有“别有洞天”的感悟

新课标告诉我们,美术课的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育人价值的体现,高中美术课因其地位的特殊性自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学科的价值,学生才有学习美术课的内在动力,纵观此次活动的19节展示课程,无一例外的都以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听课的学生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乐学、老师乐教,这是非常有利于美术学科持续发展的引力。在会场外笔者还欣赏到了福州中小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美术作品新颖独特、基本功扎实、渗透福州城市文化特色,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中小学生美术课程开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回到会场内,有几节课给带给笔者的感受颇深,如:《原始人的创造——日鸟月蛙》以清晰的教学思路与连贯性的问题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先通过彩陶实物观察让学生们猜一猜陶器上的纹饰有什么含义;然后用视频音乐微课辅助教学出示“蛙与月亮”的关系引出课程题目;又通过猜一猜问题引导让学生从出示的图片中判断出那些是蛙纹,分析这些不同造型的“蛙纹”有什么共同特点;最后通过系列问题:你从画里看到什么?画里的蛙代表了谁?这样的花纹画在陶器上可能有什么用处?等引导学生走入原始人的生活,体会原始人的创作方法进而过渡到“鸟纹”的解读;分析其内在含义;最后通过视频演示“日鸟月蛙”纹饰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些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彩陶艺术博物馆,跟随着教师的问题引导一步步感受了抽象、淳朴、艳丽的彩陶纹饰与表现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纹饰背后的生殖崇拜、阴阳立法等与生活有关的文化含义,拉近了原始社会与现代人观念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素养。再如:《工业设计的魅力》一课,老师引领学生“身临其境”走入课堂,准备了货架道具让学生“亲自”去杜桥眼镜商城去逛一逛,强调学生真实的体验,笔者看到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体会了美术创意的“别有洞天”。

二、 学生需要什么素养,教师就设计什么情境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为我们带来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个方面。在《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一课中,重点围绕古希腊、罗马的人像雕刻鉴赏,在课堂中老师通过先导入希腊文化视频以便于学生理解作品;又带领学生《感受艺术馆魅力》,加强了图像识读的能力;组织辩论会,进一步分析讨论人像雕塑的美感,大胆地质疑作品,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掘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理解西方艺术的文化内涵,“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有质疑才有发展,例如:有的学生对《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这一艺术领域的典范作品颇有微词:认为其身体不完美、发际线较高、五官比例不协调等……教师洞悉学生的审美观点,有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如的表达观点,鉴赏作品角度更广泛,提升了美术核心素养。

三、 情境设计有优劣,选择情境须谨慎

本次活动展示的19节,几乎所有的课中都有教师设计的情景,但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虽然情景教学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是授课教师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课堂实效性上来说,笔者对比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与《托物寄情》两课中的教学情境设計。其中,后者让学生阅读教材、视频了解《墨梅图》,填写作品的探究结论并上传到IPAD里并“点赞”他人的评论,在让点赞数最多的学生上台分析说明结论。这一系列情境设计形式感强,结论呈现效果略感枯燥,而且也花费了课堂中较重要的一段时间,使得后期拓展欣赏其他美术作品时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后者在课堂中利用导学案使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表格填空,之后学生跟随教师用毛笔亲自书写体会“水”字的不同书体,了解其发展演变。这个过程用时短、起效快、想必通过这节课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完成了从学科知识转化为人为认识的全过程。这些都值得笔者深思,如何选择科学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景,完成从学科知识“解码”到重建结构认知的一系列过程。每一节美术课也要像艺术家完成的一件作品一般具有艺术性,在艺术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四、 结语

能参加此次盛会,非常难得,“若不在山林走走,怎知别有洞天。”这是笔者参加此次盛会后在教学上的最大收获与感悟。教师有深度,学生才有高度,当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还有许多,笔者只分析了情境教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也是笔者认为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素,借用专家们在课后点评时的观点“美术课需要静下来。”这里的“静”,笔者认为也指的是教学情境。没有情境,课程必定生硬,而课程的整体情境、教学任务设计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发学习内容与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才是美术课独特“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此次活动中展示的每一节都是一种教学体验,这些鲜活的课背后也凝聚着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经验,而教学的标准也来自教师经验的积累,新的课程标准还在不断地探索阶段,这次的观摩活动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呈现了不同地区美术教育与一线教师们的经验成果,值得每一位参与者的认真体悟。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看法,陈述不周,还请指正。

作者简介:

赵乐琳,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